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爾諾最受歡迎的小說是《位置》,法語原名La place,英語譯名 A Man's Place。小說講述了埃爾諾父親的生活(見我的博文《平民到布爾喬亞的掙紮》),埃爾諾用樸素而豐富的敘述,寫出了文學作品往往視為不值一寫的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一個女人》,埃爾諾另一部自傳體小說,寫的是她母親。她母親也很平凡,但她從母親那兒學到了許多。這部小說寫於1986-1987年之間(埃爾諾時年四十六七歲)。
跟《位置》一樣,小說始於埃爾諾被告知母親在養老院去世了,兩年前患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母親是被埃爾諾送去那裏的。在前夫和兩個兒子的陪同下,埃爾諾處理完了母親的後事,大家安慰她說,母親在這種狀態下多活幾年隻能更增添痛苦,是白受罪。他們一致認為她還是死掉得好。
埃爾諾無法理解他們的這種態度,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裏,“無論身在何處心裏都很難受,常常以淚洗麵。當我從沉沉的夢中醒來,什麽都記不清了,隻記得母親真的去世了,真的離我而去了。”埃爾諾無法做任何事,隻是不斷在紙上寫“我的母親去世了”。母親去世後兩個星期,她終於接受了母親離去的事實,開始寫《一個女人》,因為母親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母親在世的最後幾年,完全喪失了記憶,於是,埃爾諾需要從自己的記憶中去尋找、複原母親的生活。母親孕育了女兒,當埃爾諾寫母親的時候,感覺“就像輪到我讓母親重新降生一樣。”
埃爾諾的母親1907年出生在諾曼底小鎮一戶窮人家,外祖父早逝,留下六個孩子,靠外祖母給人洗衣服維持生活。母親12歲就去雪花膏廠當工人,對新生事物有著天然的好奇。“她穿的超短裙,她留的男孩式的短發以及她大膽的目光,尤其是她每天和男人一起幹活”,讓她在小鎮人的眼裏不再是一個“正派女孩”了。但是母親很努力,盡量躲開命運可能帶來的不幸,她不放縱自己,不喝酒,不吸煙,晚上不在大街上東遊西逛,因為那樣就不會有好小夥子願意娶她了。她有自己的生活目標,要擺脫貧困。而母親六個兄弟姐妹中,有四個酗酒,因為他們跟不少工人一樣,得過且過,隻有酗酒才能填補他們內心的空虛。
二十年代的工業化給小鎮帶來了一座大型纜繩廠,母親決定去待遇更好的纜繩廠工作,在那裏遇到了埃爾諾的父親,“他高高的個子,人長得很標致,不喝酒,一心存錢成家。”1928年,她父母結婚了。
當時下層社會的女人就業機會很少。與當女傭相比,女工相對自由,但是母親更憧憬的生活,是離開工廠,當一個商店售貨員。母親最終說服了父親,在工人住宅區開了一家小雜貨店,那年,母親20歲。由於開店的錢不夠養活一家人,父親又去煉油廠工作,並被提升為工頭,母親一個人經營著小店。她在商店裏練就了她的個性、愛好、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小店早上六點就開門做生意(紡織廠的女工早上要喝牛奶),晚上十一點才關門(有人來店裏玩牌)。母親開店賺的錢隻比女工的收入稍多一點兒,她也明白小店無法實現發財的夢想,但是開店給了她滿足。她允許貧苦家庭的顧客賒賬,如果沒有她的幫助,這些家庭又怎能度過難關?這讓她覺得自己有能力。此外,她每天可以跟來自四麵八方的顧客交流,開闊了眼界。母親還學會了跟鎮政府、供貨商和推銷商打交道,學會與別人講話的方式,並開始注意自己的穿著。為了擺脫“土氣”,她喜歡穿時髦的衣服。
跟樸實無華、安分守己的父親相比,母親顯得更見多識廣。她總是怕自己不懂,無法趕上新潮,所以就刻意記住一些時髦的東西,如大作家的名字、剛上映的電影、特殊的花名。這不但來自她天生的好奇,也出於她怕別人看不起的擔心。
埃爾諾上學之後,母親更加努力學習了,每晚讓女兒講學校的事情給她聽,學一些她不熟悉的、顯得“有知識”的詞,並用那些新詞說話。她還帶女兒去參觀曆史古跡和博物館,如雨果的家族墓園,每次她都表現出高興和欣賞的樣子。
埃爾諾就此覺得母親比父親更高級,更像一個老師,一個教授。父親帶女兒去看馬戲,教她騎自行車,跟父親在一起,埃爾諾很開心。跟母親在一起,則是在“談心”,因為母女之間有一種默契。
