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西南歐埃及三周遊》第五篇:埃及-阿斯旺
上一篇講我們在埃及開羅的旅遊經曆,本篇講我們在埃及阿斯旺的旅遊行程。2025年5月5日,我們從埃及“阿斯旺”(Aswan),開始了一個四天三晚的隨團遊。該隨團遊是由一個中文旅行社“途風旅遊”組織的“尼羅河兩岸半自由行”。
阿斯旺是位於埃及南部,尼羅河第一瀑布下遊的一個城市,位於尼羅河東岸。阿斯旺,是一座著名的古城,也是一個熱門旅遊景點和貿易中心。自古以來,就是埃及與努比亞之間的貿易重鎮。阿斯旺屬熱帶沙漠性氣候,冬季短而溫和,夏季長而炎熱,全年無穩定降水。
下圖是阿斯旺在埃及的相對位置。
圖1. 阿斯旺在埃及的相對位置
2025年5月5日上午10點,我們早早地吃完早餐,退了房間,到旅館外麵等候導來接遊。上午11點半,導遊到阿斯旺旅館接我們,就算是“隨團遊”入團了。當我拿到節目單一看,兩個問號立即在腦海裏出現:第一個問號是“這麽多神廟,奇奇怪怪的名字”。
原來我的認知隻有“阿布辛貝神廟”,再加上“阿斯旺大壩”和“帝王穀”。第二個問號是“這麽多的自費項目”。數了一下自費項的條目,竟有14個之多。原來以為尼羅河的四天三晚隨團遊(每人500美元),比開羅的四天三晚隨團遊(每人520美元)便宜。
這下子差別可大了。不過既然如此,當著導遊的麵,也不好說什麽。且走且看吧。下圖是我在離開旅館前,透過窗戶拍攝的阿斯旺街區。對麵的大樓也像是個旅館,大街上來往的車輛不斷,遠處的幾個高尖塔不清楚是什麽,可能有一個是電視塔。
圖2. 我在阿斯旺旅館透過窗戶拍攝的街區
下圖是我在旅館門外麵拍攝的阿斯旺清真寺,阿斯旺有很多清真寺,不知道這是哪一個?因為當時是逆光,頗有一點剪影的藝術效果。
圖3. 我在旅館外麵拍攝的阿斯旺清真寺(逆光)
導遊先帶我們去阿斯旺機場,中午12點,還有七個人下飛機,剛好組成九人團。中文導遊是個中文流利的阿拉伯埃及青年,名叫哈桑-阿卜杜勒。自己介紹中文名字叫“劉飛龍”。我聽了哈哈大笑,好名字,“會飛(Flying)的龍(Dragon)”,不過我一直叫他哈桑。
他說,在開羅學的中文,就是為了導遊工作,為了與中國有聯係。他還說曾去過中國五次,北京,上海,西安,哈爾濱,牡丹江,香港,澳門等。我連聲說:“你真是了不起,我一個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還沒有去過牡丹江呢!”
下麵說一下,為什麽是中文旅行社,而不是華人旅行社呢?因為旅行社裏沒有華人,但是講中文,作中文廣告,有中文導遊。為什麽是“半自由行”呢?因為你有“一半的自由”,你既“有自由”,也“沒有自由”。
“有自由”是指:你有“自由”買票參觀,也有“自由”不參觀,不用買票,沒人強迫你。所有的景點都是自費,要自己掏腰包買票,想消費多少錢自己算,團費概不包括。旅行社隻負責四天的交通費和餐飲費,加上三晚的河輪住宿費。
“沒有自由”是指:你不能“自由”地到處走,你必須“跟團走”。到了景點,你不想參觀也必須老老實實地坐在車裏,等別人回來後一起走。這是我“跟團走”幾天後才體悟出來的,而且這種安排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這次隨團遊的日程是這樣的:
5月5日上午10點,在阿斯旺入團,當天參觀阿斯旺大壩和菲萊島,然後上船,當晚住宿船上。5月6日,乘大巴去參觀阿布辛貝神廟及科翁坡神廟,當晚回船住。5月7日,清早參觀埃德福神廟。然後河輪離開阿斯旺,沿尼羅河開往盧克索,當晚住船上。
5月8日退房下船,上午乘大巴去參觀帝王穀和哈布謝普蘇特女王神廟,下午乘大巴去參觀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然後公司派大巴送遊客們去盧克索機場離開,算是最後散團。我們每個人“自由”地購買景點門票統計如下:
