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傳記的開拓者,蘇格蘭的傳記作家James Boswell(詹姆斯·博斯韋爾)曾言:“動物裏不會有廚師”。
現代人類學之父列維-斯特勞斯在他的四卷《神話學》中也說到:“建立起人獸之隔,具有象征性意義的是烹調”。
沸沸揚揚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結束了。最終,瑞典學院沒有把2023年度的文學獎頒給殘雪,而是頒給了當代著名的劇作家約恩·福瑟。
城內熱門博主沈香剛剛給我們介紹了她讀殘雪短篇小說《茶園》的心得體會。
我們為殘雪惋惜,也祝賀約恩·福瑟折桂。
約恩·福瑟是誰?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問號。其實約恩·福瑟的多部劇作都在中國公開演出過,而且也好評如潮。但畢竟小眾。大多數華人與他邂逅都是因為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仿佛約恩·福瑟也知道這個問號的存在。因此,約恩·福瑟寫下一段自述:“約恩·福瑟?誰是約恩·福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審視,約恩·福瑟其人都是由三個方麵組成的:他既是一個普通人,也是一個公眾人物和寫作者。作為普通人的他和芸芸眾生一樣,有著自己卑微的,或快樂的或不快樂的人生;作為公眾人物的他,為某些人所知,但也有人從未耳聞;而寫作,則隻屬於寫作本身———與其說這是一個身份,毋寧說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既不與作為普通人的他,也不與作為公眾人物的他相重疊。可是那麽,我到底是誰呢?約恩·福瑟,應該是怎麽樣的一個人?”
作為讀者的我,更為關注的是他的作品。約恩·福瑟作為寫作者,在他的筆下,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隔閡,人與人之間的對抗,人與人的疏離感,人的孤獨感,人類的生存困境,被他用極簡的詩意語言暴露的淋漓盡致。
《我是風》是約恩·福瑟2015年的作品,劇中隻有兩個角色,一個角色的名字叫“一個人”,另一個角色的名字叫“另一個人”。
一個人
我被帶走了
我被風帶走了
另一個人
此刻你被帶走了
一個人
此刻我被帶走了
我被風帶走了
我是風
《暗影》( Shadows)是約恩·福瑟的另一部作品,
女孩
我既在那裏
又在這裏
而在那裏
我就是你
(她注視著女人)
而我就是
(極短暫的靜場)
我
父親
我看到它就在你的周圍
我看到它就在你的內心
而現在我們該走了
母親
現在我們要走了
來啊 我們要走了
人類的生存困境究竟該如何表達,是一個恒久的文學話題。約恩·福瑟筆下流淌著半荒誕劇的血液,將生存困境演繹呈現給觀眾。
若不是海德格爾的哲學闡述,很少人知道荷爾德林詩歌的藝術價值竟是如此之多。這位和黑格爾,謝林兩位哲學家同住一個寢室的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寫下的那句千古絕唱,在人類的生存困境中,“人畢竟還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時候,荷爾德林已經貧病交加,也已經居無定所了。作為漂泊者的荷爾德林明白,要在自由的田野裏喝到清純的水,就得靠近源泉。荷爾德林詩中寫到:
“詩人,以敞開的生命置身在風暴之中,
親手捕捉那雷電中的閃光,
在歌聲中,慈父般地
把神明的贈品傳遞給民眾。”
約恩·福瑟在他的劇作中也是用詩性的語言說話。舊的價值已經被抹去,新的價值還沒有誕生,人與世界正在這雙重的困境當中承擔精神的貧瘠。
思想,是人很有趣的一項功能。思想究竟是什麽?人是很難給出定義的。人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思想究竟什麽是思想,雖然這隻是一個文字性的遊戲。思想的功能是理性。在對理性的認識上莫有出康德之右的,但是康德一定堅持要給信仰保留一個空間。康德想象著也描繪著未來的形而上學之路。康德給人類帶來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轉向,這就是思想界的第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在給人的理性做出了全麵的解剖後,依然選擇給人類保留了超越理性的神秘主義空間。(注:哥白尼式的革命,意表從本質上調轉思考的對象)
到了思想界的第二次哥白尼式的革命,是維特根斯坦的語言轉向。從柏拉圖到康德到維特根斯坦,人類兩次思想性的轉換思維對象,但問題依舊無法解決。
維特根斯坦寫完他的《邏輯哲學論》後,以為他已經解決了曠日持久的哲學之爭,去做他的希望工程去了,去山區做一名山區的小學教師了。但當維特根斯坦重新下山,發現哲學之爭不但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因為他的新思想,還出現了新的思想流派,維也納學派。但維特根斯坦理性深處,始終還是清明的,那就是人類生存困境中,關於那神秘主義的不可言說性。為此他的亦師亦友羅素多次評價這位天才說,維特根斯坦自始至終都是一位神秘主義者。
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給約恩·福瑟頒獎的理由也說,約恩·福瑟始終“為不可言說的事情發聲”。
敢問路在何方?
