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行為是人類社會中最奇怪,最不可預測和最難以理解的現象。自然界中人類麵臨的最大威脅恰是人類本身。 ———劉易斯 托馬斯(Lewis Thomas 1981)
生命的主要內容(甚或是大部分內容),並不是各種事實和場景,而是人們頭腦中永不停息地呼嘯著思想的風暴 。 ———馬克吐溫(1835—1910)
人是被處境規定的存在者(conditioned beings),人類存在是受製於環境的存在。 ——— 漢娜阿倫特(1906—1975)
幸虧導演魯本在小卡和小丫因為誰付賬單的問題吵架(以下簡稱:小卡失控事件)之前,為觀影者安排了四個場景作為鋪墊。否者我們真的以為,小卡和小丫的吵架原因是錢的問題,或者是男女平等問題,亦或是女權主義主義等問題。或者我們真的以為第一幕的故事和第二,三幕的故事關係不大。
魯本的電影思維和深層表達並沒有那麽簡單。這是一部需要細節解讀的文本性電影。
電影是一種圖像藝術,高超的電影往往會在場景中出現一些特別的因素,幫助電影導演完美的敘事,
魯本在《悲傷三角》中,就很會巧妙地顯現一些細節圖像,用潛台詞說話。比如在電影第三幕,荒島求生中的一個橋段,身份可疑的黑人(小黑)和坐輪椅的失語女士(輪椅女),在談論輪椅女年輕時是否因為某種原因和男人上過床時。輪椅女開始說沒有,在小黑的一再追問下,輪椅女承認有過一次。在輪椅女承認有過一次的時候,電影背景是小卡恰巧剛剛從菲律賓廁所清潔工宮殿的床上出來。這裏的潛台詞不言而喻,魯本巧妙的讓觀影者明白了,,,,,,(第三幕詮釋時再分享),這樣的橋段巧安排,魯本在電影中多次使用。比如第二幕最後的晚餐後,所有富翁都吐的一塌糊塗,但是賣糞便肥料的商人沒有吐,而他的大老婆是吐的最厲害的一位。
總之,魯本借助很多輔助畫麵在說話,在表達魯本的電影意圖。
回到電影的第一幕,魯本的核心敘事是小卡的失控事件,魯本線性地呈現出整個事件的發生的過程,以及在小卡失控事件之前發生的一些事件。這些細節影像不是要說明小卡失控事件為何而發生,而是揭示了小卡失控事件發生的不可改變性。魯本就是藉著第一幕小卡和小丫吵架的不可改變性,為觀影者鋪了個大局,目的也是為了在《悲傷三角》的第二幕和第三幕進一步的鏡觀人性。
無論95屆小金人花落誰家,魯本雄心勃勃的電影文本敘事都是成功的。
魯本在小卡失控事件之前,安排了四個橋段。(分析魯本的電影敘事時,本文希望通過在《悲傷三角》中電影表達和魯本的電影意圖進行對話,那麽注意到這些巧妙安排是非常必要的。可惜的是采訪魯本的記者們,都沒有深層次地追問魯本細節橋段安排的潛台詞究竟是什麽。)
第一,小卡麵試失敗,在記者的要求下,小卡的麵部表情在笑臉和臭臉之間快速轉換後,露出微微搖頭的不屑表情。這個表情暗示小卡對自己職業生涯業務水平的的高度自信,等到麵試時,小卡出示的專業模特畫集,更顯出小卡對於專業水準的自信。
一個模特有三項基本要求——台步,麵相和表情管理。在小卡麵試時,黑馬甲接連從根本上否定了小卡的自信。台步走的沒節奏,麵相不好因為有皺眉紋,表情管理不過關因為自己的嘴形無法自由把握。這是小卡的第一次被打擊,是針對小卡專業能力的打擊。
第二,小卡帶著自己的職業失敗,來現場觀看女朋友小丫的大型走秀演出。現場兩次來了比較重要的人物,工作人員禮貌性的把小卡的座位取消,並讓給了有頭有臉的觀眾。小卡被迫讓座後,站在現場無辜的表情宣告了小卡在社會地位上,再一次被剝奪的體無完膚。
以上這兩個橋段是魯本的伏筆。
接下來,第三個橋段,是走秀舞台的背景屏幕,這個橋段被魯本安排的非常巧妙。舞台美景接連出現不同的文字和符號,這個橋段被大多數觀影者忽略,甚至不知道出現的是什麽字,以及這個舞台背景字是什麽意思。其實這是整部《悲傷三角》的背景。也為接下來,小卡失控事件的必然爆發埋下了伏筆,這等於直接宣布了《悲傷三角》的敘事圖景。
“人人平等”;“現在就開始行動吧!現在就去愛吧”;“有一種新的思潮進入了,時尚的世界,犬儒主義偽裝成樂觀主義”。這和影片進入第一幕是的背景歌詞遙相呼應:“是的,人為的力量,像一座塔一樣矗立。越來越高,你好,你走得越高,你就越覺得低,哦! 我生而自由,生而自由”。
