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十五篇:海歸期間 –青城山都江堰

(2022-09-15 00:16:47) 下一個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十五篇:海歸期間 –青城山都江堰

前一篇講述我在四川大邑西嶺眉山的旅遊經曆,本篇講我在四川青城山都江堰的旅遊行程。

2009年5月31日,早上8點半,我從成都出發,乘坐長途大巴去都江堰市。上午9點半,到達都江堰市,開始參觀“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下圖是都江堰外李冰廣場上李冰父子的巨幅雕像,再下圖是景區的大門,第三圖是我在景區大門前的留影。

圖1. 都江堰創建者李冰父子的雕像

圖2. 都江堰景區的大門

圖3. 我在都江堰景區大門前的留影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遊的340公裏處。都江堰是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公元前256-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曆代整修,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依然發揮巨大的作用。

整個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可以分為兩大係統:第一是都江堰堰首,第二是灌溉水網。都江堰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等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等其他附屬建築。

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都江堰工程周邊的古跡甚多,主要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玉壘關,鳳棲窩和鬥犀台等。

1980年,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都江堰以其為“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與青城山共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麵的兩圖是都江堰樞紐水利工程的標識。

圖4. 都江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圖5. 都江堰-世界遺產名錄

曆史上,漢代文翁,蜀漢諸葛亮,元代吉當普,清代丁寶楨等治水功臣,長期維護修理。總結出“深淘灘低作堰”的“六字訣”,以確保都江堰不廢不衰,青春常在。

下圖是諸葛亮(左)和丁寶楨(右)的雕像,再下圖是堰功道碑記(左)和我(右),第三圖是都江堰的“六字訣”。

圖6. 對都江堰有功的諸葛亮(左)和丁寶楨(右)

圖7. 都江堰的堰功道碑記(左)和我(右)

圖8. 都江堰的“六字訣”

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的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者有機配合,相互製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有“分四六,平澇旱”的功效。

“魚嘴分水堤”把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灌溉,經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豐水季節,內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季節又倒過來。下圖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示意簡圖。

圖9. 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的示意簡圖

首先,李冰父子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因形狀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的石堆叫“離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遊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叫做“金剛堤”。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金剛堤”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製進水流量等問題,徹底消除了水患。下圖是觀察都江堰的飛沙堰橋,再下麵的兩圖是從飛沙堰橋上觀察到的“寶瓶口”和“離堆”。

圖10. 觀察都江堰的飛沙堰橋

圖11. 在飛沙堰橋上看內江水進入“寶瓶口”

圖12. 在飛沙堰橋上看內江的“離堆”

下圖是都江堰的“飛沙堰”。

圖13. 都江堰的“飛沙堰”

下圖是“外江橋”,再下圖是從外江橋上看河道,第三圖是從外江橋上看安瀾橋。

圖14. 都江堰的“外江橋”

圖15. 從“外江橋”上看河道

圖16. 從“外江橋”上看安瀾橋

下麵的兩圖是從外江橋上看“魚嘴”,第三圖是“魚嘴”的說明。

圖17. 從“外江橋”上看“魚嘴”

圖18. 從“外江橋”上看“魚嘴”

圖19. “魚嘴”的解釋說明

下圖是“安瀾橋”,再下圖是從安瀾橋上回頭看外江橋,第三圖是安瀾橋的橋頭堡。

圖20. 都江堰的“安瀾橋”

圖21. 從“安瀾橋”上回頭看外江橋

圖22. “安瀾橋”的橋頭堡

“安瀾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橋長240多米,飛架岷江南北,橫跨都江堰水利工程。1803年,何先德首倡建索橋時,以木板為橋麵,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名為“安瀾橋”。建橋時其妻楊氏出力不少,民間又稱其為“夫妻橋”或“何公何母橋”。

1964年,岷江洪水暴發,全橋被損毀。重建時,木橋樁改為鋼筋混凝土橋樁,其餘照舊。後因興建外江水閘,將索橋下移100米,重建時改平房式橋頭堡為大屋頂式雙層橋頭堡,安瀾索橋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圖是“安瀾橋”的解釋說明,再下圖是安瀾橋修建者何先德夫婦的雕像。

