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的斯(Cadiz) 的狂歡節一直延續到下半夜,睡了兩三個小時,早上七點坐上了去馬拉加(Malaga)的火車。
從加的斯去馬拉加沒有直達列車,中途在科爾多瓦 (Cordoba) 換車。原本打算先去科爾多瓦,再去馬拉加,但是在查看科爾多瓦旅遊信息時,發現該地在3月9日將舉行狂歡節慶祝活動,便特意改變了行程,為的是體驗一下狂歡節。而今經曆過了加的斯的狂歡節,去科爾多瓦可以比較一下兩地的狂歡節有什麽不同了。
馬拉加
雖然一路不少地方在下雨,中午到達馬拉加時是陰天,決定趁著不下雨先去登高。於是,首先去了離市中心較遠,坐落在海邊高山上的吉布拉法羅城堡 (Castillo de Gibralfaro)。這座宏偉的城堡初建於10世紀,俯瞰馬拉加城和馬拉加港,同時還能看到馬拉格塔(La Malagueta)鬥牛場的全景,據說有些人為了免費看鬥牛表演,還特意爬上山去。
爬山可不輕鬆,一路上坡,有些路段坡度較陡,不適宜腿腳不方便的前往。雖然走得氣喘籲籲,但是沿途風景迷人,越往上風景越壯觀。
古堡聳立在鬆樹和桉樹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堅固雄偉的城牆,可以沿著城牆觀看附近的山嶺森林、馬拉加全城和馬拉加港。馬拉加港是西班牙第二大港口,最大的是巴薩羅納港。
下山來,吉布拉法羅城堡的旁邊就是馬拉加阿卡薩巴城堡 (AIcazaba de Malaga)——馬拉加另一座壯觀的俯瞰地中海的摩爾式要塞。這是11世紀穆斯林統治時期建造的宮殿式防禦工事,也是西班牙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
與攀爬吉布拉法羅城堡相比,去阿卡薩巴城堡參觀是小菜一碟,行動不便者可以坐輪椅,上山坡度不大。阿卡薩巴城堡的內部奢華多了,有一些宮殿式建築和庭園。城堡內外的景色都非常美麗,值得一遊。
幸虧那天下午爬了兩個城堡,之後兩天馬拉加整天下雨,濕漉漉、灰蒙蒙的。好在城市不大,所有的景點都在步行範圍內,打著傘,走遍了老城區。由於關閉了穀歌導航,漫無目的走街串巷,老城區的街道曲裏拐彎,常常走著走著又拐回到同一個地方,比如老城區最熱鬧的馬拉加中心集市,賣各種新鮮食材,也有些小飯店。
小餐館先選食材,現賣現做
濕漉漉的街道
還去了其他主要景點(見下圖)
聖母瑪利亞聖殿 (Catedral de la Encarnacion de Malaga),又是一座由清真寺改建的天主教堂,內部高大宏偉。遺憾的是,教堂看多了,昏頭昏腦,也說不出究竟有哪些特殊之處。這座教堂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一進門,隻見若幹人抬著一具軀體疾步而來,嚇了一跳,以為有人需要醫療急救。還好,隻是耶穌的雕像。
羅馬劇院 (Teatro Romano de Malaga),這是馬拉加最古老的曆史遺跡。
馬拉加是畢加索的出生地,市中心有畢加索博物館,博物館位於一座16世紀上半葉建造的宮殿裏,收藏了畢加索家族成員捐贈的20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不少早期素描作品和陶瓷。
排隊等畢加索博物館開門
畢加索和這幅畫的合影
附近還有他出生的故居博物館,可惜內部正在重排展品,暫停開放。離故居不遠,有一座簡樸的小教堂,畢加索在這座教堂受洗。
憲法廣場(Plaza de la Constitucion),在畢加索故居博物館旁邊,廣場內有一尊畢加索的雕塑,遊客爭相與雕塑合影留念。
畢加索出生故居博物館和受洗的小教堂
憲法廣場和畢加索銅像
