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年夏天的飲食調節和新購的通勤和運動神器—電助力自行車

(2021-07-09 20:39:36) 下一個

警鍾敲響


我自覺飲食健康,也比較注意運動,手腕上的fitbit可靠地回報平均下來每天步行七八千步。雖然工作、生活上的壓力有時會幹擾睡眠,總的來說起居也還算有規律。因此,自信滿滿好多年沒做常規體檢了。今年三月心血來潮,讓醫生開了個血液化驗。結果出乎意外,甘油三酯到了健康的上限,再往上竄一點,就是偏高了。


要想健康,隻有一個由三味藥組成的藥方:飲食,運動,少思少慮情緒穩定。這三味藥一起用,見效快。白領工作者大都天天坐在電腦前麵,身體不動而腦子動,容易多思多慮。有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睡眠,睡眠好了思慮自然就會降低。飲食配合運動可以強健體魄,身體強健了可以穩定情緒。


飲食—早餐加蔬菜和蛋白質,輕斷食


我就按次序從早餐說起。俗話所說的"早餐吃得像皇帝”有道理,但太抽象了因為我們現代人誰也說不清皇帝吃的是什麽,還是聽營養專家的建議靠譜。營養專家們建議無論是三餐中的哪一餐,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蔬菜的合理比例為 1:1:2。中國人的早餐以穀類等碳水化合物為主,缺少蔬菜和蛋白質,我也不例外。那就改良吧,一個蛋,一把生菜(lettuce)或是一個西紅柿,一片麵包,加上一碗燕麥粥人或者是一杯現磨咖啡豆用MOKA壺煮出來的香噴噴的咖啡。YouTube裏介紹的日式早餐也基本符合此合理比例。


我的中餐倒是基本符合以上1:1:2的比例,基本不用改變。“晚餐像乞丐”的說法算比較形象,也容易理解,那就是晚餐盡量簡單吃,少吃或偶爾不吃。我的簡化版晚餐通常是一小碗燕麥粥加藍莓、草莓或香蕉之類的水果。簡單晚餐的好處是解放出很多買汰燒的時間,早上出門前放一把燕麥到慢燉鍋裏,有時混上些紅棗枸杞等食材。到了晚餐時間,就可以吃上營養的燕麥粥了。


輕斷食


美國一些研究人體老化機理的專家推薦生酮飲食—即定期的斷食(48小時不進食)可以刺激內分泌係統重新分泌生長激素從而達到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效果。要做到48小時不進食太不容易了,一般人可以在一周裏選擇一到兩天進行比較溫和的斷食,那就是用餐時間遵循8+16的原則。一天二十四小時裏的八個小時可以進餐,十六個小時不進餐。這個方法相對容易。如果第二天七點吃早餐,那麽前一天的晚餐在下午三點之前完成。如果前一天的晚餐在晚七點吃,那麽第二天的早餐不吃就可以完成。 為了遵循8+16的原則,我們也可以采取一天吃兩頓飯的方法。Breakfast 的原意是“停止斷食”的意思;因為我們睡覺的時候不吃飯。睡覺後起來吃飯自然是“停止斷食”啦。


少思少慮情緒穩定-冥想

做到少思少慮是很難的。佛教通常把人的心念稱做“猴子”和成語“心猿意馬”一個意思,心像上躥下跳的猿猴,意像那馳騁的野馬一樣難以馴服。最有效的方法是meditation。“mediation”的中文翻譯“冥想“並不準確,因為”冥“的意思是”滅“。要滅掉想法和念頭是不可能的。“meditation’不等同於”打坐“。打坐強調冥想者采取盤腿的姿勢,是冥想的方式之一。中華武術中的“站樁“也是一種meditation,隻是姿勢不同,身體是膝蓋微曲,沉肩墜肘站立。對於我們一般為了健身而meditate的普通人,冥想的關鍵有二:一是脊背自然挺直,身體放鬆的姿勢。二是而是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但不要太刻意,讓呼吸保持自然。原則上或坐或站或臥或進行重複性有規律的活動時都可以冥想。建議初學者坐在椅子上。

