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CHALLENGE試驗太震撼了,怎麽講也停不下來。這是一個3期隨機對照研究,招募了接受過結直腸癌治療的患者。研究發現:如果每周堅持10+ MET小時的運動(相當於每周快走150分鍾左右),堅持3年,能把5年無病生存率從74%提升到80%,8年總生存率從83%提升到90%。
簡單說:運動,就像一劑“無毒副作用的延命藥”。
他們是怎麽讓大家動起來的?靠的不是雞湯,而是科學——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TPB 認為,一個人會不會去做一件事,關鍵在於他想不想做(意圖),這個“想不想”,又被三個心理因素推著走:
態度:你覺得運動有用嗎?有意思嗎?
主觀規範:你覺得別人會不會支持你去做這件事?
知覺行為控製(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你相信自己做得到嗎?
換到我們日常生活裏,怎麽用?態度:先跟自己談談心
運動到底圖什麽?不隻是瘦,是變得輕盈、有力、好睡覺、不易焦慮。
別逼自己非得跑步。走路、跳舞、騎車、爬山、打羽毛球……你覺得爽的,就是最好的開始。
主觀規範:別一個人死扛
告訴朋友和家人你想開始運動的計劃,讓他們支持你,甚至加入你。
加入一個運動打卡群,或者關注一個讓你燃起來的人,比如 Peter Attia、老王。
知覺行為控製:別給自己挖坑
你覺得自己做不到?那就先做點“你能做到的”。
比如:別小看提速5K 1分鍾的難度,已經是質的飛躍。
出差、累、沒空?那就提前準備好B計劃,比如在酒店樓梯間爬個10分鍾,或者把行程中的步行當成訓練。重點不是完美,而是不斷調整、繼續前進。
幾個小技巧:
設立“小而確定的目標”,比如一周快走三次,每次20分鍾,比每天硬扛1小時靠譜多了
計劃寫清楚:“周二晚上下班後,公園快走30分鍾” 比 “有空再運動” 更可能發生
給自己留餘地:狀態不好就做拉伸、慢走也可以,不打斷節奏就好
我每周就跑兩次,每次30分鍾,根據身體狀態調整速度,低要求,高複利!隻要你有一個明確的理由(動機),一個靠譜的行動計劃,周圍有人在給你加油,你自己又願意相信“我做得到”,那你就離堅持運動不遠了。
計劃行為理論-不是靠意誌力,而是靠“設計好自己能堅持的行為”。做得到,比完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