和睦的關係到了少女時代改變了,母女倆經常鬥嘴吵架,因為母親認為女孩的貞潔是最重要的,她生怕埃爾諾會追求男孩,會墮落,會荒廢學業,會“遇到災難”。她常為了女兒穿什麽衣服,梳什麽發型而發火。女兒對母親的管教十分反感,尤其是母親擔心女兒會“隨便到外邊和男人睡覺,而且不知哪天會生出個私生子來。”
那時候,女兒不再把母親作為榜樣,而開始關注《時裝》雜誌介紹的女性和小布爾喬亞同學的母親。跟那些女人纖細的腰肢、優雅的舉止、文雅的言談相比,埃爾諾開始注意到母親的粗魯。母親總是把顧客放在第一位,因為他們為她帶來賺錢的機會。她一進店堂就掛上了友好的微笑,微笑出了店堂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假如女兒在母親伺候顧客的時候尋求幫忙,母親就會痛罵她,甚至給她兩個耳光。而過了兩分鍾,又會摟著女兒,叫她小寶貝。
在少女埃爾諾的眼裏,母親時而很可恨,簡直像個巫婆。母女變得總是用爭吵的口吻和對方說話,要麽就保持沉默。埃爾諾逆反到蔑視母親在乎的所有東西,如社會習俗、宗教活動和金錢。
她們彼此痛苦地埋怨著,埃爾諾恨不得馬上離開這個家。母親最後答應她去倫敦讀書,因為她的人生目標是要讓女兒生活得比自己更幸福。當女兒從倫敦回到家,母親正在櫃台裏邊為顧客服務,“她微笑著,臉激動得有點兒微紅。待最後一個顧客一出門我們便在廚房裏熱烈地擁抱在一起…… 我們之間有了互相尊敬,我走之前的爭吵隔膜都不複存在了。”之後,埃爾諾一直保留著那次回家與母親見麵的感覺。
埃爾諾出嫁了,嫁給了大學生,大學生的一家都上過大學。她離開了父母,過上了跟他們全然不同的生活。
父親去世後,母親繼續在雜貨店工作,在小鎮上過著安靜的生活。後來母親退休了,搬來跟女兒一家一起居住,痛苦地適應她不熟悉的悠閑生活,直到她最終攬下了女兒家裏所有的家務活,並照顧兩個孫子,帶他們在城裏散步,她又變得很忙,也很開心。可是,當埃爾諾一家搬家去巴黎北部的一個郊區後,那裏缺乏便利設施,出行都得靠女兒開車,母親決定遷回她的小鎮獨自居住。
母親漸漸老去,有一天,埃爾諾意識到她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症,需要特別照顧。關於母親患病後的情景,動情之處令人唏噓。麵對母親日趨衰老,走向人生終點,埃爾諾用冷靜的筆調描述了女兒無能為力的沮喪和絕望。
我由衷佩服埃爾諾內心的強大,一個作家需要何等的堅強和冷靜才能把這些令人心碎的細節完整地白描出來。我非常喜歡這部《一個女人》,因為我也是女人。其中許多母女相處的情景尤為真實感人,很容易引起共鳴。
這部小說富有滄桑感,一個女人的一生就是在扮演一係列的角色,根據特定的環境完成不同的任務。母親有過許多角色:諾曼底小鎮窮人家的小女孩、在工廠做工的少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護繈褓中孩子免受轟炸的年輕母親、小雜貨店的老板娘、照顧後輩的外祖母、孤獨麵對暮年的老婦人…… 母親盡心盡力去演好每個角色。一個人要扮演好這麽多角色是困難的,稍有偏差,人們便會挑剔責難,甚至是這個人最親近的人。然而,這不就是許多人的一生嗎?
把這麽多人生角色聯係在一起的,是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曆史階段,時勢塑造了一個女人的一生。跟《位置》一樣,埃爾諾通過母親的生活,描寫了法國社會和各階層生活的變遷。
為了客觀展現母親,埃爾諾一再提醒自己盡量別評論母親,而隻是把母親的生活經曆如實寫下來。她說:“我的母親出生在下層社會,她一直想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我按照母親的願望進入了這個掌握語言與思想的世界,我必須將她的故事寫出來,為的是讓我在這個掌握語言與思想的環境裏不覺得孤獨和虛假。”
畢竟是在寫母親啊。因為再也聽不到母親的聲音了,埃爾諾仍在悲傷。“她的語言,她的手,她的動作,她的一顰一笑,把現在的我和童年的我聯係起來。我永遠失去了把我跟我出生的那個世界聯係在一起的最後一根紐帶。”
祝新周愉快!
讚海風姐非常棒的書評!寫得真好,我一定要讀這本書,有太多的共鳴。謝謝海風姐分享!祝海風姐周末愉快!
人之生老病死,造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