圖23. “安瀾橋”的解釋說明

圖24. “安瀾橋”修建者何先德夫婦的雕像

下圖是安瀾橋旁的“都江堰”標識牌,再下圖是岷江對岸上的“二王廟”,但是地震時損毀了。第三圖是地震前完好的“二王廟”。

圖25. 安瀾橋旁的“都江堰”標識牌

    圖26. 都江堰的“二王廟”(地震時損壞的)

    圖27. 都江堰的“二王廟”(地震前完好的)

    “二王廟”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坐落在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與都江堰渠首隔內江相望。是一座四川本土的宮觀建築,祭祀李冰父子。1980年,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廟始建於東漢,原為紀念蜀國望帝杜宇的“望帝祠”。南齊建武年間(497),改名為“崇德祠”,供奉李冰石像。開寶五年(972),增祭祀傳說中的李冰之子李二郎石像。五代之後,隨著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清乾隆之後遂稱之曰“二王廟”。

    二王廟大殿奉李二郎(二郎神),後殿奉李冰夫婦,此外,還有送生堂,聖母殿,老君殿,魁星閣等。二王廟依山勢布局,穿插於山林之間,能俯瞰到都江堰全景。廟內石壁上刻有李冰的治水口訣“深掏攤,低作堰”,還有與李冰父子及都江堰的匾額,對聯和石碑。

    每年清明節都江堰放水前,伏龍觀和二王廟都會舉行盛大“官祭”儀式,祭祀李冰父子,祈望他們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又傳說農曆六月廿四日六月廿六日分別是李二郎和李冰的生日,因此每年六月廿四日前後都有“民祭”儀式。

    川西平原灌區鄉民於此間紛紛來二王廟祭把,每日多達萬人。灌縣鄉土誌記載:“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絡繹不絕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 二王廟損毀嚴重。修繕工作使用原有材料,按原圖紙在原地修複。

    最後,我從安瀾橋原路返回都江堰景點的入口。下圖是入口旁邊的青城山都江堰自然與文化陳列館,當是正在維修,不開放。

    圖28 青城山都江堰自然與文化陳列館

    都江堰市有七條河渠穿城而過,城區有橋二十餘座,其中內河下遊的“南橋”最為壯觀,“南橋”造型古樸,雕刻精美,書畫滿廊。是個納涼休閑和觀賞的好地方。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下圖是都江堰內河上的“南橋”,再下圖是“南橋”裏的畫廊。

    圖29. 都江堰內河上的“南橋”

    圖30. 都江堰內河“南橋”裏的畫廊

    下圖是“南橋”畫廊的側壁上,郭沫若題書寫的詩詞。

    圖31. 畫廊裏的郭沫若詩詞

    下圖是從“南橋”觀察內河的上遊,再下圖是從“南橋”觀察內河的下遊。

    圖32. 從“南橋”觀察內江的上遊

    圖33. 從“南橋”觀察內江的下遊

    下圖是都江堰下遊的“成都平原水係圖”。

    圖34. 都江堰下遊的“成都平原水係圖”

    下圖是1994年豎立的都江堰“實灌1000萬畝紀念碑”。

    圖35. 都江堰“實灌一千萬畝紀念碑”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西南方,東距成都68公裏。在四川的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層巒疊嶂,峰峰競秀,林海莽莽,四季蔥蘢,青翠欲滴,風光秀麗。

    當天中午12點,我結束了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的參觀。乘公交車去遊覽“青城山”。下圖是青城山的山門。

    圖36. 四川“青城山”的山門

    下圖是我在“青城山”山門前的留影(左)和青城山的“旅遊指南”(右)。

    圖37. 我在“青城山”山門前的留影(左)和青城山的“旅遊指南”(右)

    四川朋友告訴我,峨眉山看“佛”,青城山看“道”。既然來到青城山,突擊一下道教常識,很有必要。“道教”本是華夏的本土宗教,道教體係最早的創始人,是天師道的張道陵。張道陵(34-156),祖籍江蘇豐縣,相傳為張良八世孫,東漢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

    張道陵少年時精通《道德經》,曾經在太學院學習。漢明帝時,舉任賢良方正,任巴郡江州(重慶)令。後來隱居洛陽北邙山,學習長生術,朝廷征為博士官,但是他卻稱病不去。漢和帝時,又征為太傅,三詔不就。

    漢順帝時,在鶴鳴山創建五鬥米道(天師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他成了“三天法師,正一真人”。漢桓帝時,在雲台山騎虎升天,相傳年高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或“教主”。

