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最近聽了胡醫生的幾個講座,非常喜歡。她提到“易得癌性格”——完美主義,讓我印象深刻。和馬欣教授交流時,也不斷在提醒自己調整思維方式:
– 離那些風風火火的人遠一點,性子急真的是種病。
– 年輕時我也那樣,覺得那是成功的必經之路。現在我不同意。細水長流,穩穩當當,自己舒服,周圍人也安康。
這周末的體驗是做 Kefir。我選擇做 Kefir 而不是 Yogurt,是因為 Kefir 的菌群更豐富。它的發酵菌群通常包含三十種以上的乳酸菌與酵母菌,這種混合發酵讓菌群活性更高、種類更多樣。發酵更徹底後,乳糖被分解得更完全,乳糖不耐受者一般也能耐受。研究顯示,Kefir 在改善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炎症反應、調節代謝方麵可能有一定作用。
我選擇自製 Kefir,是因為這樣可以用最適合自己的高質量奶製品作為原材料。在廚房動手、觀察發酵的過程,也是一種安靜的療愈。牛奶裏的 IGF-1 是 Dr. Greger 那一派比較警惕的,他們強烈反對成年人繼續喝牛奶。但我現在對這一點有些質疑——數據並不完全明確。Kefir 這樣的發酵奶製品有很多額外的優勢,如果我喜歡,我會把它加進飲食裏,讓我的餐桌更“地中海式”,甚至更“Green-Medi”。
腸道菌群幾乎參與了身體的所有免疫活動。大約 70% 的免疫細胞分布在腸壁附近,菌群的平衡直接影響炎症與免疫反應。一個穩定、豐富的菌群生態,不僅幫助我們抵禦病原,還能通過“腸–腦軸”影響情緒與認知功能。腸道細菌能合成多種神經遞質,例如血清素和 GABA,調節睡眠、心情與專注。換句話說,照顧腸道,其實就是在照顧免疫係統和大腦。這一點在近期的 GLP-1(比如ozempic)研究裏也有印證。GLP-1 是由腸道細胞分泌的激素,能幫助調節血糖、抑製食欲、減少炎症。健康的腸道菌群會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丁酸鹽,這些物質能刺激腸道分泌更多 GLP-1,從而改善代謝。反過來,GLP-1 藥物治療也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結構,讓促炎菌減少、產丁酸菌增加。這種雙向調節是身體自我修複與調節的方式。
我在 Amazon 上買了 Kefir grain。說明書上寫要把牛奶加熱再放涼再加入菌粒,過程有點麻煩。後來聽胡醫生說,其實不必。下次我就打算直接用買來的牛奶:32 oz 的 2% milk,加一包 grain。
我用的是胡醫生推薦的 FermentPro 機器,溫度設在 25°C,發酵 24 小時後放進冰箱冷藏 8 小時就可以吃了。Kefir grain 要濾出來保存,下次還能繼續用。相比之下,如果做酸奶,隻需發酵約 12 小時。至於吃法,我準備加一點堅果、肉桂、可可粉來平衡酸味。我對酸味的東西一向不太感冒—酸莓類水果,是花了很長時間才慢慢喜歡的。之前也試過 kombucha(紅茶菌茶),但沒太喜歡那種味道。 Kefir 我打算放在午後當零食,既能補蛋白又不升糖。等我再用 CGM(連續血糖監測)的時候,正好可以驗證一下這個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