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說曆史

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不一樣的方式說曆史
個人資料
正文

《西遊記》貞觀13年,詭異的年份,曆史上的李世民也幾乎魂遊地府(下)

(2021-02-07 20:04:36) 下一個

上回華說到,《西遊記》選取“貞觀”年號,說的是:帝王不“”盡生死往複,焉能”元下起“”,創開元之治,理清明之世

 

再說這一十三年。究竟有何隱秘?

 

觀五行之數,一為水,二為火。

 

就說那冥府判官曹,大筆兩揮,二加在一上,那就是水加於火。水火相濟,為不死之妙訣。

 

人人皆說,“現管”鬼官敢賣人情,閻王之府不過如此。殊不知,作者正話反說,勸人早開明心早悟道

 

再說這判官曹,大筆一揮,貞觀之治注定三十三年。這三十三年也是暗藏玄機。

 

你卻看《西遊記》第99回: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所以,《西遊記》中的太宗,注定貞觀一十三年必有死劫,才有渭河返陽,遣人西行,求取真經的由來。

 

 

無巧不成書。就在小說中的太宗,注定死而複生這一年,曆史上雄鎮八方的天可汗-李世民也九死一生。難道,太宗就是注定十三年有難

隋唐之間,群雄四起。遠有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祏。近有雄霸蘭州的西秦霸王薛舉父子

 
太祖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家之時,不過是其中的一股地方勢力而已,還得以金錢換和平,得到突厥的支持。

然而,就在太宗玄武門奪權,新政未穩之時,東突厥頡利可汗和侄兒子突利可汗背信棄義,揮師南下,趁火打劫,敲詐了太宗一大把。

 

這場為後來的唐突戰爭贏得時間的“渭水之盟”(也叫“便橋之盟”),號稱太宗六騎退萬軍,表麵給了太宗一個戰略性的麵子,實際上,不但薄了初唐的荷包,也損了太宗的自尊。

 

 

貞觀3年,李世民統兵十萬,打敗東突厥,一雪當年之辱。東突厥各部紛紛臣服,尊李世民為“天可汗”

 

如果沒有“天可汗”的胸襟和魄力,也就難有民族大融合的唐代。

 

太宗不殺手下降軍,也否決了魏征的防胡建議。他把被征服的突厥遷徙到黃河以南,留其遊牧習俗。並任命親唐的突利小可汗為順州都督,他的弟弟阿史那結社率任中郎將。

 

然而,防火防盜,小人難防到。


就在此時,一顆定時炸彈已經悄然埋在了太宗的身邊。這個炸彈是誰?又將在何時引爆?

 

貞觀5年 (631年),朝廷召突利入朝。途中,突利病逝。年僅29歲,正是如日中天之時,因何英年早逝?

 

曆史學家猜測突利心病太重,惶恐,驚懼而死。

 

什麽心病?為何惶恐?

 

心病之源,正是突利的親兄弟阿史那結社率。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然而,突利的親弟弟,成事不足,坑哥有餘。作為異族降將,怕的就是皇帝的疑心。

 

阿史那結社率因為哥哥的教訓與斥責懷恨在心,誣告親哥謀反。幸虧遇到太宗英明,否則這就攤上滿門抄斬之罪了。

 

難怪人們要說:寧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

 

突利一死,太宗冷淡了結社率。看在突利的份上,依然留了結社率在禁軍裏當頭。不料,正是太宗這顆“東郭先生”之心,幾乎失了自己的性命。

 

貞觀一十三年,太宗攜眷屬前往長安西北300多裏路外的九成宮度假消暑。

 

九成宮前身是隋文帝的仁壽宮。然而,仁壽宮裏無仁壽。63歲的隋文帝楊堅離奇死於為自己建蓋的養老宮裏。

 

後來,唐朝的太宗李世民擴建為九成宮,意為九重之宮。然而,九重之宮也難防小人之心。

 

貞觀13年的4月15日,太宗李世民夫婦正在九重之宮裏度假養心,等待太子李治前來。不料,一場陰謀卻在此時悄悄地進行著。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個賊,要偷的是大唐皇帝的身家性命。

 

此賊,不是別人,正是“坑哥”的阿史那結社率。眼見降唐的十年裏,升遷已然無望,阿史那結社率糾集了四十多個突厥屌絲,意圖謀反,光複東突。

 

太宗的避暑之行,給了阿史那結社率難得之機。身為禁軍頭目的阿史那結社率摸清了太宗的行程安排和行宮防衛情況,率40多個敢死隊員,埋伏在九成宮外,隻等太子李治進宮拜見父皇母後之際,趁機混入,刺殺唐王。

 

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4月15日的夜裏,大風不止,阻了李治的行程。

 

那邊,太子為不能準時趕到心急如焚;這邊,叛軍望穿秋水,不見太子來。擔心夜長夢多,事情敗露,阿史那結社率決定翻牆入宮。

 

正是夜黑風高殺人夜。身著禁軍唐裝的突厥刺客,乘著內宮護衛難辨敵我之際,以40多人之數殺死幾十的護衛,一直衝破重重宮圍,直到太宗寢宮之外,才被親兵擊敗。

 

事敗而逃的阿史那結社率逃至渭河,無路可走,被截獲後斬殺。

 


 

參考文獻:杜佑《通典·突厥上》, 《資治通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