阿斯旺大壩(埃鎊)LE200,菲萊神廟LE550。阿布辛貝神廟LE6000,科翁坡神廟LE450。埃德福神廟LE550,另加馬車費LE300。帝王穀LE750,哈特謝普蘇特神廟LE440,加上小車費LE20,卡納克神廟LE600,盧克索神廟LE500。
總共“尼羅河兩岸半自由行”一個人的自費門票LE10360(207.20美元),與團費比起來不到一半。別人的情況我不知道,但是與我們在開羅的隨團遊比起來,實在太繁瑣太麻煩了。我們隻需交了團費,衣食住行全包,省力不操心。但是後來才發現,這個辦法是合適的。
“阿斯旺大壩”(Aswan Dam),有阿斯旺低壩(阿斯旺舊壩)和阿斯旺高壩(阿斯旺大壩)。兩座大壩橫跨尼羅河,因原建的低壩不足以控製洪水,興建高壩來保護沿河的人口和農田。下圖是阿斯旺大壩的衛星圖。
圖4. 阿斯旺大壩的衛星圖
英國於1889年興建舊壩,1902年完工。舊壩長1900米,高54米,屬於中型重力壩,由於原設計不足,舊壩已於1907-1912和1929-1933年兩次加高。但1946年時,洪水幾乎漫壩,使得人們決定在舊壩上遊7公裏處建造新壩,而非再次加高舊壩。
新壩開始準備由英美兩國出資修建,計劃在1955年開工。然而,納賽爾把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之後,兩國拒絕任何進一步的支持。最後由前蘇聯提供資金,幫助建造阿斯旺大壩。1960年動工興建,1971年竣工。
阿斯旺大壩總長度為3.6公裏,底寬980米,頂寬40米,高111米,體積4300萬立方米,屬於大型重力壩。大壩成金字塔形,俗稱“納賽爾金字塔”,大壩設計有抗震功能。大壩有12個渦輪機,發電量達17.5萬千瓦。
大壩攔河而成的納賽爾湖,水位升高60米,是世界第七大水庫。納賽爾湖長為550公裏,平均寬10公裏,麵積達5250平方公裏,容積達60億立方米。大壩改變了埃及南部的地理樣貌,從前麵出示的衛星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納賽爾湖和阿斯旺大壩。
大壩的利益:結束了尼羅河水泛濫,水麵高度保持穩定。灌溉量增加了20-35%,渦輪機組提供電力,埃及和蘇丹之間的輪船運輸增多。納賽爾湖為埃及提供足夠的魚產品,為埃及一年三季的豐收提供了保障。
大壩的弊病:努比亞被水淹沒,努比亞神廟沉於水下,搶救和重建費用非常昂貴。尼羅河的淤泥堆積在大壩後麵,空氣濕度增加,被認為是人類對大自然不必要的侵犯。大壩一旦被毀,埃及將遭滅頂之災(以色列曾經威脅過)。
2025年5月5日下午12點半,導遊哈桑帶領我們全體團友來到阿斯旺大壩。我看到阿斯旺大壩的標記,雖然不認識阿拉伯文,猜想是大巴如何雄偉之類的褒詞,我還是跑過去照相。下圖是我在阿斯旺大壩標記旁邊的留影。
圖5. 我在阿斯旺大壩標記旁邊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在阿斯旺大壩標記旁邊的留影。
圖6. 我兒在阿斯旺大壩標記旁邊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大壩上的留影,我的背後是大壩下遊的尼羅河。
圖7. 我在阿斯旺大壩上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在大壩上的留影。
圖8. 我兒在阿斯旺大壩上的留影
下圖是阿斯旺大壩上遊的納賽爾湖。
圖9. 阿斯旺大壩上遊的納賽爾湖
下圖是阿斯旺大壩下遊的尼羅河。
圖10. 阿斯旺大壩下遊的尼羅河
下圖是阿斯旺大壩上的禮品店,我們看了看,沒買什麽。
