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在我療愈自己原生家庭的傷痛的時候,我提醒自己: 不要成為身邊的人的“傷痛”。
我們都希望能幫到別人。尤其是當我們有經驗、有資源、有方法時,“給予”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本能。但有一種“給予”,雖然出發點是好意,卻可能令人窒息——那就是侵略式的給予,是驕傲的表現。
這類“給予”常見於親密關係、師生關係中,它往往出現在這樣一些時刻:
--對方還沒開口求助,我們就開始給建議;
--以“我是為你好”之名,實則讓對方失去了自主權;
--明明說是關心,其實帶著隱含的評判和掌控。
--很熱情地送別人東西,看似善意,但是給他人一種overwhelming的壓力
在我學習動機式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的過程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Meet them where they’re at.”
這不隻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立場——我們不是站在自己的節奏上評判他人,而是願意走到他們的起點,尊重他們的節奏、處境和準備程度。
MI有一個重要原則叫“resist the righting reflex”,意思是:抵抗那種“想糾正別人”的衝動和驕傲。真正有力量的幫助,不是急著指出錯誤、規劃未來,而是用好奇與共情,點亮他們自己想改變的那束光。
我在生活中的應用舉例:
–要去海邊度假,小孩子說想要白裙,我找到我的一條,借給她,她很開心。在拿白裙的時候,我看到旁邊另外一件,應該也適合在沙灘照相,腦子裏閃過把那件也拿給她的衝動,但沒有拿。做事留白,也是成就他人。
--和孩子規劃暑假生活的時候,孩子說希望早上10點起,晚上11-11:30睡,今天是假日,孩子們都是12點以後才下樓吃飯,我感覺似乎有點晚,但是我接受孩子們的安排,不去評論。會在每周的單獨溝通的時候,聽一下孩子的想法,管得太細,自己累,給別人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