最好的冥想時間是早上起床後,其次是晚上睡覺前。在冥想的前二十分鍾內,最通常的反應是打哈欠和流眼淚,過了二十分鍾左右後,這些反應就會過去。如果睡覺前冥想,我的反應是第二天早上一般會早醒,醒後就會起床,不會有睡不夠的感覺。接下來的一天效率也會比較高,早上不用喝咖啡也不會覺得頭腦不清。

人在入睡的初期,大腦會處理各種雜念和想法。這些想法和雜念就像一杯水裏的雜質一樣需要慢慢沉澱下去我們才能入睡。在冥想過程中,作為自己的旁觀者,如果我們的意念附著於呼吸中,這些雜念和想法升起來後自己會落下去,意念不會隨著這些念想而動,最後這些雜念全部沉下去直至靜止。就像一杯渾濁的水放在桌上不受擾動自會變清一樣。沒有了雜念的幹擾,我們的內心就會安靜下來。正因為如此,睡前冥想可以讓我們更快地進入深度睡眠,大腦得到更好的休息,所需要的睡眠時間就會變短。

其實我們的其它日常活動中也可以冥想。洗碗時好好洗碗,不想東想西;聽音樂就聽音樂,走路就走路,跑步就跑步,專注於所做的事,心意就不會散亂 。因此在英文裏,meditation 的近義詞有“mindfulness”或是“awareness”。

關於冥想在醫學上的應用,您可以參考Jon Kabat-Zinn 的CD和書籍,他是最早將meditation 推廣和運用到臨床醫學治理病痛科病人的醫生之一。他的CD一步一步訓練冥想者。先是關注呼吸,或是身體,或是周邊的聲音等等。他的聲音非常平和可以穩定聆聽者的情緒。如果您沒有任何冥想的經驗,可以找到youtube他的冥想錄音,想深入了解麽地塔筒, 您可以購買他在amazon的書:

• mindfulness for beginners
•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想省錢,您也可以到公共圖書館借這些書。

下麵要介紹的運動和健身也可以讓我們 “少思少慮“,增加睡眠的質量。抑鬱和情誌方麵的疾病固然有遺傳等生理因素的影響,但和後工業社會白領階層的生活方式直接相關。白領們脫離了體力勞動,勞累的不是身體,而是精神和頭腦,因此容易多思多慮。 生活工作中不需要太多體力勞動的人想要身心健康,運動和健身就不可或缺。

 

運動和健身


談到運動和健身,以前的我喜歡散步,氣功,太極和瑜伽等輕量型的運動。氣功和太極等舒緩的運動更適合於生活在農業社會和工業化初期的大眾;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後,這些活動可以讓身體疲勞的人得到放鬆。如今的後工業時代,白領階層的工作不需要消耗多少體力,消耗的是腦力,因此消耗體力的運動更適合我們。身體動起來,大腦就沒得空去多思多慮了,精神壓力就自然釋放了。


現在美國最流行的Vinyasa 瑜伽或是Power 瑜伽去掉了宗教色彩,強調動作。其中有不少動作和普拉提一樣能夠練習核心肌群的,練習者如果能夠堅持練習,一樣可以練出迷人的身材。隻是想要有好身材,我們不得不吃些苦、讓身體處於挑戰區。不去上課,在家裏跟著視頻練習,我們不是很容易堅持,沒有了老師指導有些動作不見得到位。如果您是個新手,我建議還是先花點錢和時間去報個瑜伽班,有了基礎之後再在家裏跟著視頻練習比較好。堅持做瑜伽可以增加身體的柔韌性,和跑步,騎車等有氧運動相結合相得益彰,好處多多。

另外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瑜伽有個叫kundalinid的派別,這種瑜伽和Vinyasa不同,練習中吟唱(chanting)和呼吸所占的時間和身體姿勢一樣多;因此減壓和穩定情緒的效果要比Vinyasa好上幾倍,隻是身體的鍛煉作用沒有Vinyasa好。愛好者可以結合兩種瑜伽,自行調節身體和大腦的練習時間比例。


