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說曆史

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不一樣的方式說曆史
個人資料
正文

華說-孫悟空為何自稱”一生無性”,為何姓孫正和人之初性本惡

(2021-03-02 21:03:03) 下一個

上回咱們說到,悟空一路飄洋過海,來到一座仙山洞府。洞府門前有塊碑,碑上寫著: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洞府裏住的是菩提祖師和他的徒弟們。

 

這下您或者要問了,上回不是華說“方寸山”乃“泥丸宮”,泥丸宮裏住的是太乙帝君,道教的祖師嗎?

 

這話說起來就長了。所謂吳承恩寫書的筆,要累死華說書的嘴。這事,三言兩語不得說清,咱們不妨如剝洋蔥,一片片撥開,看到其中真相。

 

今天暫且不說為何出現”鳩占鵲巢”的“烏龍”,單說悟空見到祖師為何答非所問。

 

華說菩提祖師正在講經之時,忽喚童子門口迎客。童子長的那叫一個仙風道骨非俗流。你看他,頭紮丸子頭,身穿道士袍,“髻雙絲綰,寬袍兩袖風。貌和身自別,心與相俱空。” 

 

猴王入得洞天深處,見到菩提祖師,倒身就拜,磕頭無數。祖師見了自然要問姓甚名誰。你道猴王怎麽答的?他說:“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隻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這是什麽話?祖師問的是祖宗源流的“姓”。猴王答的卻是“性”。這個性是什麽性?

 

《大智度論》卷中說:“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

 

悟空的“性”,說的就是自性,本性,又稱自體、法體、體、實性。指事物(法)自有、自成、自身決定存在形態的性質,是不變的,獨立的,不依緣起而變化的。

 

悟空說道“一生無性”,就是性空。

 

《大智度論》卷中又說:“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所以,這個”性“,又與老子的”道“類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閑話少說,咱們再說悟空的姓。
悟空既是石生,無父無母,自然無姓。祖師便因了悟空的物種,就地取名。見悟空乃猢猻物種,取“胡”字吧,此字又通“古月”。古為老,月為陰,老陰不能化育。祖師掐指一算,字,通“子係”,子是男兒,係是嬰兒的意思。正和了”嬰兒本論”。於是,就讓悟空取“孫(孫)”為姓。
 
照此說來,菩提老祖不但給了悟空姓名的,還給悟空的屬性定了-陽性。
 
可是,孫又與“嬰兒本論”有何幹係?何為嬰兒本論

 

如果你記得“人之初,性本善”的話,這就是“嬰兒論”。這是孟子提出的。不過,這個“嬰兒”論,不是作者這裏特指的“嬰兒本論”。

 

“嬰兒本論”說的是:人之初,性本惡。也就是說,天生的本性屬惡。因而,順應天性的發展,將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奪,賊殺,導致社會的混亂。

 

人性惡的主張者,叫荀子。荀子姓荀,名況,字卿。戰國時期的趙國人,世人稱之荀卿。西漢時,因避諱漢宣帝劉詢的名諱,又因為“”字與“”二字古音相同,故,又稱孫卿

 

啊,繞了這麽大個彎彎繞,原來,猴王的孫姓來源於此。

 

既然猴本無性,即無善,亦無惡,為何後來卻要做出驚天動地,無法無天,“大鬧天宮”的“惡事”來呢?咱們下回再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