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二年秋(1414年)榜葛剌國(今孟加拉一帶)的使者向明成祖朱棣進獻了一隻長頸鹿,這是長頸鹿首次出現在中國。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京城官員和百姓都爭相圍觀和讚歎,文人集團則借此機會取悅皇帝,旁征博引,論證這是神獸麒麟。麒麟和龍、鳳、龜一起被稱為四大上古靈獸,代表太平盛世和仁厚美德,因此麒麟的出現象征著強國和盛世的到來。
麒麟作為瑞獸的適時出現,代表著當今聖上朱棣的英明偉大,完美地體現了他奪取侄兒皇位是“上應天時,下合民意”的境況。象征著當今聖上乃千古一帝,大明江山需要朱棣掌舵。
榜葛剌國使者進獻的麒麟使得朱棣心情極好,躊躇滿誌,深感萬國來朝的大國風範已經在自己手裏被振興,以致感動神獸出現呈現出祥瑞之兆。既然當今聖上朱棣已定調了麒麟事件的政治性質,於是眾多文人紛紛獻詩寫賦謳歌當朝,其中最為有名的是當朝翰林院修撰沈度的《瑞應麒麟頌序》,此頌序被謄抄在宮廷畫家繪製的使者進獻麒麟盛況畫卷的上端。頌讚和圖像以紀錄片的方式將此盛世和英明皇帝朱棣的豐功偉績流傳後世。
(此圖先保存在台灣故宮博物院)
自詡為天命在身的永樂帝,熱衷於建立以大明為中心的海外新秩序,也熱衷於大明為中心的四夷來朝景象。朱棣執政期間不計代價地獎勵朝貢者,一直努力複興華夷秩序。為此,在1405年,剛剛登基不久的永樂帝朱棣派遣中國穆斯林三寶太監鄭和作為遠征軍司令,率領龐大船隊,跨越西方的大洋,去彰顯天朝國威。
第一支船隊於1405年起航,包括約二百五十艘船,運載兩萬七千八百人。船隊中央是一艘“寶船”,擁有多層甲板和九根桅杆、船長150米,船寬60米,並配有最新的水密浮力艙。“寶船”周圍有一大群輔助船隻,有戰船、運馬船、運兵船、給養船和運水船。各船之間通過旗幟、燈籠和鼓點來交流。除了領航員、水手、士兵和輔助工匠外,還有翻譯隨行,以便與西方的蠻夷交流,還有負責記載這些航行的史官。整個船隊攜帶著足夠維持一年的糧食,因為永樂帝朱棣作為泱泱大國,不願意欠任何蠻夷的恩惠。
永樂帝朱棣時刻夢想的“四夷朝貢盛世”隨著鄭和的七下西洋,逐步成為現實,在永樂年間朝貢國激增,達到了六十多個。《明史 西域傳》記載:“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製萬方,遣使四出招徠,由是西域大小諸國,莫不稽顙稱臣,獻琛恐後。又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自是,殊方異域、鳥言侏離之使,輻輳闕廷,歲時頒賜,庫藏為虛。而四方奇珍異寶,名禽殊獸,進獻上方者,亦日增月益。蓋兼漢、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並也”。
永樂帝遣鄭和下西洋,為了弘揚天朝宏威以及天朝的物產豐富,每次航行所耗費的財力和物資幾乎是大明全國一年賦稅的一半。這樣大的財政消耗,不為促進貿易,不為開拓商路,也不為天朝賺錢,隻為了永樂帝的大國理想,建立以大明為中心的東亞新的國際秩序,並以中國模式,以中華儒家禮儀規範教化“四夷”。永樂元年的太宗語錄:“帝王居中,撫馭萬國,當如天地之大,無不覆載。遠人來歸者,悉撫綏之,俾各遂所欲”。
因此,鄭和所到之處,從來也不關注與當地是否有貿易機會,首先的要務是宣讀永樂帝給當地的詔書,隨後就是大行賞賜,以創造永樂帝“君主天下”“禦臨萬方”的國際間和平環境:“以次遍曆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
鄭和一下西洋的終點是印度的古裏(Kozhikode),以後的六下西洋都是先到印度古裏,然後以古裏為出發點向非洲,向紅海,向波斯灣航行,除了每次帶回大批隨船進京的朝貢使節外,還擔負著繼續尋找麒麟,以滿足聖上希望出現麒麟這個祥瑞的盛世景象。
就在鄭和七下西洋弘揚大明國威,就在朱棣希望再次出現神獸麒麟時,遠在大西洋彼岸的蕞爾小國葡萄牙,正在悄悄地開啟一個人類新紀元;大航海時代,一個以尋找財富為目的的大航海時代。