去健身房鍛煉有助於我們培養運動的好習慣。首先,因為去健身房付了費,不去鍛煉等於將錢打水漂,其次,因為有攀比心理,健身房裏的其他鍛煉者努力鍛煉的樣子可以激勵我們鍛煉。但健身房鍛煉有一個大弱點,為了鍛煉一個小時,我們不得不賠上去健身房和從健身房去公司或回家的時間,在健身房的換衣服和淋浴的時間。 當然,如果健身房就在您家門口就當我沒說。 至於健身房裏如各種各樣練肌肉力量的儀器看著我就心怯,如果您有興趣使用,在剛開始建議雇一個私教還是有必要的。

通勤中健身

 

一天八小時的工作再加上通勤時間,普通人很難擠出時間去鍛煉。最聰明的辦法是將鍛煉和每天必須要做的事結合起來在通勤中運動。


在Covip之前,我特地不開車,每天堅持走路15分鍾左右到輕軌站到學校,再花五到七分鍾從輕軌站走到辦公室,這樣早晚加起來就有40來分鍾的運動再加上晚飯後的三四十分鍾的走路基本可以達到每日萬步。公交通勤的日子,因為有步行熱身,到辦公室時頭腦的確比開車通勤時更清醒和有活力;運動能讓人變聰明一點也沒錯。


公共交通有個缺點,在時間上不如私人的交通工具靈活和方便。美國的公交乘坐者較少,因此車次即使在上下班高峰也不多,十多分鍾才一趟,不小心晚到幾分鍾,就隻能眼睜睜看著車駛離站台,準備再站等十幾分鍾。


我家離學校四英裏多不多五英裏的路程。風和日麗的日子,一人開著車來回,終覺得很浪費;幻想著有一輛自行車騎著去辦公室該多好,還可以一路欣賞風景。買輛自行車的想法時常飄過,但每次總有理由不付諸行動。


美國的公路沒有自行車道,騎車不安全;風和日麗,氣溫合適的日子騎車很愜意,可這樣的日子一年中也沒幾天,冬天寒風刺骨,夏天可將胳膊曬出黑油,我能堅持騎車嗎?
再說美國的服務那麽貴,自行車店又不多,買了車就得學習修車的基本技能,就得買工具。學習本身倒是打發時間的好方法,工具多了,地下室的“囤積症”會加重。這些年來,因為住了個老房子,從YouTube上已經學會了諸如家庭空調基本維修,洗衣機,爐灶等的維修,還有牆壁的維修等,差不多成了半個handywoman了;代價是DIY買回來的各種工具的存放是個災難,客人如果見到地下室,心理一定會嘀咕,想不到外表算得上幹淨的一個人居然是個“囤積癖”。


電助力自行車


偶爾一次和堂弟的一詞通話讓我發現解決騎車通勤弱點的利器,那就是電助力自行車。堂弟開電動車店為生。他問我”美國有沒有電動車?”我答,“沒有”。要是有,對我這個短距離的通勤者倒是適用。於是,我就問無所不知的 “Google”。關鍵詞,從“electric motorcycle" 開始裂變出”electric moped" 到 “electric bicycle"。
Bingo, 我找到答案了。對於生活在北美的人,“electric bicycle"是最合適的,不需要上牌照,維修比美國沒有的電動車“electric motorcycle" 簡單;更重要的是美國已經有不少的“electric bike"愛好者了,真有維修的需要,YouTube上會有不少視頻, 就這樣我和電助力自行車結了緣。


住獨棟房子是美國夢的重要成份之一,而以獨棟房子為主流居住方式必然會造成居住分散,通勤距離長的狀況。家庭轎車的普及和中產們的獨立房子夢讓美國成為了"車輪上”的國家。觀察美國的曆史,從城市中心轉向郊區的正是伴隨著美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進行的,肥胖這個新流傳疾病的蔓延也是和居住郊區化亦步亦趨的。


