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從小爸媽就叮囑我們:“生活要有規律,按時吃飯睡覺。”那時候聽著隻覺得是老套, boring。年輕的我,可著勁兒地作,也確實有時候身不由己——
值夜班的夜裏兩點,衝進食堂點一份 chicken quesadilla;
追《甄嬛傳》的深夜,泡一碗12點的泡麵;
趕論文時,幹掉半盒巧克力。
那時候覺得,這才是人生的煙火氣。40+以後幡然悔悟,還好不晚。爸媽現在都是80+的健康活力老人,希望我也還有足夠長的run way 去改命。
這周讀到 Topol 的《Super Agers》,科學站在爸媽那一邊。他建議:晚餐早點吃,最好在睡前三到四小時搞定;然後,直到第二天早餐前,嘴巴都別再“營業”。這一切都與我們的睡眠—覺醒節律(晝夜節律)以及腸道微生物群息息相關。我們的腸道菌群也在打卡上下班——超過一半的菌在晝夜之間輪班值守。進餐時間亂了,就像給它們臨時換班,結果就是:激素分泌紊亂、葡萄糖耐受性下降,排便困難,腸道屏障和免疫反應都“罷工”。身體中央的生物鍾在腦子裏(視交叉上核),外周的小鍾們分布在五髒六腑。晚餐太晚,相當於在全身的小鍾上按了“延遲鍵”,整個係統開始唱反調。
所以啊,規律吃飯不是老派,是智慧;不吃夜宵不是節製,是進化。如果說青春是“隨心所欲吃”,那中年之後的優雅,大概就是——和身體好好約個飯點,睡點,輕易不放鴿子。(至於那20%的例外?留給特別的夜、特別的人,以及——偶爾不講理的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