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發來一封長長的電郵,這年頭,寫電郵的,不多了吧?他是藤校英國文學的博士,加之年輕時太沉迷於悲劇、悲觀、悲壯、悲情。經年累月,百煉成鋼,苦悶成了他人生的主題。於他而言,有苦悶才不那麽苦悶,沒有苦悶是極度苦悶。
這位“苦悶君”習慣了書寫消沉抑鬱的感受,又喜愛從心理學角度去解讀各種情感,簡單變成複雜,所以要麽不寫,一寫就很長。寫完後,會發到我的郵箱裏,或許因為我曾幾次三番誇他的高級英文和深刻解讀吧。
這封電郵,看了有所感觸。或許到了我這個年齡,歲月匆匆流轉,故人往事隨風而去,回憶碎片卻又像在眼前,呼之欲出。
我也學學苦悶君,記下零碎的感觸,盡管思想不深刻,想法陷在滾滾紅塵裏。
先抄一段苦悶君的電郵(我的譯文),作為導言:
如果你想探究人們對情緒的認知,就像我(苦悶君)近十年來所做的那樣,不妨從鮑爾比(Bowlby)的著作《依戀與失落》開始…… 一切都始於並終於這兩極,它們構成了人類情感生活的陰陽。
隨著成長,我們會接觸他人,漸漸有了信任他人的自信,甚至對有些人逐步產生了依戀。我們也會回避那些可能帶來痛苦的人和事物,如鱷魚和惡霸。但套用加繆 (Camus) 的話來說,宇宙並不總是按照我們的偏好運行。即使我們很明智,避開操縱者,與幫助我們身心健康的人互動,命運也可能介入,使得我們被前者包圍,而失去後者。而失去後者才是最棘手的情境。
這段導言說,人類情感的兩極是依戀和失落 (Attachment and Loss)。這個概念不難理解,最顯明的例子是跟父母的關係,依戀父母幾乎每個人都經曆過。幼童時,依戀父母自不必說,哪怕日後長大成人,仍然會出於習慣,有事找父母----我們生命中的情緒支柱。
二十多年前,我決定請假一年,回上海去陪伴瀕臨人生盡頭的母親。不期找到一家美國公司的上海分部,便隨手發了一封申請信。發信後三四個小時,喜出望外接到了公司的電話,要求我至少簽約兩年。我非常珍惜能去上海工作的機會,但念及留在美國的先生,以及好不容易說服係主任給我一年事假,並保證一年後一定回校工作,一時左右為難,於是要求考慮一下再作回複。
當我放下電話,第一衝動是問問我媽。雖然那時我已經在異國他鄉獨自打拚二十多年了,但遇到人生大事,仍會不由自主征求我媽的意見,她冷靜、明智、聰明、果斷。可是,那時她已患了失智症,無法跟我溝通了。我瞬間醒悟,必須結束對母親的依賴了。隨之而來的是極度失落、無奈、悲傷和不知所措,或許這就是苦悶君說的“最棘手的”的情境。
第二天,跟公司領導談得很坦誠,他讓步了,我得以回上海工作一年,有機會跟我媽朝夕相處,那是此生中非常珍貴的一段歲月,溫馨溫暖,卻也因來日不多而哀傷。
非常慶幸自己成長於一個和睦的家庭,時刻能體會到父母的關愛。與父母的關係相對簡單——百分之百的信任,相信絕大多數家庭跟我家差不多。
然而,有些孩子無法信任父母。有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童年的她放學回家,開門見到的是喝得爛醉、昏睡不醒的母親,家裏又髒又亂,像個豬圈,母親忘了買菜做飯,冰箱裏空空如也。她常餓著肚子,去查看母親是否醒來,希望母親醒來後,自己就有飯吃了。可是,那一點點可憐的希望,十有八九都落空了。
有句名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如果閱讀西方作品,一些有過不幸童年的作者,成年後大書特書父母的種種毛病給自己帶來的心理陰影。他們對父母有依戀,可是依戀一再被無情地打碎,使他們陷入深深的失落。如副總統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克裏斯蒂娜·克勞馥的《親愛的媽咪》、麗莎·布倫南-喬布斯的《小魚小蝦》等。