圖11. 阿斯旺大壩上的禮品店
我們在大壩上參觀大約半個小時,然後就離開了。導遊說將要去參觀菲萊神廟。我問導遊,聽說還有舊壩,他說一會兒到,我會指給你看。
大巴行駛時,我留心注意觀察,見到河邊有一片樓房,仔細一看,是“阿斯旺大學”(Aswan University),我就拍了一張照片。
圖12. 尼羅河邊的“阿斯旺大學”
過了一會兒導遊指給我看,原來是阿斯旺大壩下遊的“阿斯旺舊壩”,我立即拍攝下來。
圖13. 阿斯旺大壩下遊的“阿斯旺舊壩”
下午1點半,我們來到菲萊島的渡輪碼頭,準備坐渡輪去菲萊島。“菲萊島”哦“飛來島”?杭州有個“飛來峰”,這裏有個“飛來島”,中西對應,相映成趣。中國翻譯界前輩定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翻譯外國的人名和地名,都加上“草字頭”。
例如“菲利普”,“菲律賓”,是“菲”而不是非常的“非”。再如“萊蒙托夫”,“托萊多”,是“萊”而不是來到的“來”。還有這裏的“菲萊”島,而不是“非來”島。現在,這個不成文的規矩,早已約定俗成。我們跟著聽,跟著說,跟著走,就行了。
菲萊神廟,位於菲萊島上,隻有乘坐渡輪才能到達。下圖是去菲萊島的渡輪碼頭,再下圖是我兒在菲萊島渡輪碼頭前麵的留影,第三圖是菲萊島渡輪碼頭上的渡輪和遊人。
圖14. 去菲萊島的渡輪碼頭
圖15. 我兒在渡輪碼頭前麵的留影
圖16. 渡輪碼頭上的渡輪和遊人
“菲萊島” (Philae Island)是一座位於尼羅河中的一個島嶼,也是埃及南部的一個有古埃及神廟建築群的地方。菲萊神廟(Philae Temple),修建在阿斯旺的城南,尼羅河中間的菲萊島上,是保存古埃及宗教最久的地方。
菲萊神廟供奉的是愛神伊西斯(Isis),以石雕及石壁浮雕上的神話故事而聞名於世,號稱“埃及的珍珠”。菲萊神廟作為該地區努比亞(Nubia)遺址的一部分,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下圖是菲萊島的空中俯視圖,再下圖是菲萊島上的菲萊神廟。
圖17. 菲萊島的空中俯視圖
圖18. 菲萊島上的菲萊神廟
下麵的兩圖是我在渡輪上拍攝的河中石頭島,第三圖是我在渡輪上遙望菲萊神廟。
圖19. 我在渡輪上拍攝的石頭島-1
圖20. 我在渡輪上拍攝的石頭島-2
圖21. 我在渡輪上遙望菲萊神廟
船開的很快,不到十分鍾,渡輪靠岸,我們下船,馬上進入菲萊神廟。
下圖是菲萊神廟的正麵。
圖22. 菲萊神廟的正麵
下圖是菲萊神廟的一個門,穿橙紅色上衣的是我兒,他正在對著牆上的淺浮雕拍照。
圖23. 菲萊神廟的一個門
下圖是菲萊神廟的一個門(左),與另一個門(右)。
圖24. 菲萊神廟一個門(左),與另一個門(右)
下圖是菲萊神廟牆上的淺浮雕壁畫(左),與放大(右)。
圖25. 菲萊神廟牆上的淺浮雕壁畫(左),與放大(右)
下圖是菲萊神廟裏的立柱-1(左),與立柱-2(右)。
圖26. 菲萊神廟裏的立柱1(左),與立柱2(右)
下圖是菲萊神廟裏的立柱-3(左),與長廊(右)。
圖27. 菲萊神廟裏的立柱3(左),與長廊(右)
下麵的四張圖是菲萊神廟裏的淺浮雕壁畫。
圖28. 菲萊神廟裏的淺浮雕壁畫-1
圖29. 菲萊神廟裏的淺浮雕壁畫-2
圖30. 菲萊神廟裏的淺浮雕壁畫-3
圖31. 菲萊神廟裏的淺浮雕壁畫-4
下圖是我所拍攝的菲萊神廟裏的殘缺神壇(左),與完整神壇(右)。
圖32. 菲萊神廟裏的殘缺神壇(左),與完整神壇(右)
這個神壇很有名,是在羅馬時期建造的,埃及人稱為“法老之床”。也叫“圖拉真小亭”,是為紀念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的。圖拉真是羅馬帝國的“五賢帝”之一。我不知道為什麽“殘缺神壇”與“完整神壇”並存?