真正的《悲傷三角》三幕,在“人人平等”中拉開了帷幕,“人人平等”,魯本黑色幽默《悲傷三角》的敘事背景。
“平等”曆來是人所向往的一個重要價值。平等是一個既受人喜歡又令人費解的政治理想,人們可以在某個方麵變得平等(或者至少是較為平等)但隨即在其他方麵馬上變得不平等(或者更不平等)。平等問題是現今政治學上最大的話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討這個政治學最大的話題,門派也分成很多種。
魯本選擇這個話題背景為開場,可謂是雄心勃勃。
誰負責平等問題,是政治家們,是掌權者們,是船長們,是第一幕的馬甲男們,是第二幕的船長,是第三幕的篡權者。在政治學中平等問題可以化解為誰負責分蛋糕,如何平等的分蛋糕,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熱讀。魯本把這個話題拿出來,是要從電影的角度讓人深刻的思考。“人人平等”的前景音樂是“哦! 我生而自由,生而自由”。
“自由與平等”就是導演魯本要在電影中討論的問題,隻不過魯本的呈現是電影語言,而且是從人性的角度呈現出來。自由主義是對分配主義的最大挑戰,同時分配主義也是對自由主義的最大挑戰。在這個背景中,魯本在第二幕安排了船長和賣糞便肥料的商人(糞便商)辯論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問題。
“現在就開始行動吧!現在就去愛吧”,接下了導演魯本更狠,直接把道德問題也引進了話題圈。《悲傷三角》電影背景就這樣被魯本設定在“平等問題”,“道德問題”,和“自由問題”,這三項人類曆史上最大的話題的基礎上了!
魯本試圖將這三個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糾結在一起,用電影語言讓人思考,問題出在哪?出路是什麽?魯本沒有給出答案!結局是開放的!結局一定是開放的!
我們必須回到伊甸園的故事。回到起初。《聖經》關於人的起初,設定了三個關於人性問題的故事情節。人離開伊甸園後,發生的第一件可記錄的人性事件是該隱用石頭砸死亞伯;接下來發生的第二個可記錄的人性事件是拉麥的咒詛之歌:“壯年人傷我,我把他殺了,少年人損我,我把他害了”。這對應了第一個人性設定,在伊甸園裏的愛之歌:“你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愛之歌”轉成“恨之歌”。人性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根本問題。
宗教討論,哲學討論,倫理學討論,社會學討論,政治學討論,心理學討論,一切與其相關的學科都在討論。
文學在這三大糾結問題上的討論從來都是首當其衝的。電影作為流動的影像文學也從來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缺席。魯本這次在他的作品《悲傷三角》中,再一次地把這個話題放在他整部電影的背景設定上了,此片可謂立意深遠啊!
那麽答案在哪裏?魯本當然沒法給出答案了!但是魯本給出了自己的思考,供觀影者進一步的思考。這就是舞台背景牆上的第三句話:「Cynicism masseur as optimism」(犬儒主義偽裝成樂觀主義)。魯本用這句話作為他給出的觀影提示,可謂是夠“狠”的。
我個人猜想,魯本可能是改編了Stephen Colbert話:“Cynicism masquerades as wisdom ”(犬儒主義偽裝成智慧)。
在第二幕裏船長在和糞便商討論主義時,船長也引用了Noam Chomsky(喬姆斯基)和Eugene V. Debs等人的話語,魯本希望在電影語言裏思考:“平等問題”,“道德問題”,和“自由問題”。魯本明裏暗裏引用了一些別人的話語來加強他的電影語言敘事,以增強關於“平等問題”,“道德問題”,和“自由問題”的思考深度。
“犬儒主義偽裝成樂觀主義”,這句話究竟是何意,魯本想說什麽?
