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文《收到一封很長的電郵》中提到,情感的兩極是依戀和失落。
情感依戀是我們與人、地點、物品,甚至記憶之間的深層聯係,這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情感依戀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有些依戀讓我們感到安全、舒適、溫暖;也有些使我們變得焦慮。在人生的起起伏伏、磕磕碰碰中,我們多少有了點感悟和進步,漸漸建立起健康的人際關係,學會理性控製情緒,走上了“快樂”的康莊大道。
然而,快樂會消逝,而且完全在人的控製之外,我們瞬時會跌入失落的泥沼。
摘錄一段朋友苦悶君的電郵:
我有一些朋友建立並培養了牢固而重要的關係,如找到了伴侶、知音、摯友,卻因意外、疾病,或是命運的殘酷而永遠失去了這些關係。
兩年前,惡性癌症幾乎在眨眼間就奪走了我弟弟的生命。那年,他還不到69歲,我不到75歲。弟弟一直健康、充滿活力、生機勃勃,我不假思索地認為,我會享受“大哥特權”,即比他先死。然而,癌症在八周內奪走了他的生命。
75歲生日那天(我倆的生日隻有一天之隔),我發現自己孤身一人,深深感受到了存在空虛(existential vacuum)。這遠比閱讀克爾凱郭爾或薩特的著作讓我意識到的存在空虛更深刻,更可怕。於是我問自己“為什麽”。
簡注:克爾凱郭爾、薩特、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 的代表人物。
因為“人皆會死”這一自然規律,人類會體驗到“存在焦慮”,即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存在主義不是告訴人類生命的意義是什麽,而是介紹一些思考方式,幫助人類探索個人如何在無意義、荒謬、不確定的世界中,麵對自身的處境。
前兩天看了一個視頻,反映了存在主義的思考方式。博主提到,可怕的不是死亡,是到死了才發現沒真正活過。由此,博主提倡,生命的意義就是眼中景,碗中餐,身邊人,不回首過往,不展望未來。
有時,我佩服像博主這樣的人,自信滿滿,振振有詞,把自己對生命的解讀當作人生雞湯喂養給他人。因為生命短暫,他建議大家吃好玩好就夠了。
可是對一些人來說,比如苦悶君,在有限的人生中讓大腦多思,探索形而上的命題,比博主“喝幾頓終身難忘的大酒”更充實更有趣。由此可見,人們的價值觀不同,生命的意義也因人而異。
苦悶君寫道:
我問的“為什麽”不再是童年問的“為什麽”——為什麽這件事會發生?為什麽會有這種傷痛?而是:為什麽每當我想起他/她/他們,感覺的都是空虛?
找到的答案是鮑爾比(Bowlby) 所說的情感另一端:失落。
失去親人,是在經曆情感截肢的痛苦。正如截肢者會告訴你,雖然拇指或腳已被切除,但大腦控製的神經網絡卻依舊試圖激活失去的肢體,所以截肢者仍能在失去肢體的部分感覺到冷熱、刺激和疼痛。
預知親人來日不多或許能減輕失去親人的震驚,但最終不可逆轉的死亡帶給我們的是情感截肢的痛苦。當宇宙選擇帶走一位親人,甚至是我們並非特別愛過的人,我們感受到的都是情感世界裏出現了一個“空洞”。在這個空洞的位置,曾經住過我們的依戀。
我覺得苦悶君“情感截肢”一詞道出了失去親人摯友的痛苦——我們的情感世界變得殘缺不全了,無論如何努力填補空白,充其量也不過像是裝上了義肢。永久的失落和對人生的執著,讓我們一瘸一拐向前,迎接下一個日出。
在電郵的結尾,苦悶君寫道:
兩天前,聽聞一名我對其抱有複雜情感的人去世了,百感交集。我想幾乎所有認識她的人都可能感受到曾經的“存在感”如今變得空虛。我曾經一直在躲避她,突然不再需要躲避了,這讓我意識到,一切都是短暫的。
這段話讓我這個喜歡聽故事的人頓生好奇,那個“她”是誰,初戀女友、舊日情人、紅顏知己?趕忙發電郵給苦悶君問個究竟——請問哪位過世了,希望不是我認識的。
謝天謝地,逝去的是苦悶君的前丈母娘。該老太在我的印象中像個老巫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攪得家無安寧之日,側麵導致了苦悶君的婚姻破裂。苦悶君實在不是老巫婆母女的對手,隻得選擇逃避。突然,老巫婆走了,不再需要逃避,終於解放啦!這應該是很棒的感覺吧?
也不一定。我非常痛恨過一個陰險無比的造反派,他曾多次加害於我的家人,總希望有一天能罵他一頓。上次回上海,請朋友去查查這個人現在何方。朋友告知,死了。
死了?竟讓我有點兒遺憾和失落。
由此想到,失落不一定隻限於失去美好的依戀,有時不過是失去無論好壞的熟悉感。每一種失去都可能帶來空虛。時而,會莫名想到一個老同學微笑帶來的溫暖;一個同事虛假的問候帶來的厭惡;老鄰居從家門口走過,塞進我家郵箱的免費小報;一位舊友每天早晨發來的古典音樂視頻...... 一旦意識到,這些已不再是日常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是淡淡的失落。一個瞬間,一個早晨......
照片均為原創,攝於麋鹿角國家濕地保護區。
“ 博主提到,可怕的不是死亡,是到死了才發現沒真正活過。由此,博主提倡,生命的意義就是眼中景,碗中餐,身邊人,不回首過往,不展望未來。 ”非常認同這位博主的觀點。
海風姐的片片拍得漂亮。海風姐周末愉快。
“我覺得苦悶君‘情感截肢’一詞道出了失去親人摯友的痛苦——我們的情感世界變得殘缺不全了,無論如何努力填補空白,充其量也不過像是裝上了義肢。永久的失落和對人生的執著,讓我們一瘸一拐向前,迎接下一個日出。”,“情感截肢”,實在太形象了,我們都要帶著傷痛繼續生活,堅強地迎接每一天的日出。
在我生命中,我的親人一個個離我而去,活著的我,說不出的無奈與清涼。現在我把思念、依戀寄托在我的佛龕之上,那裏我供奉著給我生命父母和爺爺的。每每與他們神交流,我得到莫大安慰,我的餘生中,情有所依(佛龕之上)了。
祝願“苦悶君”走出他的圈子,與你交流探討,煥發光彩。喜歡你們的故事。最後一張照片真像麋鹿角,拍的棒。
神是公義與聖潔,對懵懂的人忍耐,且為他們預備了十架代罪的救恩;對天使也有忍耐,但沒有救恩。他失落人類,卻因為依戀因為愛,親自來救他們重回自己的懷抱。
我們都是按神的形象被神造的,盡管墮落,但仍然殘留有屬神的情感、品質、意誌等等,所以人失去至親至愛後會難過,甚至會同情心泛濫,連傷害自己的人都不願他們死亡。神的天性,就是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這是完全與有憐憫。有的罪性少、神性多的好人就有這樣的天性,但他們仍然是罪人,需要耶穌基督的赦罪之恩。
基督徒信耶穌後知道了傳福音救人出離永刑的好,就會滿有神的完全與憐憫,不僅給家人親人傳,甚至也給傷害自己的人傳,希望他們悔改得救。一個善人悔改會更善更智慧;一個惡人悔改,會成了善,自福福人(不傷害別人就是別人的福氣),甚至也會既良善又有智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