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知死焉知生

(2021-06-03 20:22:01) 下一個

動態規劃--依著目標做規劃

如果有人問我,“你在少年時期聽到的最有哲理的一句話是什麽?” 我會說是上高中時當時隻有二十多歲剛從師範大學不久的班主任的一句話,意思大概是這樣,“如果人能夠倒著活,從八十歲開始活,那麽就會活得更有智慧。”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有機會接觸除了備考的書籍後,世界如井底蛙跳到了地麵豁然開闊起來。再接著留學到了美國,美國的書籍音影出版業不像國內一樣有嚴格的審核製度,一切都是商業化操作的。因此,隻要有讀者市場的書都能出版發行。這樣的自由度,又一次讓我從地麵跳到了樹上。書讀多了,慢慢地能夠甄別書籍的好壞,什麽是真實的,什麽是為了迎合大眾心理,為了利益而出的書,也能分辨出來。很多暢銷書如同連鎖快餐,通俗易懂,可以一目十行,但和快餐一樣活得的是空卡路裏,需要的營養卻很少。這樣的書,讀得再多,益處有限;而經典好書,讀起來不見得順暢,卻可以開闊思路,打開一個新世界。誠然,政府如果相信本國的國民有基本鑒別和判斷能力,也有基本的思想免疫力,看了宣揚驚世駭俗觀點,有著奇思怪想的書就會中毒,就沒有必要建立嚴格的審核製度。過於嚴苛的審核製度,就像用塑料布當紗窗,雖然擋住了蚊子和蒼蠅,卻把裏邊的人也憋壞了。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有人(經曆過從八歲到八十歲的過來人)加以指導,什麽是好書什麽是不好的,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心智成熟度推薦閱讀書目,那麽成長著的腳步將會更加穩健,摔的跟頭會少些。人雖然不能倒著活,但如果有走到前麵的人指點也能活得更智慧些,少摔跟頭。手工業時代的師徒傳承以及現代職場的mentor(導師)製度的由來吧。

應用數學裏有一門學科,叫動態規劃,就是根據長遠終極目標,從目標計劃達成的那年開始,一年一年往現在倒過來推,每一年的策略針對當時的可能狀況都是最優的策略,直至到當前這一刻。當然人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中,狀況千變萬化,各種因素互相作用,又不斷變化,這樣的動態規劃很難製定,人生目標也不隻一個,目標也不是恒定的。也有很多人還不甚清楚目標是什麽,動態規劃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很多時候最容易做的就是隨遇而安,順勢而為。

如果你想隻在某一個方麵某一個較短的時間段做一個很具體的規劃,動態規劃的原理還是比較實用和容易實施的。譬如,年輕人定下在五年之內攢夠買房的首付款。知道首付款的大概數目和自己的年收入和消費,就比較容易做出規劃。收入的變化短期內不會太大,但非必要開支卻有很大的彈性。記下每筆花銷,並進行分類,過了一段時間後,查閱開支,就可以看出哪些開支是可以省下來的,哪些不能,進行調整,就可以製定出比較合理的月、季度,或年度開支預算。有了規劃,每接近目標一步,自信心就會增加;有了自信,行動就會更有動力。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不出太大的意外,目標就可以實現。學生想提高期末或畢業時的成績,這個規劃也有用;中年人想減肥提高身體素質,也有用。那就是把大目標化解成小目標,小目標再拆解成具體的實施步驟,計劃就不難製定。

對於成長中的學生,大多數的計劃來自外部環境,而不是來自本身。 如果你是一枚長在中國大陸的少年,父母非大富大貴,那麽你在求學(特別是中小學階段)時期的大目標就是升學,小目標就是提高各科成績。?你就可以像達到天堂一樣地快樂?所有這些目標有如人生途中的一塊塊石板,踏過它們之後,你究竟會到達哪裏呢? 也許你因為早慧,年紀輕輕就懂得人情世故,因此在這個世界上混得風生水起,財富,權力,名聲,和社會地位,家庭,子女每一樣都很好,看起來是個十全十美的人生。有著十全十美人生的你,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會微笑嗎?

存在主義哲學家尼采在很多年前說人生是個悲劇。為了達到這些世俗的目標,人們蠅營狗苟終日勞碌奔波。達到這些目標之後,則是感到無邊的空虛無聊與寂寞。後現代工業化的社會,人們往往衣食無憂,如果對於金錢權力的野心並不大,那麽煩惱往往來自後者。莫名其妙地就是不高興,鬱鬱寡歡,笑不起來,不開心。後工業化社會裏,十個人裏就有六個有抑鬱症。這樣的狀況,在過去,宗教起到了很好的治療作用。可是上帝早已死了。資本在逐利過程中生產了大量商品,電視廣告,微信朋友圈告訴你,買了最新款的手機,你可以變得像廣告中的男人女人哪樣無時無刻地和世界保持聯係,擁有無數的朋友,永遠不會寂寞,可事實上每天下班之後,你百無聊賴,不斷地刷手機看朋友圈有沒有更新。甚至不少約會中的男女很多時候也是各自玩手機,互相之間沒有交流。手機似乎可以越過千山萬水,和數億萬的人聯係,卻讓你對身邊的人視而不見。廣告向你傳遞信息,買了那件裙子和大衣你可以像安吉麗娜那樣有魅力。可你還是你,外表並沒有變得像安吉麗娜般那樣變得魅力四射,而內心的空洞隻有在打開包裝那刻短暫被屏蔽,不一會空虛便如潮水般再次襲來。廣告和媒體就像假冒的教父一樣無孔不入地向你傳遞虛假承諾和暗示,買了這和那之後,你就離天堂不遠了。可是,消費品一如酒精,毒品,遊戲,和性泛濫一樣隻能讓空虛短暫缺席,卻不能讓人生充盈豐滿,更不能讓你上天堂,進入極樂世界。