Stephen Colbert的意思是,人們會將犬儒主義誤認為是智慧,而且是絕大多數人都把犬儒主義的思考方式,以及處事哲學當成是最智慧的方式,在學習,在效仿。這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的現狀,犬儒主義者成為了社會的主流人群。如果犬儒主義成為社會潛在的主流思考方式的話,人類社會沒有未來,人類社會麵臨的問題無解。
但是到了魯本這裏,魯本來一個跟幹脆利索的結論,把智慧去掉了,連這一點點的遮羞布也撤了下來,用快樂主義和享樂主義取代了,人類唯一還存在改變的可能性智慧,即使是假裝的智慧,也被魯本取消了。魯本把它換成了樂觀主義,並且用它給犬儒主義者化妝美化並且給犬儒主義者按摩,讓其存在的既舒服又漂亮,這個社會沒救了嗎? 魯本用困境中的人性實驗讓觀影者思考。在第三幕中,不是一個簡單的石頭問題,魯本埋了很多暗線,讓觀影者進到深入的思考當中。
快樂主義和享樂主義是這個社會的按摩師,智慧被取代了,即使是假裝的智慧也不要了。娛樂至死的年代裏快樂主義和享樂主義成為唯一的人類宣言。快樂主義和享樂主義蓬勃發展,掩蓋了一切人性問題,人類社會的未來被樂觀主義潮流充斥,問題上主體卻是犬儒主義,犬儒主義的內核,樂觀主義的外衣,這就是這個社會。魯本用三幕詮釋這個社會現象。
魯本巧妙之處在於,第一幕小卡失控事件分三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飯店裏,這時他(她)們是吵架,第二幕在電梯間,這時的小卡是失控,是暴走,是瘋狂,第三幕是平靜,是安靜下來。那麽在普通吵架和失控瘋狂之間發生了什麽。是出租車司機的洗腦事件,出租車司機給出一個他的理論,讓小卡感覺有道理,於是小卡失控了瘋狂了。這個橋段安排的恰到好處。犬儒主義偽裝成樂觀主義,犬儒主義者不知道自己犬儒,樂觀主義掩蓋了一切,樂觀主義的潛台詞是自以為是,為什麽會這樣,那麽智慧在哪裏,理性在哪裏!
我們需要借助雅克·拉康(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理論來解釋一下出租車司機事件的重要性。
拉康認為人的大腦認知是空的,自以為是的認知是被潮流和社會裝進去的,然後就以為是自己的思想和理性思考。舉個例子,在早期的歐洲,人們認為直接與錢打交道的行業(金融業)是醜惡的行業,人們在這個潮流思維中,會極度討厭從事金融業的人,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從事金融業,但是當今世界,在華爾街工作是最大的驕傲,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華爾街工作。那麽這個轉變是自己的理性思考嗎,不是,是時代的潮流賦予的。再舉例,在中國的早期社會,從事演藝界工作是低下的,沒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這個行業,在當今社會,大家擠破腦袋也要進入演藝界,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進入演藝界。這就是拉康的理論之一,人的思維不是人自己的思維,是被灌入的思維,這被灌入的思維卻成了自己的思維,人為了這所謂的自己的思維去辯論去爭論得麵紅耳赤。出租車司機事件就是拉康事件,小卡被灌輸了,小卡認同了,小卡貫徹,小卡實踐了。
犬儒主義者成為了智慧者,樂觀主義成為犬儒主義者的外衣,快樂主義宣言和享樂主義宣言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主流思維,犬儒主義者自以為是的成為了社會主流思維,
這一切都是出租車司機們給予這個時代的,不是每個人自己的思維和理性思考,問題是犬儒主義者是這個時代的答案嗎?顯然不是,但是犬儒主義者知道自己犬儒嗎?
每個人都犬儒,每個人就都不犬儒了,因此鏡子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此《悲傷三角》的主要道具是缺席的鏡子,第一幕中看清自己的皺眉紋需要鏡子。第二幕更為直接,船長引用喬姆斯基的名言:“人們如何看待自己,我不感興趣。很少有人會照鏡子說:我看到的人是一個野蠻的怪物”。直接點出主題:很少有人會照鏡子。
到了第三幕,廁所清潔工問眾人說:我是誰?更是把缺席的鏡子推向高潮。人類需要鏡子看清人性的根本問題所在,在這個問題上人類不能犬儒。樂觀主義不能代替鏡子,快樂主義宣言和享樂主義宣言更不能。《悲傷三角》就是魯本給我們的鏡子。
無論這屆奧斯卡結果如何,魯本已經贏了,魯本有話說,他說清楚了!因此他已經贏了!
待續:介紹犬儒主義(因為介紹犬儒主義需要的篇幅也比較長,會影響《悲傷三角》的分析,隻好另文處理)
隻是因為《悲傷三角》剛剛好是我很喜歡的電影類型。
不過魯本也算成功,第一個英文電影,就獲得多項提名,而且電影拍的也中規中矩,暗線埋了很多。
其實我的評論,還少三次呢,因為這次實在是擠不出時間。等以後有時間還是補上吧,也算是對魯本的一點點尊重!
謝謝鼓勵!隻是因為《悲傷三角》剛好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因此多想了想!
你幸苦了!謝謝!
丹哥的影評和美食都是一樣的高段位,冒泡點讚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