1415年8月,在距離北京2萬海裏之外,有一支規模很小的船隊正在攻打直布羅陀海峽的一個重要的穆斯林人的港口Ceuta(摩洛哥休達)。彼時的葡萄牙人口不過百萬,國家又小又窮,國王更窮,甚至無力發行金幣。葡萄牙位於歐洲的邊緣,是歐洲文藝複興的外圍邊緣,也處於歐洲貿易財富市場的外圍邊緣。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John I of Portugal )看著威尼斯人從亞曆山大港,從大馬士革從眾多的伊斯蘭地區購買香料賣往整個歐洲,若昂一世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財富急劇增加。在歐洲人看來葡萄牙是陸地的結束,也是海洋的開始,這就是葡萄牙人的答案,葡萄牙人認為有界限的海屬於羅馬(地中海),沒有界限的海屬於葡萄牙(大西洋)。
就在大明皇帝為麒麟現世寫頌作畫的時候,葡萄牙人悄然的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盡管他們的船隻規模無法和鄭和船隊相比,然而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想法迥然不同。1415年8月的Ceuta是葡萄牙擴張的開端,是葡萄牙邁進嶄新世界的大門。他們占領了地中海的門戶Ceuta,他們在這裏見到了大批的財富和成堆的香料,然而清醒他們確不想涉獵地中海的香料貿易。他們的眼光還是轉向了大洋,麵對大海,春暖花開。
這一切的功勞,無疑要歸功於隨葡萄牙船隊遠征的若昂一世(John I of Portugal )的兒子Prince Henry (亨利王子),Prince Henry敏銳的發現遠征的代價就是燒錢,燒的是國庫的錢,燒的是賦稅的錢,燒錢後是否賺錢依然是未知之數。因此思路必須轉變,葡萄牙王室需要找到財源也就是香料的的上端,香料的產地,隻有這樣才能打破伊斯蘭的香料壟斷。
要實現這個抱負,葡萄牙需要一大批精通海上航行的專業人才,當時世界的航海人才幾乎都是阿拉伯人。為此Prince Henry 在葡萄牙迅速開辦了一所專業的航海學校,專門為葡萄牙培養航海人才。就是這個舉動使Prince Henry 成為了大航海時代的第一個開拓者,Prince Henry為此抱負,既遠洋尋找香料的源頭的抱負,而終身沒有成家。他遠離舒適的宮廷,放棄了婚姻和家庭生活,他用一生選擇了麵對大海,春暖花開的富國之路。Prince Henry 成功了,葡萄牙贏了。
正是因為Prince Henry 的不懈努力,達伽馬,麥哲倫,甚至哥倫布等等一大批前仆後繼者把目光紛紛投向海洋。
其中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首次到達了印度,1498年5月20日,當達伽馬登陸古裏之時,已經是鄭和登陸古裏的90年之後了,達伽馬發現了胡椒的源頭,發現了丁香的源頭。
葡萄牙人旋即在印度西海岸果阿(Goa)建立了殖民地,正式的香料貿易開啟了,海上香料之路被打開了。裏斯本已經取代了威尼斯成為了歐洲的貿易中心和財富中心。鄭和也去過果阿,隻是因為鄭和的關注點不是財富和貿易,大明和果阿擦肩而過。曾經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船隊,與地理大發現擦肩而過,也許哥倫布就成為華人了,曆史沒有也許。
果阿(Goa)一個古老富饒的地方,1520年葡萄牙人來了, 他們在那裏待了 450 年,他們全方位的改變了果阿,把果阿從伊比利亞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提煉出來。