最近讀完的普利茲文學獎得主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的《哦威廉!》和《我知道這關乎失去》,作者也花了不少篇幅描述跟父母的關係。書中女主人公的父母冷漠無情,甚至虐待孩子;由於貧困和孤僻,她家跟當地社區也幾乎沒有往來,導致她沒有任何依戀對象。女主人公成年後,難以與他人建立舒適的人際關係。
健康的人際關係不可缺少的是互相“信任”。有能力去信任他人,首先要有足夠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然而,這種自信不一定對,我們一定都信任過不該信任的人,遭受過被信任的人疏遠、輕視、愚弄、欺騙、背叛帶來的慘痛。從依戀墜入失落的震驚難免讓人失魂落魄。吃一塹長一智,生活慢慢教會我們不要盲目信任,要學會避開加害於我們的人和事。
不過,也有些人木知木覺,不吸取教訓。譬如,讀研時有一位國內來的女同學,移民出來的,有綠卡,比起我們有太多找工作的優勢了。讀研前,她曾管理過一家中國餐館,之後也繼續在餐飲業發展,跟人合夥開過幾家餐館。照理說,應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可是她卻沒有錢。第一任丈夫在國內沾花惹草,由於她要求離婚,被迫付出一筆可觀的“分手費”。之後,有個男友是騙子,借了錢後溜之大吉,害得她損失了幾乎所有的積蓄。隨後又遇到了心上人,可惜是個賭徒,不但輸光了積蓄,連餐館也搭上了。女同學不得已從頭開始,辛辛苦苦再從服務員做起。當年,連美國老師也說,這位女生怎麽總是跟錯人?成了亂七八糟男人的提款機。
或許因為她極度需要依戀感。她是當年非常罕見的“留守兒童”,父母先去南洋,後移民美國,把她留在國內親戚家。成長過程中缺乏親密感,之後為了尋求愛,常被男人的甜言蜜語迷惑,為了得到當下所說的“情緒價值”,維持著不該維持的關係。
有時候,依戀對象不一定是某個具體的人或物,而是抽象的概念和虛幻的感覺,此類依戀往往比實體的更強固更長久。比如,有位女友對年輕時的一段戀愛念念不忘,盡管前男友具有渣男的所有特質。女友不是缺乏理性,明明知道前男友靠不住,不是合適的婚嫁對象,卻依舊忍不住思念這段感情。她坦白,自己思念的是經過美化的青春時代,是愛情的夢想和甜蜜的幻覺,其實跟前男友並無多大關係,無非是這個人正巧出現在那個時段,莫名其妙成了抽象和虛幻的“物化”象征。因此,一旦心目中的愛情對象是虛幻的,千萬別跟實體混淆起來,免得製造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劇鬧劇和悲劇。當然,也可以學習博友藍山清風,把愛情的幻覺美夢轉化成文學作品,定格在最美的瞬間。
另一位朋友的頂頭上司,非常依戀“已婚”狀態。該上司很窮,蝸居在破舊的小公寓裏,雖然拿著六位數的工資,下班後還要去超市兼職。這是因為他離婚四次,需要為前妻和子女提供生活費,所幸其中二任經濟獨立,且沒孩子,否則上司的生活極有可能更為窘迫。即便如此,上司總是在積極物色婚娶對象,並幾次向不同女士求婚。每次求婚的失敗都帶給他失落,卻堅持不放棄對“已婚”的依戀。
行文至此,感覺自己學到了苦悶君的一些皮毛,即以求懂得某種情感的來源。不同的是,他用的是心理學大師的理論,我則在平民百姓的遭遇中尋找實例。是不是該把這些雜亂無章的實例剪貼成電郵,發給他去看看?
