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山雁

我似高飛雁,家鄉傍牟山。先賢名列子,才俊數潘安。
個人資料
牟山雁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囯傳統友情的兩種範式

(2024-01-28 04:49:38) 下一個

 

中國是一個重友情、重知己的社會,有 “為朋友兩肋插刀”、“士為知己者死”的古訓。時下盛行的所謂 “哥們兒”、 “閨蜜” ,其實都是“朋友”的代名詞、友情傳統的延續。

在西周時期,“友” 泛指皇室族人,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友又是兄弟規範,所謂“善兄弟為友”(《爾雅·釋訓》)。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友” 演變為有共同誌向的人(“同誌曰友”),並成為儒家“五倫”之一: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與其他四種人倫關係不同,朋友之間關係的準則不是單方麵的服從和尊敬(臣忠、子孝、婦節、弟悌【尊重兄長】),而是平等的相互信賴—即所謂 “朋友有信”。

這個準則一直持續了兩千年而沒有改變。

作為一個合格的朋友,為不負信賴,有時須付出高昂的代價。劉義慶《世說新語》中的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而不肯舍棄病重的朋友的故事最為著名: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你]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 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叫《吳保安棄家贖友》,出自唐人傳奇,敘唐開元年間,郭仲翔隨李蒙將軍赴南蠻平叛,忽接到同鄉吳保安一封信,求其薦用。郭仲翔推薦他給李將軍,任命他為軍中管記。 次日,李蒙全軍覆沒,郭仲翔也被擄至南蠻之地。南蠻準其索絹千匹取贖,他將實情信告保安。吳家傾盡家財,不足二百匹絹。為救朋友,吳保安離家經商十年,積攢了千匹絹錢,才將郭仲翔贖回。而家中妻兒都淪為乞丐,得都督楊安居資助,方幸免難。不久,吳保安夫婦去世,郭仲翔聞訊,千裏負骨遷葬,又將留下的孤兒養育長大。

不難看出,其中不僅僅有儒家五倫中所強調的“朋友有信“,還有民眾中“知恩必報”的觀念影響。無論怎樣,朋友之間的緊密關係無疑和注重家庭、姻親關係的其他儒家人倫關係產生矛盾和衝突。明代就有很多人抱怨朋友間的緊密關係帶來的危險— “薄骨肉而重交友”。

盡管如此, “朋友有信” 的友情模式仍廣泛為人所推崇。

在這種以“朋友有信”為基礎的無私的友情之外,還有另一種友情。

《列子·湯問》中說: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

這種能夠充分地理解對方的能力, 是傳統中國文化中友情的另一重要內涵,也創造了另一重要的朋友模式,亦即所謂的“知己” 、“知音”。

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最為著名。

據傳春秋時期的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出的錢少卻多拿紅利。鮑叔牙說:“他哪裏是貪錢?隻是家貧而已。” 管仲打仗的時縂候躲在後麵。鮑叔牙卻說,那是他家有老母。管仲做官屢遭罷免,鮑叔牙認為是沒有碰到賞識的人。後來他推薦管仲給齊桓公,管仲成為明相。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這樣“知己” 、“知音” 也就成了朋友的代名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牟山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同意。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都失傳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