下圖是我在菲萊神廟廣場上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兒在菲萊神廟廣場上的留影。
圖33. 我在菲萊神廟廣場上的留影
圖34. 我兒在菲萊神廟廣場上的留影
我在菲萊神廟的禮品店裏,買了一本中文版的《尼羅河地圖》,價格LE200(埃鎊)。實際上是一張“尼羅河導遊圖”。尼羅河是天下第一長河,又細又長又直,不可能在一張紙上畫出。除非橫向延展到其他地區,但那就不是“尼羅河”地圖,而是“埃及”地圖了。
如果把這十幾頁的圖裝訂成一本書,不是不可以。但是讀者一頁一頁地翻,一頁一頁地讀,顯得支離破碎,很不連貫。那怎麽辦呢?設計者很聰明,把地圖像扇子一樣的折疊起來,把12幅窄窄的長條連在一起。
閱讀時把地圖打開,從上邊的“亞曆山大”,到下邊的“阿布辛貝”,一覽無餘。隻有這樣的設計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下圖(左)是《尼羅河地圖》的封麵。下圖(右)是《尼羅河地圖》的立體圖。
圖35. 中文版《尼羅河地圖》的封麵(左),與立體圖(右)
地圖的背麵也不是白紙,畫滿了沿岸的市鎮和風景點,簡要地介紹各點個風景點的概貌。地圖的設計者充分了解讀者的需要和尼羅河景區的特征,並恰如其分地體現在設計之中,這也是地圖設計者的聰明之處。
我在離開菲萊神廟前,作最後一瞥,渡過了一個完整的半天。
圖36. 我對菲萊神廟作最後一瞥
下圖(左)是我在菲萊神廟外作暫短休息,下圖(右)是菲萊神廟的高牆。
圖37. 我在菲萊神廟外作暫短休息(左),與菲萊神廟的高牆
下午2點半,我們結束了菲萊神的遊覽,坐渡輪離開了菲萊島,然後,乘車前往阿斯旺,遊輪已經在那裏等候我們。下午4點整,我們的大巴回到阿斯旺,我們在河邊踏舷梯上船。這是一艘四層樓的遊輪“尼羅河嘉年華號”(Nile Carnival)。
圖38. 遊輪“尼羅河嘉年華號”
晚飯前還有一個項目,“坐帆船暢遊尼羅河”。我毫不猶豫報名參加,我兒嫌累在船上休息。導遊帶著我們這些“活躍分子”上帆船。上船後,船老大撐起風帆,急速向尼羅河主航道駛去。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相機,拍攝尼羅河兩岸的迤邐風光。
圖39. 尼羅河帆船上拍攝的兩岸迤邐風光-1
圖40. 尼羅河帆船上拍攝的兩岸迤邐風光-2
圖41. 尼羅河帆船上拍攝的兩岸迤邐風光-3
圖42. 尼羅河帆船上拍攝的兩岸迤邐風光-4
圖43. 尼羅河帆船上拍攝的兩岸迤邐風光-5
兩個船老大是典型的埃及人,為我們撐船盡心竭力。在回程的後段,放起音樂,手舞足蹈地跳起舞來。導遊一招手,幾個小姑娘立即響應,跳起了“迪斯科”。在熱烈情緒的感染下,我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大家一起跳。
中文導遊哈桑熱情地與我合影,由於船行顛簸,自拍時把持不住,照片傾斜,作個紀念吧。
圖44. 我在尼羅河帆船上與中文導遊哈桑的合影
中文導遊哈桑還為我錄像,做成視頻發給我。我又老又醜,居然載歌載舞,必定醜態百出。這裏我“藏拙”,就不展示了。
中文導遊哈桑為我拍攝了好幾張照片,下麵展示其中的一部分。
圖45. 我在尼羅河帆船上的留影-12
圖46. 我在尼羅河帆船上的留影-34
圖47. 我在尼羅河帆船上的留影-5
當我們回船進房間前,我在二樓台階的拐角處,看到了一個人的小型雕像。仔細地看一下,那不是“娜芙蒂蒂”嗎?我當年在柏林博物館島就見過她。“娜芙蒂蒂”很有名,是古埃及法老“阿赫那吞”的正宮娘娘。她不僅掌管後宮,在政見上也支持法老。
後來她自己也成為法老,是古埃及曆史上出現過的第四位女法老。下圖(左)是我在船上拍攝的“娜芙蒂蒂”頭像模型,下圖(右)是我當年在柏林博物館島參觀時拍攝的“娜芙蒂蒂”頭像真品。
圖48. “娜芙蒂蒂”頭像的模型(左),與“娜芙蒂蒂”頭像的真品(右)
近年來,埃及政府多次向德國討要“娜芙蒂蒂”頭像的真品,德國一直沒有回應。不用猜都知道,德國根本就不想歸還。現在世界上的博物館,尤其是幾個一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幾個是自己國家的?不都是從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嗎?