海德格爾放棄了在弗萊堡大學的神學深造,轉身注冊了弗萊堡大學的哲學學業,他已經一股腦的把注意力全部傾向給現代哲學。這位在納粹期間有點說不清自己定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哲學研究和選項中,頭腦始終很清晰,他在不同的哲學進路中反複思考,教學與寫作。他的大部分學術著作的標題,一直也離不開,路,徑,途中,等等字樣。海德格爾把自己著作命名傾向很清楚地做過表述,人類一直在不同的路上探索前進,無論探索那條路,走到路的盡頭一定看見豎立著一個標牌,上寫著“此路不通”,然後再換條路繼續探索。
那麽人類不探索不行嗎?不行。人類一直被超越理性的神秘性所吸引,這一神秘性一直在促使人類不斷進行探索。這是神學研究,哲學研究,文學研究以及曆史學研究的全部有價值的主軸。
“動物裏麵不會有廚師”,此言不虛,動物裏麵也沒有禱告者。祈禱包括生日祈禱,給新婚夫婦祝福和給嬰兒祝福等,都是人內心神秘主義的外在的不經意的顯露。
在中國的作家群裏,殘雪是為數不多的文學清醒者。在中國作家排行序列中,殘雪是特立獨行的當代文學奇才,她把哲學思辨作為文學的拓展的工具,去探索人類各種生存難題。我相信,諾文學獎杯上終會刻上鄧小華(殘雪)的名字。
揭示人類的生存困境的文學作品並不討喜,它們(這些作品)幾乎永遠不會成為暢銷小說,也不會成為通俗讀物,如在思想家眼裏幾乎永遠排行第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如群魔,如卡拉馬佐夫弟兄,又如歌德浮士德,但丁神曲,以及加繆和卡夫卡的小說等等。他們一直努力的通過文字(文學)完成,揭示人類的困境,所有困境揭示都是赤裸裸的,都是毫不留情的,也都是讓人不舒服的。
殘雪這些年間,通過對文學經典和哲學原典的深度解讀和再閱讀,開啟了人類生存狀態的諸多問題的再探討,這是中國學人所缺失的那一塊崇高。這就是所謂的“人之高”於“人之低”的勢能落差:
一,人內心的永恒性和人必須出生入死生存現狀,卡夫卡曾言:“我現在在這裏,除此一無所知,除此一無所能。我的小船沒有舵,隻能隨著吹向最底層的風行駛。”;
二,人內心是由完美構成的,人追求美好,人有孟子所言的“四端”,但現實的世界和個人的生存狀態,卻是人無法擺脫罪性的深淵,人類活在一個充滿了不幸和惡的世界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恰從此處入手。
三,痛苦問題,疾病帶來的肉體痛苦,死去親人帶來的精神痛苦,人與人隔閡與疏離帶來的情感痛苦,這些痛苦,與渴求被幸福感充滿的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折磨。
四,這裏還沒有說,政治的黑暗與金錢的黑暗等等。
偉大的哲學家從諸多方麵找答案,偉大的文學作品也揭開這個傷疤。
殘雪在《令人醉心的瞬間》一文中,解讀“卡爾維諾的零時間”。她問到:“人為什麽要搞藝術創作?一個人,每天處在莫名的焦慮之中,總是隱隱約約地感到某種可怕的事情正在臨近。為了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他開始分析這種生活”。
