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自從去年在生活方式醫學年會上見到馬欣教授之後,我就一直在聽他的直播、看回放,並接受他的一對一輔導,收獲非常多。今年再次參會,又學到了更多從理論層麵支持這種幹預方式的證據,也讓我進一步思考:為什麽生活方式幹預會真正起效?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第一,每個人都有心靈、精神、心理需求,所以有人說:“每個人都需要心理谘詢。”我相信這句話。人很難客觀地評估自己,也不容易看清真正的問題和資源,而專業人士能夠幫助我們“看見自己”。
第二,生活方式醫學是一門“實踐的學問”。你一生都在探索、一生都在調整;如果有專業人士能定期從全局去檢查生活中的各個麵向,會減少很多盲區和重複犯錯。
第三,馬欣教授的強項,是 int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強化行為幹預)。他的方式我總結如下:從成長經曆、生活環境、思維方式,到當前的疾病和整體健康狀態,全方位地去理解一個人;再從中找到疾病和困境的根源(root cause,病源/成因);之後設定目標;再用生活方式醫學的六大支柱,高效改善。這樣的過程不僅能解決眼前的問題,還能整體提升個人、家庭,甚至社區的健康水平。
以我自己為例,當初找馬教授,是希望把自己幾項慢病的根源弄清楚,更好地掌控它們。最後發現我的 root cause(根源)在健康與幸福的三個支柱中:pleasure(愉悅)、pride(成就感/自尊)、purpose(意義感)——其中 pleasure 明顯不足。簡單來說,就是內耗比較多,不夠鬆弛。
第四,這次會議學到 USPSTF(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的 intensive intervention guidelines(強化幹預指南):一年內至少 26 個接觸小時,由多種行為策略組成的綜合性強化幹預。馬教授第一次麵診通常 1–3 小時,之後每個月跟進 1 小時,非常符合這一框架。
第五,也是我最受用的部分:每天打卡 daily check-in(每日自我覺察與實踐)。打卡不是任務,而是堅持做和自己目標相關的小事。我每天的打卡包括:發現並享受身邊的美、練習感恩、多花時間陪伴家人、培養“時間富裕感”等等。每天記錄一點點,看似簡單,卻能累積出非常明顯的變化。
過去一年裏,我的慢性咳嗽、睡眠,都改善了很多。現在即使遇到“壓力山大”的時刻,也更容易察覺身體信號,給自己及時的修複空間。前天開會,會場空調很冷,學到很多新知識,說了很多話,人也太興奮,中午就一直打噴嚏,覺得好像要感冒了。我馬上取消了一個會,冥想、補眠,症狀就自然緩解了!
生活方式醫學不需要巨額投資,而是持續投資認知,不斷練習、複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