既然現代社會物質過剩,人們發現過度消費彌補不了空虛無聊,那麽它的反麵,減少物欲減少消費是否就能醫治空虛病?於是極簡主義,斷舍離應聲而出。youtube頻道裏有太多諸如此類的極簡,斷舍離生活的推崇者了。很多人定下減少擁有物件的目標,如不超過一百件物品的運動。但這隻是一種過家家一樣幼稚的想法。以少為榮的極簡極簡主義隻不過是"多多益善“的消費主義的孿生兄弟。在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之後,減少物質和增加物質一樣治不了空虛無聊之症。喔,我不是消費主義者,我不看重有形的物品,我更看重體驗,我旅遊光體驗風土人情,可是現如今商業化的旅遊何嚐不是一種快銷品?朋友圈曬出度假美食的照片能讓內心的空洞得到短暫的滿足,但這也隻是讓空虛短暫離席而已。

死亡冥想

那麽我們究竟要怎樣才能擺脫這個要麽空虛無聊,要麽痛苦的兩難境地呢。有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每天慶幸自己有活過了一天,珍惜明天,把明天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我們不知道自己活在世上的時間還有多久,悲觀一點也許活不到八十。假如你隻剩下一個月,一個星期,一天的生命,你想怎樣度過餘下的時光?最想做的是什麽?最想見的人是誰?你可以培養死亡冥想的習慣,每天花十分鍾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生命隻剩下一天,你將以怎樣去麵對身邊的人和事?這樣的冥想習慣,死亡冥想可以拂卻蒙上內心的灰塵真正想要的東西和最想做的事漸漸變得清晰。

可是死亡是多麽地讓人不愉快,每天必須麵對會是多麽不容易。我們寧願視而不見,不去理會它,以免影響心情。好萊塢大片裏的孤膽英雄,任他槍林彈雨永遠不死,中國的武俠影片,從八十年代英雄總能化險為夷到現在的英雄能上天入地,呼風喚雨,有著金剛不壞之身的轉變正是為了迎合大眾的這個心理以增加收視率提升廣告收入。就這樣媒體卻誤導了人們,成了思想毒藥,讓人忘卻了死生相依,毀滅正是創造的前提,生生不息、循環往複的道理。死亡和愛情一樣是藝術的永恒主題。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家們通常把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如嬌豔欲滴的玫瑰,或是豆蔻年華的少女和象征死亡的骷髏(或匕首)放在一起。德國作曲家舒伯特的弦樂曲《死神與少女》成為被演奏次數最多的作品之一。

《紅樓夢》賴頭和尚送給賈薔的風月寶鑒的作用也是死神與少女。鏡子的反麵是嬌柔嫵媚的王熙鳳,正麵則是一副骷髏。賴頭和尚千叮嚀萬囑咐隻可照正麵,賈薔隻想看嫵媚的王熙鳳,於是他很快精盡而亡。賴頭和尚叮囑賈薔做的就是能救命死亡冥想,可和尚明明知道誰又喜歡每天麵對死亡呢。

美劇Seinfeld 在他同名的劇裏調侃大家都喜歡嬰兒,如果家裏有嬰兒,就會情不自禁地邀請好友到家看看自己可愛的孩子,但幾乎沒有人會向朋友誇耀家裏的老爺爺、老奶奶多可愛,應該帶朋友來家裏認識認識我的爺爺奶奶。這和《紅樓夢》的風月寶鑒的道理相類似。嬰兒代表新生命,有著讓人憧憬的未來,況且胖嘟嘟的誰會不心生喜愛呢?耄耋之年的老人離生命的終結不遠,讓人聯想到死亡,生命的短暫,誰又喜歡麵對死亡呢,見了隻是無意識的要逃避的恐懼。

如果你沒有冥想的習慣也不想培養這樣的習慣,那麽觀賞閱讀上述提到的藝術作品也可以幫你跳出日常,站到一定的高度看自己的人生。少年時代覺得把美好的東西和死亡放在一起實在是掃興。現在才明白藝術家的高度,死生相依,懂得死,才知道如何生。實際上我們每二十四小時都經曆小生死輪回。每天晚上的沉睡就像一場模擬死亡,每天清晨的蘇醒又像是一次重生。每天清晨,如果我們慶幸自己能夠醒來麵對白天,無聊空虛感也就會消退。因為這個世界每天早上成百萬的人並不能重新睜開雙眼。

事實也許和我們通常的想法剛剛相反。死亡並不可怕,出生才是。因為嬰兒來到世上哪個不是哭著來的,而逝去的人又有幾位臨終時大哭?有時間,可以到醫院的產科做義工給新生兒拍照,同時找機會到老人院做義工。這樣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死和生,過去與將來,以變更好地活好當下。

 

後記讀了一篇博文:西方的《死神與少女》最早來自於希臘神話後。主題和風月寶鑒一樣是探討性與死亡的關係;但對世人的警戒卻和全日相反:生命很短暫,享樂要要乘豆蔻年華正當時。其寓意更接近”花堪折時直須折 莫待花落空折枝“。

歡迎瀏覽我的個人網頁:http://1acreyard.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