零時間是藝術家的一種超功利的境界,人和獸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人獸不同之處,不但在於隻有人類有廚師,也在於隻有人在“向死而生”,卡爾維諾的零時間,恰恰是要在這向死而生的生存時間裏,開拓無限的視野,把封閉的零時間敞開,把生存的意義活出厚度。
知識是相通的,文化也是相通的。哲學是思辨,藝術是直覺,人對藝術的直覺具有多種層次。
美食是文化,也是藝術。可以“烹調食物”和可以思考“存在的意義”,是人獸之隔的標誌。動物要吃飯,人也要吃飯,畢竟民以食為天。
吃,是一個界限問題;思想,也是個界限問題。界限是區隔,界限從來都不是清晰的一條線,界限從來都是一片模糊的地帶。吃什麽,怎麽吃,每個民族和每個家庭,各有各的吃法。人,有吃界限,思想更是如此,我們常常抱怨一些人,思想比較狹隘,不能敞開自己的思想,去思想和探究不同的思想境地。認知界限是人的有限性的正常狀態,但封閉的固守界限,是把卡爾維諾的零時間中的“零”活成了現實。
在卡爾維諾的零時間裏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約恩·福瑟作為一名職業寫作者,他始終沒有忘記把自己作為普通人,和芸芸眾生一樣,有著自己卑微的,或快樂的或不快樂的人生。因此他作為人類中的清醒者,自始至終的認識到人類彼此之間的那份孤獨感和疏離感。這是普遍性的不可言說的事情。
好在卡爾維諾的零時間裏還有廚師,好在“建立起人獸之隔具有象征性意義的活動是烹調”。烹調的價值在於共享,城內博主采心有句話說的好,“家裏剩我一人時,經常站鍋邊劃拉幾口完事兒”。
美食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最好寫照,因此隻有人類才在吃的世界中,畫出一個獨有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美食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可以盡其所能的彌合人與人的那份孤獨感和疏離感。
政治,宗教,哲學和對於曆史的認知,人類都會產生巨大的分歧,甚至爭論不休到大打出手。
留給美食世界一塊純淨的空間,人與人盡量在這個世界裏彌合孤獨與疏離帶來的傷口。
美食世界是開放的,人類不同文化之間的飲食交流,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從未斷絕。喬治·奧威爾曾說,日常飲食的變化可能比朝代更替,甚至宗教變革來得更為重要。對於20世紀末的中國人來說,6世紀的中國味道,已經像是外國的了,換句話說,從6世紀到如今近一千五百年中,“舌尖上的中國”早已麵目全非。如果我們要吃糖,要等到唐僧去印度遊學期間,如果我們要吃如今每個華人家庭每天都做的炒菜,要等到宋朝,如果我們要吃辣椒,要等到明朝末年,等等。哥白尼大交換時代的主要功績是開始了人類食材和調味品上的融合。這個史上最大的一次全球融合,給美食世界帶來魔法式的眼花繚亂。這些眼花繚亂的鍋中魔法是通過食材和調味品的完美組合來創造的。
魔法亦有章法,任何美食的搭配要體現出某種味覺上的融貫性,他要思考的是食物的互補性,有些互補性的思考是從營養出發,有些更近一步,從主菜的營養缺失和口感缺欠這兩個向度出發,當然如果從三個向度思考,再要加上美學以及色彩上的考量。其實這三個向度恰是哲學思考的向度。
