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發小給我發微信:
我上周四去博物館回家的路上崴了左腳,開始不疼,到家後越來越疼。我就打開Google,現在都連接AI。我寫了腳疼的位置,它不斷回答並問問題,最後叫我在各種疼上打勾,我點了刺痛,它叫我立刻去醫院。結果是左側小腳趾下麵衍生下去的骨裂。醫生說,不用開刀或上石膏固定,隻需穿 boot 就好。所以這種非疑難病例在網絡上都可以診斷,但處理要去醫院。
不由感歎AI如此聰明。
——————
幾天後,我散步途中,覺得左腳的鞋墊有點兒咯腳,因離家隻有三五分鍾的路程了,懶得坐在當街脫鞋調整鞋墊,繼續行走回家。不料到家後,腳心有點兒不適,第二天早晨起來,左腳外側和腳心疼痛加劇,害得我走路一瘸一拐。
效仿發小,也上網去找AI。找的是 Copilot (微軟的AI)。輸入症狀(腳底疼)後,馬上顯示出以下回答:
常見原因:
• 足底筋膜炎:早上起床或久坐後站起來時特別疼,是足底筋膜發炎引起的。
• 走路或站立過久:長時間負重或穿不合腳的鞋子,容易讓腳底疲勞。
• 足弓塌陷或扁平足:腳底結構支撐不足,走路時壓力分布不均。
• 神經壓迫或末梢神經炎:疼痛可能伴隨刺痛或麻木感。
• 糖尿病相關神經病變:如果你有糖尿病史,腳底疼痛可能與神經病變有關。
• 局部損傷或瘀傷:不小心撞到、踩到硬物,或有小裂傷也可能引起疼痛。
緩解建議:
• 熱敷或泡腳: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緊張肌肉。
• 按摩腳底:可以用按摩球或手指輕壓腳心,刺激穴位。
• 換鞋:試試支撐性更好的鞋墊或鞋子,尤其是有足弓支撐的。
• 拉伸足底筋膜:比如坐著用毛巾拉腳趾向自己方向拉,保持30秒。
•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走路:適當休息,抬高雙腳。
如果疼痛持續超過幾天、加重、或伴隨其他症狀(如紅腫、發熱、麻木),建議及時就醫檢查。你最近有沒有做什麽特別的活動,比如長時間走路、換了新鞋,或者天氣變涼了?這些細節可能也有幫助。
我選擇了原因是不合適的鞋墊,並要求AI給我設計緩解方式。
——————
AI 讓我用熱水泡腳,並做一些腳底拉伸運動。具體建議:
1. 毛巾拉伸法:坐在地上或椅子上,雙腿伸直。 用毛巾繞住腳掌前端,兩手拉住毛巾兩端。緩緩將腳趾向自己方向拉,保持 20–30 秒。每隻腳重複 2–3 次。
2. 踩水瓶滾動法:找一個冷凍過的水瓶或按摩球。坐著,將腳底放在瓶子上來回滾動 1–2 分鍾。有助於放鬆筋膜、緩解炎症。
3. 牆壁推伸法(小腿+腳底): 麵對牆站立,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後腳腳跟貼地,前腿微彎,雙手推牆。感受小腿和腳底的拉伸,保持 30 秒。每側重複 2 次。
4. 腳趾抓毛巾訓練:坐著,將一條毛巾鋪在地上。用腳趾抓住毛巾並向自己方向拉。每隻腳練習 1–2 分鍾,有助於強化足底肌肉。
同時還附上了圖示和教學影片,並製定了一個每天10分鍾的腳底保養計劃。早晨2分鍾毛巾拉伸、2分鍾牆壁推伸,晚上2分鍾水瓶滾動、2分鍾腳趾抓毛巾、2分鍾腳趾伸展。
——————
因這10分鍾的鍛煉是為了“維持”健康狀態,出於“治療”目的,那天我花了約1小時重複做不同動作,每次十幾分鍾,外加熱水泡腳和休息(那天沒外出散步)。第三天,疼痛完全消失,完好如初,又能去海邊輕鬆散步了。
太感謝AI了!目前醫生短缺似乎成了常態,跟醫生約會常常要等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去 Doctors on Duty 之類的診所,雖無需約會,但病人多,等候時間長。有了小毛小病,不妨先找AI診斷一下,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再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要去看醫生。
陰霧中的碼頭,原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