因為通勤距離長,自行車通勤需要的時間就會拉長,對體力也會是一個挑戰,因此對於公司和家距離比較遠的人來說,自行車通勤不是太實際。有了電助力,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電助力車的好處有以下幾點:對體力沒有太多要求,即使沒有運動員的體魄和意誌力也沒關係。更不用擔心逆風爬坡,不怕堵車,不用交停車費,不用買汽油;也不用擔心汗流浹背地到辦公室。 COVI19以來的居家辦公使得電動助力車的銷售在2020年大漲。


電助力自行車和一般的腳力自行車比有什麽不一樣呢。電助力自行車輪轂上多了個電機,再加上電池、基本電子控製係統以及和機動車類似的扭轉節流閥。美國一些動手能力強的人會買上這些電助力的零部件,自己改裝普通自行車,將它們變成電助力車。 電機的效率普遍低於500瓦。大部分州對於功率低於500瓦的自行車免牌照。電自行車的最快速度介於15MPH到50MPH之間。中低檔車充一次電可行駛10到50英裏,中低檔車的價格在1000刀到 2800刀。高檔次的價格可和一輛汽車差不多了。騎行的助力分檔次,根據需要騎行者可以自行調節助力的強度。關掉電助力,電力自行車就成為了普通自行車。和普通車相比,因為多了不少零部件,電力自行車通常比較重,重量一般多在50磅到-75磅之間。有了電助力,通勤的距離可以延長,時間也可以縮短。詳情請見下表。

自行車通勤容易距離

  普通自行車 電助力車
新手 1-3英裏 5-8英裏
老手  5-15英裏 10-30英裏



新手普通自行車的輕鬆騎行平均速度大概是每小時6-10英裏,而二級(class 2)電助力自行車的速度可達每小時25mph;三級(class 3) 電助力自行車的速度還要快。因為三級電助力車速度太快,有不少州要求申請牌照了,紐約市就有這樣的要求。


當然,以上的表格非常粗略,沒有將路麵和天氣以及自行車的類型考慮在內。陡坡,炎熱潮濕的天氣,自行車輪胎的寬度和光滑度都會影響速度和騎行的難度。電助力車的好處是給了騎行者更多的選擇。如果騎行者到辦公室後馬上有重要的會議,那麽他可以選擇使用電助力達到保存體力,不出汗就能到達辦公室。如果當天沒什麽重要的事情,騎行者可以關掉電助力,在通勤中鍛煉身體。


說實在的,電助力自行車並不是我很需要的東西。我住在城市裏,去辦公室和周末買菜都在五英以內;一個有博物館,科學館,動物園的巨大城市公園也在步行範圍之內。作為老師,我也沒有每天去辦公室的必要。我的車一年下來也開不到2000英裏。隻是自新冠以來我迷上了攝影,而附近的城市公園是攝影的好去處。雖然步行到公園也隻不過兩公裏的距離,但在偌大的公園裏 (周邊6英裏長)來回走拍照,再步行回家,膝蓋因為過度勞累會有些不太舒服。有了電自行車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園裏穿梭拍照,不用走回家後覺得體力透支了。


電助力自行車的種類

我不想花太多的錢—預算在2000美刀以內,通過好多天網上的信息收集,把選擇範圍縮小到了三四個牌子。電助力車的商家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傳統的自行車的廠家;第二類是專門賣電助力車以網售為主的小型微創企業。第一類的售價偏高,即使是入門級的,價格也要兩千多刀起步,但後續有保障,產家短期內不會破產,沒有花不完的錢的消費者關注的牌子主要有Liv(女車)和Giant(男車),還有美國的牌子Trek.。如果錢不是問題,您甚至可以考慮歐洲設計的的一些牌子。