藉著諾文學獎邂逅約恩·福瑟和殘雪,我們也要邂逅美食世界。在美食的世界裏,追尋著Flank Steak香氣的這次味道之旅,邂逅一道讓味蕾歡欣的佳肴搭配:Flank Steak with Chimichurri Sauce and Classic Potato Salad。
人,畢竟還要詩意地棲居著!寫作的寫作者與芸芸眾生的普通人,都還活在詩意當中,人需要廚師,需要美食,一如需要幸福。
Flank Steak: 它並不是牛排中的明星,卻是烹飪界的珍寶。牛身上每個部位都有不同的味道,如同人生。這塊側腹牛排,輕輕滑入真空密封袋,被以129°F(54°C)的溫度慢而溫柔地烹飪了3至6小時。
時間,是它的秘訣。這段時間,讓牛排逐漸而緩慢地變得柔嫩,每一口都如融化在口中的香氣。隨後,當它緩緩地在鍋中翻轉,焦香的外皮展現出來,我們即將沉浸在牛肉的豐富風味中。
Chimichurri 醬: 這個名字仿佛是南美洲美食的呼喚。這是一種用新鮮歐芹、香菜、牛至、大蒜、橄欖油和紅酒醋調製而成的綠色醬汁。牛排缺失的那一塊來自土地的清新,Chimichurri 極其盡責地給予了牛排那一份清新的美味。歐芹,香菜,牛至的清香與牛排的肉質相得益彰,而辣椒片負責在味覺給予一次跳躍,帶來了一絲味蕾的刺激感。
Classic Potato Salad: 這個經典的土豆沙拉永遠像來自家庭的擁抱,Classic Potato Salad充滿了溫暖和懷舊的味道。土豆的柔軟與培根的脆脆相結合,酸黃瓜的爽和芹菜的香,帶來了是溫暖的風味。有蛋黃醬和酸奶油這對黃金搭檔的加持,這道沙拉想要不溫暖,Classic Potato Salad這個名字都不答應。
經典的土豆沙拉充滿了奶油般的柔滑,每一口都是美味的升華。
當這三者相遇時,就像一個完美的三重奏。首先,Flank Steak 閃現著梅納德反應帶來的焦香的外表,當您切開它,柔嫩的內部呈現出微妙的粉紅色。它的香氣,逐漸彌漫開來,仿佛是誘惑的邀請。接著是Chimichurri 醬,這股清新的味道在牛排上旋轉,攪拌出一曲美妙的交響樂。最後,是Classic Potato Salad,伴隨著土豆沙拉溫柔,它的懷舊和溫暖將您帶回到家的感覺,回味無窮。
這道菜不僅僅是一頓美食,它是一場感官的盛宴。無論是獨自享用還是與親朋好友分享,Flank Steak、Chimichurri 和 Classic Potato Salad 組成了一個完美的組合,每一口都是一個滋味世界。
人,詩意地棲居!不但需要那份感性,還需要美食的加持。美食世界是彌合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和人的孤獨感的最好場所,卡爾維諾的零時間裏需要意義和價值的加持,把卡爾維諾的零時間加厚,也要美食世界的加持,把卡爾維諾的零時間加持的有滋有味。人類思想史在一次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中,文學史上一次次大師的出現,
但恒常的生活中,一直有無名的英雄伴隨著我們的快樂,伴隨著人的詩意與浪漫情懷,那就是人類的廚師。
廚師的工作是提供美食給人類滿足自己,也提供了美好填補了人類的虛空感。
正是“動物裏麵不會有廚師”這句話,道出了,隻有人內心有美好。
邂逅2023年諾獎得主,也邂逅未來的得主殘雪。更在《五星級品質的法蘭克牛排配奇米丘裏醬與土豆沙拉》中邂逅人性的美好!
希望文學城的每一名讀者,每一名d寫作者,和每一名編輯者都美好和詩意!
la-vie完美的旅遊結束了嗎!