    張道陵的天師道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和“”作為基本信仰。道教以“”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而“德”則是“道”的體現。下圖是道教的“道”和“陰陽魚”。

    圖38. 道教的“道”(左)和道教的“陰陽魚”(右)

    “道教”是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出來的“三清尊”:“玉清元始天尊”,代表“道”。“上清靈寶天尊”,代表“經”。“太清道德天尊”,代表“師”。“道經師”為道教三寶。在大型道教宮觀中,必定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閣”。

    在道教的經典中,“玉清”與“上清”是神化概念,並未入世。唯有“太清”入世傳道,就此而言,道教的教主自然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道教與儒學佛教,合稱“三教”,道教奉太上老君為教主,奉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道教認為天庭玉皇大帝統治萬神,地獄和海洋世界各有其主,地府與海洋是天庭的附屬。中國道教信奉的神仙譜係極為繁雜,道教內部的門閥派係眾多,因分派標準不同名稱各異。朝時,因老子李耳(太上老君)姓李,與皇帝的國姓相同,尊老子為唐室先祖。

    道教曆史上有“正一道”(祖師張道陵),“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真大宗”(祖師張清誌),“太一宗”(祖師莫洞一)五大派別之分。明朝以後,主要是“正一道”和“全真道”,其他宗派全歸到這兩個宗派之下。

    張道陵臨終,將劍印傳予其子張衡,張衡傳子張魯張魯三國時割據漢中的主要勢力,在漢中地區實施“政教合一”統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業,頗得民心,後來歸順曹操。張魯晚年傳子張盛,後來均由其後人或族人世襲張天師之位。

    張家所傳的“正一派”道士,皆可婚娶不出家,其道觀被人稱作“子孫廟”。曆朝帝王追加了曆代張天師不少“封號”與“贈號”。龍虎山也成為張天師的祖庭。至今張天師已傳至第63代。第63代天師張恩溥於1949年遷往台灣,1969年底病故於台北

    “道教”掃盲到此為止,下麵繼續看青城山。青城山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山地的過渡地帶。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用下,青城山處處可見絕壁深穀,斷崖裂石。山上林木青翠,終年常綠,環境幽深。自古以來便有 “青城天下幽”之美譽。下圖是“青城天下幽”說明牌。

    圖39. “青城天下幽”的說明牌

    青城山是著名的中國曆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圖是“青城山都江堰國家名勝風景區”的標識牌。

    圖40. “青城山都江堰國家名勝風景區”的標識牌

    青城山是邛崍山脈南段的東支,形成於曆史上的一次造山運動。因山體受擠壓岩層破碎,起伏較大褶皺明顯結構複雜。青城山分為前山後山,前山是主體部分,景色優美古跡眾多。後山由於交通不便,自然風光保存完好。所以說“青城前山幽,青城後山秀”。

    青城山上有陰陽36峰呈環狀排列,鋒銳崖陡,原名為“清城山”,因為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青翠四合,狀若城廓,又名青城”。唐代時,佛教發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

    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稱青城山。此據並非傳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發源地之一。

    傳說東漢末年,道教天師張道陵由陝入蜀,曾經在青城山上結茅傳道,並在此羽化成仙。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曆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青城山有道教建築建福宮,老君閣,園明宮,上清宮,天師洞等。

    “建福宮”位於青城山山門前東北方的不遠處,始建於晉代,原名“丈人觀”,宋時改今名。道教的十大洞天都各有一位主治神仙,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便是“寧封真人”。建福宮內供奉的就是這位“寧封真人”。

    如今的建福宮是清代重建,近年又大規模擴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供奉五嶽丈人,太上老君,東華帝君等神像。山門門額“建福宮”三字,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於1940年所題寫。下圖是青城山上的“建福宮”。

    圖41. 青城山上的“建福宮”

    下圖是建福宮裏的“五嶽丈人”,再下圖是建福宮裏的“天上老君”(右)和“東華帝君”(左),第三圖是建福宮裏的“千手觀音”。

    圖42. 建福宮裏的“五嶽丈人”

    圖43. 建福宮裏的“太上老君”(右)和“東華帝君”(左)

    圖44. 建福宮裏的“千手觀音”