還是等一等吧,因為這是對他電郵頭兩段中“依戀”的隨想,他長長的電郵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呢。
這篇博文斷斷續續寫了兩三天了。家裏來了客人,忙著陪他們遊玩。昨天上午去了卡麥爾,不料城裏大街小巷都停滿了車。出什麽事了?在城裏繞圈子找停車位,這才發現主要道路封了,正在舉辦各國舊車的車展。放幾張圖吧。
圖片均為原創
謝謝海風姐簡潔的文字,吸引人的故事來分享您的透徹人生觀。受益良多。
其他的心理學不少是禍害,比如蠱惑加拿大母親將自己的雙胞胎男嬰變為女孩,結果兩個孩子都早亡或自殺等。普通人的心靈是上帝才有能力介入、祝福的領域;另一個普通人無能力了解他或她,心理學的研究介入是把自己當上帝了;汙靈也能介入,過多就會產生刑事犯、偶像教、巫術、心理學的主體理論等。
你真善良,對父母真心好,最後還能守護老媽一年,我沒有做到。我隻是往返奔波。
喜歡讀你的人物描述,有趣。
不過,同意投胎很重要,要麽用童年治愈一生,要麽用一生治愈童年。
妙筆:1 “於他而言,有苦悶才不那麽苦悶,沒有苦悶是極度苦悶。”2 “誰受得了每日討論苦悶?尤其是幾十年如一日地討論。”
天性良善又在童年滿是愛的人,就是信了耶穌,與神的關係都會貼心,就像童年時那些貼心的愛,不用多說什麽,說得過分了也不擔心什麽。一張滿臉鼻涕飯渣的孩童笑臉,還是會醉倒一顆慈母的心,耶穌的心也是如此,他的愛大過世上所有慈母的總和!
你和苦悶君其實才是踏踏實實的心理學研究者,但千萬別深入了,普通的心理學到你們為止, 犯罪心理學除外!
海風姐的老板不錯,能回國陪媽媽一年,至少沒有遺憾了。
唉,那位木知木覺的女生也太木了,花錢買被愛的感覺?還是樂意為一場場虛幻的愛情掏錢買單,——隻要自己能當女主角?俺的腦回路不夠了,轉不過彎兒來呢~~
“其實跟前男友並無多大關係,無非是這個人正巧出現在那個時段,莫名其妙成了抽象和虛幻的“物化”象征。“——這段文字海風分析得好棒,讓俺想起了容格的“投射理論”。。。一個人在對方身上看到的“光環”,更多是來自自己內心的imago,而並非對方的真實樣貌。對於青蔥時代的少男少女,這是常有的現象,若經過很多曆練依然如此,可就有點“拒絕成長”的趕腳了:)
不少人不會反思自省,結果痛苦都白白經曆了,而且繼續經曆一次次的痛苦。會反思的人都是聰明,而且幸運的。
非常認同好的童年治愈一生,壞的童年一生治愈。你會發現有些人永遠掉進同一個坑裏,一次被騙是自己幼稚,兩次被騙是遇人不淑,三四次下來就該問問自己了,為什麽被騙的永遠是你?為什麽你總是遇到渣男/渣女?為什麽別人總能騙到你,騙不到別人呢?
老爺車展2025又開了. 記得以前也寫過小城裏的車展。 這些車需要不時的出來跑一跑,到處參加車展是個好去處。
“我們一定都信任過不該信任的人”
嗯,也相信世上沒有從不相信任何人的人,即使是玩世不恭者,因為:“inside every cynical person is a disappointed idealist".
大概因為我人生讀的第一本書是”格林童話“,即使被欺騙傷害過,到現在我還相信這個世界上的真善美多於假惡醜。在虛擬世界裏也是如此,真人實話直說以文會友。所以非常感恩能遇到相識海風姐和其他好網友。
謝謝分享。
看照片,卡邁爾還挺涼爽。南灣這幾天還挺熱。
老爺車展我也喜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