這些作家的寫作目的不是要寫一些暢銷小說或者通俗讀物,他們屬於那種有話要說的作者行列中人。他們看見和擔憂的大都是人類的生存問題,的確不適合休閑閱讀。
烹調的價值在於分享 思考的價值不也在於分享?
謝謝丹哥
中國的作家我喜歡的不太多,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作品裏,缺少一些東西,僅僅是在講故事。殘雪是在探索新路,她一出手的黃泥街就顯出不凡。但是如果為了娛樂,可盡量別讀,太累,沒必要。
============================
謝謝荷姐過來逛逛,俺今天的文有一些生僻晦澀了,涉及的範圍太多了一些,不太適合開心讀讀的範圍了,俺以後要盡量注意尺寸。經典土豆沙拉屬於家常隨手一拌的盤邊小菜,很實用。chuimichurry也是很實用的佐餐伴侶,尤其是配合肉類。隨手簡單一拌即可。
菲兒的文實用接地氣,俺要學習!
怪不得我做的牛排不好吃,對美食的理解門檻太低了。
好好學習!
我偶爾回去專業買橄欖油的地方自己去打油和醋,要試出自己喜歡的味道的橄欖油和意大利醋,這些都沒有品牌和商標,是自己帶瓶自己灌。美國很多這樣的專業橄欖油或者醋的商店。
飯店已經幫顧客試過了,他們選的油和醋特別適合做蘸碟。
哲學和文學,以及神學和曆史學,它們和科學是完全不同的範疇。科學使用嚴格的實證方法和觀察手段,解釋自然現象,並構建理論模型來預測和解釋現實世界的一切現象,並且給出精確的計算方法。因此會有有此路不通的問題,隻是路走的不夠遠的問題。
哲學、文學和神學則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思辨、敘述、象征和宗教經典,以探討人類存在、倫理道德、文化價值觀和信仰。這些是人的特性,是屬於思想和精神層麵。
它們是不同領域。科學研究關注自然界和現實世界,科學負責了解宇宙的物理規律和生命的機製。哲學關注的問題包括道德、認知、存在、真理和價值觀等。文學是關於人類文化和情感的表達,用故事、詩歌和小說等方式傳達思想和情感。神學研究宗教和神性。曆史學研究人性問題。這些是非科學領域的問題,這些問題根本不會有統一答案。非科學領域是探索,非科學領域和科學領域是不同的領域。
科學卻必須有統一答案,如果沒有,那以後等到科學發展道一定程度,也一定有統一的答案。
科學負責對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非科學領域的探索的重要性,是因為它們有助於回答科學本身無法回答的問題,如倫理、道德、信仰和情感。人類不僅需要科學的知識,還需要哲學、文學和神學等領域的思考和表達,這是這個表達需要探索。
要想好吃,最為關鍵的是橄欖油的質量,您會在一些買意大利橄欖油和意大利醋的地方看到,他們擺出很多放不同橄欖油的小碟,當然也有不同的醋碟,旁邊放著麵包,讓顧客試試味道。
一般我們在家就是隨便買點橄欖油就,放點不同的幹香草和幹蒜末和鹽就行,但味道根本不對,不是香草的配比問題,理論上不同的香草種類和配比都可以產生不同的感覺,都很好。
但是油不對,就從根本上不對了。去專業橄欖油商店,可以現場試吃不同橄欖油的商店,是最好的辦法。
飯店已經幫我們試過了,他們選的橄欖油味道對頭。
大俠說的對,任何評審,最終結果是主觀的,無論諾貝爾還是奧斯卡,他們都有自己一套原則,來奠定他們在江湖上的地位。他們希望的都是偏學術性的對一些,尤其是諾貝爾更是如此。他們考慮的不會是流行度和暢銷度,他們也會考慮多樣性的平衡問題等等。有評審就一定會受到評委會成員個人觀點和偏好的影響。
事實證明,在曆史上的一些影響力巨大的作家,沒有得獎,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影響力。比如:
托爾斯泰,伍爾夫,卡夫卡,博爾赫斯和喬伊斯等等。
也有些雖然獲獎,但至今還有些爭議,比如Bob Dylan,Jelinek ,Dario Fo ,讓-保羅·薩特等等。
瑞典學院的選擇,有時會因各種因素而受到質疑,包括文學風格、作家的知名度等等。話又說回來了,文學和藝術評價,本來就是主觀性的和多樣性的。很多作家也不是為了諾貝爾寫作,諾貝爾本身就是業內玩玩而已,從瑞典學院的角度給一些鼓勵罷了。我們也跟著一樂而已。
諾文學獎這個話題,剛好撞在我的槍口上了,就自嗨寫了一些七七八八的。有些沒有收住,寫的有些多,信息量也大了些,火候給的太足了,有點焦。
菲兒的文實用接地氣,俺要學習!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牛排是真的好吃。俺一直在想著,精神糧食和肉體糧食,吃吃想想比較好玩!