第二類電助力車的價格通常要便宜些,因為它們通常跳過經銷商直銷,商家將省下來的中間環節的以部分費用讓給了消費者,消費者通常需要自己動手做簡單的安裝。
傳統自行車廠家的電助力車可直接歸為中檔。

中檔車和入門級別的車主要有兩個區別:一是電機的安裝部位,二是電助力的控製係統。中檔車的電機通常安在自行車的中部即腳踏附件(mid-drive),因為電機很重,安裝在中部,車的重量分布比較均勻,騎行的感覺也會比較好,車搬起來也容易些。 網售為主自賣電助力車廠家的車的電機多安裝在後輪(hub-drive),因此車的後半部偏重,這在爬坡時就會消耗更多的電。


電助力車的第二個關鍵是電助力輸出力度的控製係統,中高檔車(多為第一類廠家生產)通常使用扭力感知器(Torque sensor)來控製助力的強調和大小,而第二類的電助力車商家生產的車通常使用韻律傳感器(cadence sensor)。 韻律傳感器更具輪軸的轉速來決定電助力的大小,如果騎車者的腳停止踩踏,助力就會停止。因此,騎行者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就開始踩踏,會覺得車子拋下主人,自行前進;當然騎習慣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加速的力度應該是可以調節的,但通常廠家為了避免售後服務的麻煩,會事先調好並加上設計使得消費者無法自行改變廠家的設置。扭力感知器則可以按踩踏的力度來調整助力,因此騎起來會更自然,加速也和普通自行車一樣均勻自然 。第一類廠家生產的自行車如liv, giant,以及Trek賣的大都是扭力感知器的電助力車。不差錢的朋友最好買這些傳統自行車廠家生產的電助力車。騎行感覺更好,售後服務有保障。 比較通過網絡銷售的電助力車都是剛剛創辦的小公司,幾年後能不能存活不好說。


除了以上兩個主要差別外,一類車和二類車的差別還體現在其它零部件的質量和技術檔次的差別。譬如,刹車是機械的還是液壓的;電池外掛還是和車體整合。有液壓刹車的自行車價格會貴上一兩百刀,好處是刹車更靈敏。動手能力強的人可能會更喜歡機械刹車,因為機械刹車維修更簡單。電池外掛的電助力車也會便宜幾百刀。電池和車體整合還是外掛不會影響車的功能,但後者在外觀上可以讓車躍上一個台階。除了這些差別,當然還有其它零部件的質量,車的設計以及車的主要使用目的等。

美國市場上常見的二類車的牌子

1. Radpower


我覺得花近三千到買一輛自行車太奢侈,因此決定網購第二類車。目前最紅火的當屬 radpower, www.radpowerbikes.com。這家公司的總部位於西雅圖。他家的產品線最長。城市通勤和戶外運動,或者是準備賣掉汽車用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顧客都可以找到他們想要的款式。住在西雅圖之外地區的顧客需要自己組裝車的一部分,大致是安前輪,車把,腳踏等。網絡上對此公司的售後客戶服務評價相當不錯。Radpower 的產品線包括:多用途自行車(utility bike), 載貨自行車(cargo bike), 城市通勤車,以及野外運動車。到過西雅圖的朋友不會驚訝為什麽radpower這麽紅火,因為在西雅圖城區,共享電助力車隨處可見;在上下班高峰期,汽車擁堵的時候,不少騎車通勤的人確自由快速地在路上馳騁。


2. Aventon


Radpower最接近的競爭者為Aventon.com。 Aventon的產品線也比較長,但沒有Radpower的多用途自行車(utility bike)和載貨自行車(cargo bike),以城市通勤車為主打車。如果你不打算賣掉家庭汽車,不會用自行車駝孩子上下學,不會騎自行車買菜,買自行車的目的是通勤以鍛煉身體,那麽這兩家的產品差別並不太大,市場份額也接近。Avenon的價格有些優勢。