以大英博物館為例,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羅塞塔石碑,他們肯還給埃及嗎?再有盧浮宮的鎮館三寶,肯還給意大利和中東國家嗎?埃及為了“娜芙蒂蒂”頭像的真品,敢與德國“秀肌肉”嗎?恐怕還得想一想,自己的胳膊夠不夠“粗”,拳頭夠不夠“硬”。
這裏既然談到是古埃及法老“阿赫那吞”,那我們就看看他是何許人也。
“阿赫那吞”(Akhenaten),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10位法老,第十八王朝全盛時期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之子,母親是王後“提伊”,出生時間為其父在位的第26年(1364)。
阿赫那吞並不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長子(長子是圖特摩斯王子)。阿赫那吞統治埃及17年(1352-1336)。他在位時期所推行的宗教改革,是古埃及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像古埃及所有法老一樣,阿赫那吞也擁有多個名字。
實際上,新王國時期的法老們都使用五個名字(五重命名法)。對於“阿赫那吞”,更為特殊,他是出於宗教改革的政治目的所改的名字。
下圖是法老“阿赫那吞”的雕像。
圖49. 法老“埃赫那吞”的雕像
阿赫那吞在位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是推行“阿吞崇拜的宗教改革”。在登上王位的第一年,他就開始宣傳,“阿吞神”將取代以往尊貴的“阿蒙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與底比斯的阿蒙神祭司們進行了無情的爭鬥。
為了徹底擺脫阿蒙神祭司,他將帝國都城由底比斯遷到其新建的“埃赫塔頓城”。由於他對於宗教事務的過度關注,埃及在國外的影響力下降,甚至出現了明顯的國力衰退。最終,導致由圖特摩爾斯三世建立起來的埃及帝國發生了大麻煩。
在埃赫那吞統治時期,也曾經發生其它重大事件,包括一場瘟疫。也許是世界上第一次的大流感爆發,這場疾病從埃及擴散到整個中東,殺死了赫梯國王本人。正是這場瘟疫疾病,導致“埃赫塔頓城”的迅速衰落,埃赫那吞去世後不久就荒廢了。
埃赫那吞在位的第一年,就引入了對太陽神“阿吞”的崇拜。從而宣告了埃及曆史上一場意義非常的宗教改革之開始。“阿吞”原本是一個古老但不甚重要的埃及神祇,現在被法老提高到最顯赫的地位。
在古埃及的神話體係裏,最重要的是太陽神“阿蒙”,是古王國時期的主神。埃赫那吞想通過貶低“阿蒙神”的地位,提高“阿吞神”的地位,來打擊底比斯的阿蒙神祭司階層。所以說,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實際上是一場政治鬥爭。
埃赫那吞法老想要集中權力,以遏製從新王國建立以來,權勢日益強大的祭司集團,他們有與王室分庭抗禮的傾向。埃赫那吞在位的第5年開始建造一座新首都,“埃赫塔頓城”。同一年,他把自己的名字正式改為“埃赫那吞”作為他新崇拜的證據。
此後不久,他就把埃及幾乎所有的宗教活動都集中到埃赫塔頓城,盡管城市本身似乎還未完工。埃赫那吞的家庭主要成員如下。
妻子:娜芙蒂蒂,基亞,梅莉塔提,巴凱特-阿吞(埃赫那吞之姐妹),梅珂塔吞
兒子:圖坦哈蒙(有理論認為圖坦哈蒙是埃赫那吞的弟弟,或其他關係)
女兒:梅莉塔提,梅珂塔吞,安克姍海娜曼,妮斐妮斐魯阿吞-塔斯荷瑞特,妮斐 妮斐魯麗, 賽塔番拉恩
關於“娜芙蒂蒂”和“埃赫那吞”的故事,就講到這裏。
船上的晚餐比較晚(8:00-9:30),但是很豐盛。我們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覺得很愉快。雖然大家才認識一天,然而一天下來,旅遊大巴同上同下,參觀景點同進同出,午餐包裏同吃同喝,大家感覺已經混得很熟了。
他們見我年紀大,路上盡量照顧我,有的攙扶,有的照相,有的路上噓寒問暖,都很熱情。以後的幾天大家還會在一起活動,我給他們分別起了代號:年紀大的溫州人叫“溫老弟”,年紀輕的廣州人叫“小帥哥”,新婚的小姑娘,叫“蜜月新娘”。
還有幾個女孩子,都給排了號:北京人大小姐,整天挎著長鏡頭相機,叫“記者”。上海人二小姐,旅遊不忘召開電話會議,叫“企業家”。江蘇宜興人三小姐,在神廟裏給我照相,叫“攝影師”。結伴同行的四小姐,寸步不離三小姐,叫“閨蜜”。
當然,對導遊也有說法,因為他中文講得“溜”,所以姓“劉”,因為是會“飛”(Flying)的“龍”(Dragon),所以叫“劉飛龍”。大家聽了哈哈大笑。
我們在船上的房間是404,飯後回到房間,簡單洗漱一下,早早休息。明天清晨4點出發,去參觀阿布辛貝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