在可讀性性方麵,俺拜麥姐為師。
在中國殘雪屬於文學上的異類,她走的是另一條文學之路,很難很辛苦的路,還好她走的很好,在中國無名,在海外文學界的名氣,幾乎是中國作家之最了,主要因為她是透過西方的人文思想體係,結合華人思想特色寫作,很容易出彩,但要求底蘊深厚。
叫dipping 更準確。
不知道是不是Balsamic Vinegar and Olive Oil Dipping。 就是碟子裏一些細碎的像是herb的東西,然後他們再澆上橄欖油。好像沒醋,沒有酸味。
我這篇文章寫的有些問題,用詞有些專業化了,沒有把話說開,說通俗。我需要檢討。
我雜七雜八的知識,謝謝瀟瀟鼓勵!
文章用詞有些專業,進城大家本是開心快樂,我此文寫的有些沉重。讓朋友們讀的有些累心。
城裏本是朋友們彼此開心和友好的氣氛,我這篇有些用詞過猛了。我正在檢討自己呢,嘻嘻!
寫作這種行為本身就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本就沒有規定,隨性而為。世界上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羅琳,有但丁也有金庸,有人看創世紀,就有人看西遊記,有人看使徒行傳,就有人看水滸傳。讀者喜歡看什麽,寫者喜歡寫什麽,隨心隨性。
思想性的小說,本就曲高和寡。寫者要有哲學基礎,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真正讀出子午卯酉的讀者也是舍斯托夫們。大多數讀者也隻是人雲亦雲的說好而已。
不過,我宣布,可可的抬杠無效,烹調者,乃符合,或烹(有火),或調(有味),或火味兼具。把海膽砸開吃的日料,也需要美學掰掰和蘸料蘸蘸,雖有少數漁民或者遊客,抓起就往嘴裏放,但不是常態。
“不知你會不會做一種意大利sauce.我以前在一家意大利餐館吃飯,先上來幾片烤的鬆軟的麵包和一小碟Sauce, 麵包蘸著那醬,特別好吃。”
請問是不是這個:Balsamic Vinegar and Olive Oil Dipping,裏麵是油和醋的組合。一般飯店都提供這個蘸碟。如果不是,可以告訴我是什麽樣的。
城裏本是朋友們彼此開心娛樂之地,我沒接地氣,該挨打!
綠珊瑚剛剛貼上的文,我細細讀了兩遍,寫的好啊!
我此文寫的沒有展開,該我檢討。
殘雪的胞兄,鄧曉芒是中國著名的哲學教授,著作等身,是國內研究康德的大家,我讀過他很多著作。因此也順理成章的比較早地接觸到其妹殘雪的作品,再加上我很喜歡史鐵生的作品,雖然殘雪和史鐵生寫作風格迥異,但他(她)們在作品裏所關懷的問題相仿,作品都在關注靈魂問題,也都偏存在主義傾向,史鐵生語言神聖,純淨。殘雪作品多庸俗的市民心態和粗鄙的行為動作。但他們都凝視靈魂。他(她)們都凝視神聖性,史鐵生是從世界中走向神聖,殘雪則在神聖下拋棄無意義的現實世界。
阿根廷青醬和烤肉比較搭,做法也方便,攪拌一下就可以了,很實用!