    “建福宮”是遊覽青城山的起點,旁邊就是青城山接待中心。我在接待中心買了一本導遊小冊子《青城山》。然後麵臨一個三叉路口,右邊是“青城山索道”,直接通往“上清宮”。左邊是一條步行遊覽道,通往“天然圖畫”。下圖是“青城山索道”,再下圖是“天然圖畫”。

    圖45. 青城山上的“青城山索道”

    圖46. 青城山上的“天然圖畫”

    我不想直接上山頂,因為步行遊覽路線的兩旁,有好幾個景點要看。所以我選擇向左方走。 “天然圖畫”是一座清代重修的大型牌坊,此畫坊將自然風光與人文建築巧妙融合在一起, “天然圖畫,景觀合一”。下圖是“全真觀”,再下圖是“全真觀”說明。

    圖47. 青城山上的“全真觀”

    圖48. 青城山上“全真觀”的說明

    “全真觀”位於青城山青龍嶺的半山腰,是“全真派”的主要道場之一。全真派是道教的重要派別,1159年(金熙宗正隆四年),由王重陽創建於陝西終南山。1160年(金世宗大定七年),金朝武官王重陽開始自行結庵修道。1167年,在山東寧海開創道教全真派。

    王重陽仙遊羽化後,弟子七真人等接任掌門。全真教地處金國境內,在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掌門時,都承認金國政權蒙古成吉思汗西征時,邀請丘處機前往西域會麵,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以敬天愛人,減少屠殺,清心寡欲等作為回應。

    成吉思汗稱丘處機為“神仙”,由於丘處機獲得可汗的尊信,使全真教在元朝得以壯大。但在李誌常後期,全真教受到嚴重打擊,因忽必烈偏信佛教。1257年,全真教道士與佛教僧侶在忽必烈麵前辯論,全真教道士敗北,忽必烈下令把全真教的經書焚毀。

    全真教的教義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核心都是“道”。全真教尊奉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全真五祖”。王重陽的七個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稱為“全真七子”。

    明朝以後,張道陵的“正一道”再次複興,“全真道”的地位一落千丈。1996年,傅圓天大師精心規劃,恢複重建“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樓”,將龍居庵更名“全真觀”。 全真觀的前殿是“慈航殿”,供奉道教的“慈航真人”。

    下圖是全真觀裏慈航殿的“慈航普渡”橫匾,再下圖是慈航殿裏的“慈航真人”。

    圖49. 全真觀裏的“慈航殿”

    圖50. 慈航殿裏的“慈航真人”

    “全真觀”的後殿是“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七真殿”的樓上是“五祖樓”,供奉“全真五祖”。全真觀的外麵有圍牆,圍牆上題字“大道無為”。下圖是“大道無為”題字,再下圖是摩崖石刻“天下第五名山”,第三圖是摩崖石刻“青城第一峰”。

    圖51. 全真觀外麵圍牆上的“大道無為”

    圖52. 摩崖石刻“天下第五名山”

    圖53. 摩崖石刻“青城第一峰”

    青城山為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詩聖”杜甫曾來到過青城山並寫下佳句:

    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1940年,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的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彩,作品愈千,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1960年,張大千身在遠隔重洋的巴西聖保羅,畫出巨幅《青城山全圖》。張大千晚年更是眷戀情深:看山還是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

    我的目標是山頂上的“上清宮”,但是越爬越高,越爬越累,尤其是最後的“上天梯”,真有點吃不消。碰巧遇上了遊伴王敏,是南開大學畢業生,丈夫廖幼明是哈軍工畢業生,說起來我們還算是校友。

    今天王敏來爬山,廖幼明打高爾夫,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運動健身。她見我年邁體弱,不時扶我一把。便走邊聊,也顯得不那麽累了。終於,我們爬到上清宮。下圖是我在“上清宮”門前的留影,再下圖是“上清宮”的解釋說明。

    圖54. 我在“上清宮”門前的留影

    圖55. “上清宮”的解釋說明

    下圖是上清宮裏的“道德經”,再下圖是上清宮裏的“蓖休”。

    圖56. 上清宮裏的“道德經”

    圖57. 上清宮裏的“蓖休”

    當天下午5點,我與王敏一同下到山底的高爾夫球場,見到了廖幼明。他們開車把我帶回成都,彼此就分手了,我也結束了一整天的青城山都江堰之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