在廣場的旁邊,居然有一家日本動漫裝飾的餐廳,花花綠綠,富有日本味,我進去吃了一頓午餐,兩位漂亮熱情的西班牙女郎負責對外客服,而在廚房製作日式美食的,是兩位中國小夥子。這次去西班牙,遇到好幾位從事餐飲業的中國大陸移民,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為多,幾乎都是兒女留學西班牙,父母學了幾句西班牙語,就開出了中式或日式Tapa(小吃)店。有一家幹脆就叫Chinese Tapa,賣包子鍋貼春卷,甚至還賣蟹殼黃(小小的上海式油酥餅)和糯米青團。跟老板娘一聊,果然來自上海,她很有創意,除了豆沙青團,還賣肉鬆鹹蛋黃青團。我得知後一陣興奮,忙著買鹹青團,忘了問她西班牙人是否吃得慣肉鬆鹹蛋黃。
塞特尼爾
有一次看西班牙旅遊視頻,看到了神奇的塞特尼爾(Setenil),一座建立在懸崖上的小鎮。整個小鎮都是白色小房子,有條小河穿過小鎮,令人難忘的是小鎮主要街道有一部分建立在懸崖的岩洞裏,除了麵街的一麵,房屋的頂部底部和周圍都是岩石,有點兒像“窯洞”。印象太深了,一直希望有機會親眼目睹。
做攻略時,把塞特尼爾列入了計劃。那個小城鎮,開車去相對方便,而坐公交會花很多時間,需要先坐火車去龍達(Ronda),再從龍達坐當地公交或打車去塞特尼爾。正巧看到有馬拉加去龍達和塞特尼爾的一日遊,便提前買好了旅遊票。
一日遊挺好的,導遊在旅遊車上介紹了當地曆史,龍達附近地區是西班牙著名的葡萄酒和橄欖油產地,從而羅馬人、摩爾人和西班牙人為了爭奪這塊富饒的土地爆發過多次戰爭。但是在經濟上,各族裔互相吸收借鑒先進生產技術,保存延續了不同曆史時期留下的物質文明。
我們一大早出發,上午十點左右到了塞特尼爾,給了一個半小時自由活動的時間。小鎮常住居民2000多人,隻有兩條商業街,一會兒便走完了。此外,小鎮山頂有一座摩爾城堡的遺址,可以去山頂欣賞小鎮和附近鄉村的景色,非常美麗。
從塞特尼爾到龍達,開車隻要十多分鍾。龍達是一座山頂城市,坐落在陡峭的峽穀之上。一條河把龍達一劈為二,分為老城和新城。18世紀在老城和新城之間建起了一座石橋,可是第一次建的橋倒塌了,隻得再建一次,整整用了44年,在1793年完工,被稱為“新橋”。我想當然以為,有新橋,便有舊橋,問了導遊,才知舊橋早已化為廢墟,不複存在。這座石橋是龍達,也是西班牙,著名的地標。(偷懶,沒走到穀底去拍石橋全景,隻能湊合看看了。)
龍達之所以聞名,除了其壯麗的自然風景和跨越峽穀的石橋,還由於海明威的小說《喪鍾為誰而鳴》,其中一個場景是基於發生在龍達的一個真實事件。上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時,共和黨遊擊隊員曾把法西斯同情者從懸崖上扔進100多米深的峽穀。看看龍達的懸崖和峽穀吧。
我們在龍達有4.5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龍達的老城始於公元前6世紀,是穆斯林風格,白色的小房子密密麻麻,有古老的城牆和教堂,蜿蜒的小路把人引進迷宮。在老城逛逛挺有味道的。新城則是天主教徒在15-17世紀建造的,街道相對寬敞一點兒,新城最著名的建築是鬥牛場。下麵是老城街景和新城的鬥牛場。
龍達處處是景,還有不少曆史遺跡,因時間有限,隻在城裏瞎逛,粗略體會一下當地風情。如果有機會,我會再去一次,龍達太美了。
照片均為原創。
待續
我很喜歡參觀畫展,可對於畢加索這大畫家,我實在看不明白,他的天賦在哪裏。我還是更喜歡他早期的作品。
謝謝你的分享。
我曾經在希臘 Santorini 島上住過山洞,整間旅館是從山體裏鑿出來的空間。
其實住山洞有助於環保。大地常年恒溫,節省了很多冬天取暖、夏天製冷的能源。
以後全球變暖失控,氣溫高到不適於人類居住,說不定住山洞、地下的會更多。
但 Setenil 的房子有點嚇人。萬一地殼動了,把房子擠變形了,怎麽辦?也許西班牙那一帶地殼比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