3 和4: Espin 和  ride1up


另外兩家比較小的公司是www.espinbikes.com 和ride1up.com。ride1up要比espin更年輕。兩家的產品和顧客的評價也比較接近。 Espin公司的創建者是幾個華裔年輕人。兩家公司的產品線都比radpower 和 aventon 短,以通勤和戶外運動為主,沒有貨車和多用途車。顧客的口碑也都不錯。

怎樣篩選網絡評價來鎖定想買的牌子


我花了好幾天查閱各個車評網站,油管評論,以及電自行車論壇,終於決定從這幾家中選一款產品。不料這些公司看到它們的產品很暢銷,價格一路高升,到了四五月份,價格居然比二,三月時高了四、五百美元。這幾家公司的很多款電自行車都脫銷了,需要等上至少一兩個月。這樣一來,我的選擇倒是變簡單了。 原本在幾個品牌和車型之間舉棋不定的我決定哪家有現貨,就從哪家買。
最後,我決定買了Espin 的 Flow因為Espin 聲稱他們有現貨。但實際上從下單到受到貨物,我苦苦等了近一個月。安裝倒是很容易,我這個從沒自己裝過自行車的新手花了四十來分鍾就完成了,價格是1569美元。

之所以不得不等的原因是這些小的初創公司的接單、倉儲、運輸發貨等工作全部外包給第三方諸如聯邦快運和UPS了,疫情的原因導致貨車運力不足,洛杉磯碼頭積貨嚴重。即使貨已經從大陸運達了美國,顧客還是不得不等。哲學小公司當然知曉這個情況,隻是不願意把這個情況如實地告知消費者。


另外,您選車時千萬不要隻看公司網頁上顧客的網評,因為這些評論和中國國內的國家新聞一樣被嚴重地過濾過了,隻留下了好的評論,即使有個把負麵的,也隻是不痛不癢的負麵。
大家也不要多看Youtube上的評論。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冠著”產品評估“的名,實則是“產品廣告”。如果你看了廣告後不買被評估的車,播主是拿不到傭金的,因此播主會強調車的好,對於車不好的一麵不提或蜻蜓點水般地點到即止。


要想看可靠評論,就得上電自行車的討論網絡。壞處是你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找到你需要的內容。即使是這些比較客觀的以消費者為主的論壇,你也要注意有些內容是一些微創企業的水軍灌的。我可是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搜索這些論壇上的信息才定下來牌子和適合自己的型號的車的。如果你購買電助力車的目的和我一樣,通勤和公園騎行鍛煉。 預算也差不多,那我以上所寫的內容就能幫上你。

如果您的預算比我的寬些,那就請考慮第一類即Liv, Giant, 或是Trek的電助力車吧。它們的價格不算太高,稍大些的城市就有經銷商,售前、售後服務有保障。更重要的是這些牌子的車都用扭力感知器,電助力更自然,騎行感覺好。如果你不缺錢,那就買高階的歐洲牌子吧;荷蘭,德國,英國等這些國家的生活方式比美國更適合騎行通勤,騎行通勤的比例也要比美國高得多。


如果您去過阿姆斯特丹的,記憶裏一定有特別親切的到處可見的自行車停車場。隻是,在曾經是自行車王國的祖國,那樣的場景卻隻有老電影裏才有了。在中國,和美國一樣,自行車也基本成了體育鍛煉的工具,而不是通勤工具了。商店裏賣的自行車大都隻有那些頭戴盔、身披甲、敢於匍匐身軀、馳騁沙場的勇士才會有自信牽回家了。前幾天想給七旬老父親買輛自行車在家附近騎行轉轉,妹妹帶他去Giant門店看車,看了這些戰馬一樣的運動自行車,他就犯怵了。最後,也許,我們不得不給他在網上找一輛溫柔一點的車。


我買的Espin flow看起來還溫柔漂亮 。我騎行了一個半月,共 380英裏,下一篇我會講講騎行以來的感受和身體變化。

原來這部分已經寫好,誰料一個周六下午,小區斷電10個小時,我辛辛苦苦碼下來的文字就找不到了。

歡迎到我的自留地看看:http://1acreyard.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