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除夕夜“血案”(下)— 因果與更新 海外篇

(2023-02-14 11:40:54) 下一個

在美國,不少成年的亞裔移民,和殺手陳友艮有類似的處境,就是很難融入美國社會。亞裔老人因著語言問題,還有文化習慣,通常會把事情埋在心裏。

 

而年輕的亞裔美國人,接受了完整的美國教育,更願意開放地討論心理健康問題。

矛盾與距離感

華裔移民老人,與美國土生的華裔,有幾方麵的反差:

地域反差:在原生國長大的華人,移民後更喜歡紮堆娛樂。本地生的老年亞裔則多喜歡安靜在家。

習俗反差:華人移民美國多年,仍然完全沿用華人的生活模式,和在美出生的子女常產生衝突。

時代反差:華人老者很少接受主流信息和西方現代思維,尤其在遇到衝突時,習慣沿用華人舊的思維模式來對付和解決矛盾。

社群反差:華人移民中的富裕家庭,仍然難以融入美國高階社會;華人勞工的處境,則可能比在國內更差。

亞裔移民固有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與美國人始終有著距離感,這樣的好處,是華裔老人與美國老人,不會有太多衝突。

過去教會中有許多美國老會友,在同一間教會幾十年,都像親戚手足一樣,沒有什麽爭執矛盾。而華人會友進入教會後,很快就分幫結派。麵對這種矛盾複雜的狀況,最“安全”的方法,是對美國老人家傾訴。他們雖然不能完全理解,卻心態平和,解決矛盾的方式簡單,無非是退讓、不說話、保持距離等。

在處理家庭關係方麵,他們在婚前都非常謹慎;婚後若有矛盾,通常不說傷人的話,學著慢慢適應彼此。如果實在適應不了,也會和平分手。一旦分手,就各走各路,對之前的矛盾“三箴其口”,不出惡言。

中國人的婚姻,在結婚之前往往是衝動的,很少經過很謹慎的評估和禱告印證。婚後當發現理想和現實落差很大時,過去華人的傳統是忍,多年忍下來也就適應了。社會風氣開放之後,離婚不算什麽,於是不合、不忍而是“離”。

不過,有些人離得“藕斷絲連”,還一直關注前妻(夫)的交友狀況。有的人自己先出軌離了婚;可是再婚後,聽說前妻交了男友,還會氣得全身發抖。這位殺手可能也有類似的狀況,雖然分手多年,在感情和心理上,還沒有徹底“離婚”。

 比較之下,美國老一輩信徒的婚姻觀念比較正統、謹慎,離婚之後也“拎得清”,很少夾纏不休。這既是從小的教會生活耳濡目染的,也是父母代代相傳的,更是社會群體意識認可的。

原生社會和新社群

越戰影響:72歲的越南移民陳友艮,五十年前正逢越戰,青少年時期生活的社會是動蕩不安的。年輕時的經曆,對其一生必然會有影響。

我還記得,1979中越戰爭時,我們原來所在的邊疆農場(在中越邊境),有不少人隨軍隊進入越南,有人在1950-1960年代去越南修過公路橋梁,給部隊當向導(也有因不知道越南人後來修了許多新工事,而把部隊帶進包圍圈)。

他們都說越南全民皆兵,婦女、小孩子都會用槍。

有位孕婦以一當十,守住一座山頭,殺了幾十名中國士兵,打完子彈被抓住時,直接被送去野戰醫院生孩子。有些中國士兵給越南孩子發救濟物資,被孩子當場射殺。

陳友艮在“舞星”從容地射擊,從容地換彈夾,從容地去第二家舞廳,……都說明他對殺人這件事沒有太多心理障礙。而他常常懷疑別人要加害於他,也應該是年輕時的危機意識還在習慣性地影響他的判斷。

原生文化差異:美國人對亞裔的了解十分表麵化,不了解亞裔群族有非常複雜多元的背景。比起歐洲和拉丁裔移民,亞裔更難融入美國社會。如果沒有和美國人結婚,恐怕很難改變原有的思維和習慣。

我們到美國也算蠻久的(我先生1982來讀書,我1984年底也來美讀書)。在複雜的華人社群中,我們的背景很簡單:小時候在大學的校園長大,小學和中學老師中,北京人很少。後來十幾歲被下放邊疆,周圍的知青都背景相似。大學畢業後,回到北京僅三年,就到了美國。

到美國後,與自己背景類似的大陸朋友並不多,聽老北京人聊天,我根本插不上嘴。記得當年有部電影《駱駝祥子》、斯琴高娃用北京土話罵人,我有一大半都沒聽懂。

到了海外,知道台灣外省人聚居的眷村,和北京大院的環境類似。反倒與台灣的外省人更容易認同,也最喜歡台灣校園歌曲。

我們都生活在與社會隔離的“院”和“村”中,環境簡單,與本地社群接觸不多。在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和台灣本地人麵前,我們都更像外來戶。

到了美國,當然更是外來戶,不過住在華人少的地區,情況相對簡單一些。到了南加州,才真正體會到華人群體的複雜性。華人喜歡紮堆,“堆中”山頭林立,不斷分化出新的“小團體”。連教會也出現類似狀況。

我們既然在國內就沒有地域歸屬感,到美國也沒有“堆”可“紮”。美國人之間那種有距離感的關係,更讓我們覺得舒服。

武器與婚姻

這次的越南華僑殺人事件,至少有兩方麵的特殊性。

一是對槍支的使用:人在年輕時如果經曆過戰亂,對武器的危險意識就會比較低,甚至傾向於快刀/槍斬亂麻。

二是對男女關係和情緒的處理;西方國家在男女關係方麵開放得早,對婚姻問題的研究也比較深入,婚姻輔導和心理醫生等服務都很普遍。一旦遇到矛盾,不必自己死扛,可以透過谘詢減壓,慢慢學習更理性地處理矛盾。

如果實在過不下去分手了,也就翻過“這篇兒”,不必繼續死纏爛打,彼此折磨。

正是因為美國的人際關係比較疏離,社會上和朋友間都會刻意保持距離,不太會紮堆,也不會議論旁人的家庭問題,或者給別人扣上道德的大帽子,因大家都認可“this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至於“舞廳“這種娛樂場所,如果經營得好,是可以更健康更有利身心的。我是在之前就聽說過很多傳言,主要是男女關係方麵的,就像一些跳廣場舞的聚合,也常常出現此類傳言。所以我們即便天天路過,也過門不入。不是自視清高,而是從小生活的環境就很簡單;到了身心都更遲鈍的中老年階段,隻想活得清淨,更沒必要挑戰自己,臨老入叢林。

我常常提醒自己,到了什麽年紀就過什麽日子,雖然我們年輕時被耽誤、被打入底層受“再教育”,但是“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不要惋惜,不必留戀,更不必到老年時還尋求補償。

與其常常留戀青春,不如欣賞眼下的風景,因為明天“會更老”。人生每個階段都有精彩之處,一直留戀過去,就會一直錯過今天。人老了,需要安靜的環境和單純的心境,也學習不斷潔淨和更新自己的心靈。

就像聖經說的“所以,我們並不沮喪,我們外麵的人雖然漸漸朽壞,但裏麵的人卻日日更新”(林後4:16 新譯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oatCity 回複 悄悄話 覺得沒有必要分析來分析去,找深層的文化原因(畢竟亞裔這麽做的很少很少)。槍支和精神有問題的人是不能混淆在一起的。偏偏這個國家,槍支泛濫,精神有問題的人比任何國家都多!
這個問題無解!無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