葡萄牙人給果阿人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天主教信仰,與此同時他們也改變了果阿人的飲食。以致於直到今日,果阿美食依然是印度美食體係中的另類存在,即葡印菜係。大多數印度人因為信仰的緣故不吃豬肉和牛肉,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印度人因為信仰的緣故選擇終生素食,果阿是個例外,因為果阿的天主教信仰,因為葡萄牙人的飲食習慣,豬肉和牛肉成為果阿人的餐桌美食,果阿邦因為麵對大海,海鮮是果阿人的首選,其次就是豬肉。葡萄牙給果阿帶來了辣椒,帶來了木瓜,帶來了芒果,也帶來了紅薯等等。
果阿美食以印度風味和葡萄牙風味的獨特融合而聞名於世。這是大航海時代的產物,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道美食就是 goan vindaloo,真是一道火辣的葡印名菜,vindaloo已成為果阿美食的代名詞。
Goa pork vindaloo 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葡萄牙菜 carne de vinha d'alhos,意思是“大蒜酒醃肉”。 最初的菜是用酒和大蒜醃製的豬肉或牛肉,然後加入香料燉製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道菜逐漸融合了印度香料和風味, 這道菜因地製宜,加入了辣椒和印度的一些常用香料。
在果阿,“vindaloo”一詞指的是用肉、醋,蒜和香料製成的辛辣咖喱。Goan Pork Vindaloo 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醋,它賦予這道菜濃鬱的味道。印度原本沒有釀醋業,葡萄牙人登陸後,發現當地人拿棕櫚釀酒,葡萄牙人稍作改變,釀出了果阿著名的棕櫚酒醋,這就是最早期烹調vindaloo的醋。我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我最終找到最好的,也是最為滿意的vindaloo用醋,是麥芽醋(malt vinegar)。
vindaloo早已經跨越了果阿,也跨越了印度,vindaloo已經成為世界各地的一道最受歡迎的菜肴,它以辛辣和濃鬱的味道而聞名於世,vindaloo 複雜和諧的口味,不知道俘獲了多少全世界美食愛好者的芳心和味蕾。vindaloo在世界各地的印度餐館裏和印度快餐中都是最深歡迎的美食之一。由於信仰的緣故,印度vindaloo用雞肉,羊肉或者海鮮,甚至蔬菜來代替豬肉比比皆是。城內網友“小驢媽”曾經留言與我:“請問有沒有特別正宗的GOAT VINDALOO 的做法?10年前在南方印度館子吃過一回,難忘”。GOAT VINDALOO做法和豬肉相似,我也會隨後推出。
vindaloo 我最為喜歡的菜,是人間至味vindaloo 。十幾年前我每一次做vindaloo ,大約都是5-6磅以上的肉,然後再用做好的vindaloo燉其它蔬菜,或者拌麵等等。一切皆可vindaloo。
大航海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不勝枚舉的融合菜,其中vindaloo 絕對是佼佼者。當然葡萄牙人也在澳門留下了葡國雞和吃西洋菜的習慣。我們也會介紹其它大航海時代的融合菜。
vindaloo是人間至味,因此還會介紹極其簡約的版本,屆時會分解vindaloo技術。
無論是一個家族統治,還是一個教派統治,亦或是一個政黨統治,他們關心的問題都和封建王朝差不多。
是統治還是治理,始終是問題的關鍵。
本不該出現鴉片戰爭,更遑論火燒圓明園。
中國也是被這些封建王朝耽誤至今。
鄭和下西洋沒有正史記載"
寫這的說的啥話?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賫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
- 明史 鄭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