哈哈,看到“經常站鍋邊劃拉幾口完事兒”這句毫無詩意的大白話,也能給丹哥的詩意美食做例子,開心啊。的確,俺一個人吃飯時,經常簡單粗暴,鍋邊一靠,幾口吃飽。好處是省時間,多進城看大家的美食帖,體會一道美食從動手——>入口,從自食——>分享,所經曆了創意、精烹、細作、社交、禮節、儀式感乃至蛋哥所說的,——人,畢竟還要詩意地棲居:)
祝丹哥和諸位新周愉快,充滿詩意!
多年來享譽國際的作家,尤其是在推理小說方麵有著不可取代地位的鬆本清張,村上春樹都一直無緣“文學獎“?反倒提名什麽殘雪,這就如同電影院中票房火爆的影片評委們卻選擇性的失明,反而把院線裏沒有人看的片子列入候選名單,這樣的諾貝爾獎不值得再關注、、、
還是看美食易懂,美食家+哲學家,這樣的美食怎不叫人向往?
慚愧追不上人之高,文學獎作品和丹哥的牛排同時擺在俺眼前,俺肯定品嚐牛排為先。
謝謝丹哥化心思帶我們了解了兩位作家和文學獎的偏好,帶給我們思考,盡管這種思考是痛苦的和小眾的,但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
問好丹哥,祝周末愉快。
揭示生命中的不幸和醜惡的確很難討喜,我佩服藝術家的終極追求。但是荷爾德林德詩歌中提到了雷電中的光,提到歌聲和慈父,那也是人性本真的追逐。
也許安靜平和的美不會特別讓人印象深刻,不能博眼球,不能博扼腕歎息,但我覺得特別值得歌頌。
就像是牛排,佐料不能太多,火候也要合適,不然太刺激太血淋淋了,破壞口感、營養和感受。
我自己沒啥哲學水平,所以挺怕讀那些“揭露殘酷”的文字的。
丹哥洋洋灑灑,引發思考,好文章!
對了,抬杠的來了:動物也會烹飪。水獺會把海膽砸開吃呢,妥妥的日料。
不知你會不會做一種意大利sauce.我以前在一家意大利餐館吃飯,先上來幾片烤的鬆軟的麵包和一小碟Sauce, 麵包蘸著那醬,特別好吃。
+1,+100
丹哥對殘雪的認知和評價我非常讚同,她是當代文學奇才,她對實驗文學的執著追求和堅持自己的信念精神值得敬佩,她對中國文學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不可低估,從我內心來說,我也希望她最終能獲得諾獎,我之所以要反複地閱讀她的小說,其出發點是想了解她的作品,想欣賞她的文學才華。我前天寫的博文其實不是在貶低她的文學作品,我沒有資格做這樣的事,我隻是很誠實的表達我讀不懂她的小說作品,不是她寫得不好,而是我的問題。希望以後再多讀讀她的書,也許讀多了就會慢慢去感受她的文字魅力所在。
“ 美食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最好寫照,因此隻有人類才在吃的世界中,畫出一個獨有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美食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可以盡其所能的彌合人與人的那份孤獨感和疏離感。”非常喜歡丹哥這句話,丹哥每一道美食文化的介紹都讓我們在食材與佐料和烹調藝術中感受到吃的世界之美好!
謝謝丹哥的用心之作!超級喜歡。祝丹哥周日愉快!
美食和文化相結合,真是難得的好文!
“人,畢竟還要詩意地棲居著!寫作的寫作者與芸芸眾生的普通人,都還活在詩意當中,人需要廚師,需要美食,一如需要幸福。”
都是金句,在丹哥哲學美食家麵前詞窮,讀金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