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20)
視覺衝擊,跨越八個世紀的魅力
從蘇黎世前往慕尼黑的火車上,出乎意料,人特別多。歐鐵通票上對這段旅程的標注是“非強製訂座”,習慣了瑞士車廂的空曠,我們就大意了,以為上車肯定有座,而且我們是一等座車廂的通票,心想應該是沒問題的。誰知上車後才發現一等座車廂裏也幾乎滿員,好在我們仨還是分別找到了座位,隻是不能坐在一起了。
車廂頭頂上的行李架特別高,龍兒剛提起腳邊的行李,旁邊座位上一個大高個就順手從龍兒手中接過行李,輕鬆地放到了頭頂。要是在意大利或法國,我心下一定會有些緊張,可能還要懷疑他的動機。
三個半小時到達目的地 -慕尼黑中央火車站(München Hauptbahnhof)。火車站附近在搞維修,有些雜亂。下火車就到中午了,我們打算在去酒店的路上順便把午餐解決了,結果隻看到一家麥當勞。由於龍兒對瑞士的麥當勞印象奇好,就想試試慕尼黑的麥當勞。
澳洲麥當勞裏工作的全是年輕人,而這家店恰恰相反,前台服務員全是大媽,關鍵是不會說英語,而且態度極差,非常不耐煩,搞得負責點餐的龍兒非常沮喪,隻好隨意選了套餐。我逗他:“來之前,你不是說德國人人都會講英語?”他歎口氣:“我錯了,偏偏德語我一句也不會。印象中德國人都很嚴謹認真,看來是大媽們工作不走心呀。”艾瑪,你的親娘也是大媽,好嗎?
盡管這段小插曲影響了我們對慕尼黑的第一印象,但並沒有妨礙我們對它的期待。
慕尼黑,這座德國第三大城市、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市,我的腦海中像過電影一樣閃現的詞匯是巴伐利亞、啤酒、汽車、納粹、白玫瑰,還有慕尼黑慘案,如果有愛好體育的博友/網友,比如亮媽,比如水星兄,那在腦海中最先跳出來的恐怕會是在足球界赫赫有名的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
作為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自然承載了這片曆史最悠久、文化最獨特的德國地區的精神與氣質。那麽,這篇遊記就先從巴伐利亞(Bavaria)說起。
巴伐利亞位於德國南部,東鄰奧地利和捷克。早在公元6世紀,巴伐利亞人就建立了自己的公國;1180年,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將戰敗的獅子亨利(Heinrich der Löwe)手中的巴伐利亞領地授予了維特爾斯巴赫(Wittelsbach)家族,從此,該家族世襲統治巴伐利亞700多年。
1806年拿破侖戰爭時期,巴伐利亞脫離神聖羅馬帝國,加入拿破侖主導的萊茵聯邦,正式升格為獨立王國,政治地位大大提高;1815年,它成為德意誌邦聯的一員,德意誌邦聯是鬆散聯盟,各成員擁有高度自治權,巴伐利亞是其中麵積最大、最富有、文化與軍事實力最強的邦國之一。
1866年,德意誌邦聯中軍事最強大的兩個成員國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爆發了普奧戰爭,巴伐利亞支持的奧地利一方戰敗,德意誌邦聯被解散,巴伐利亞不得不接受普魯士主導的 “北德意誌邦聯”體係,但它仍保持獨立的王國地位。
1870年,巴伐利亞被卷入普法戰爭。翌年,德意誌帝國宣告成立,巴伐利亞王國被納入統一的德國,但依舊保有高度自治權,例如保留自己的軍隊、郵政係統和鐵路管理機構。
長期以來,巴伐利亞形成了強烈的區域認同:無論是對天主教信仰的執著,還是對保守主義價值觀的堅守,都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傳統節慶中。曾是巴伐利亞獨立王國的首都,在德國統一後隨之降格為州府的慕尼黑,自然是這種區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我們入住的酒店附近有一大片開闊的綠地 -- 特蕾西婭草坪(Theresienwiese),草坪盡頭,屹立著一座莊嚴又充滿力量感的巨型銅像 --巴伐利亞女神像(Bavaria Statue)。雕像建於1850年,像高18.5米,連同基座總高近30米。裏麵是空心的,遊客可以走雕像內部的螺旋樓梯登頂,透過女神頭部橡葉花環上的觀察孔俯瞰綠地與城市。可惜登頂隻在每年的4月到10月開放,冬天是關閉的。
雕像背後,是一座古希臘風格的列柱廊殿 -- 巴伐利亞名人堂(Ruhmeshalle),牆上雕刻的是一係列潔白的人物半身雕像群,用來紀念那些為巴伐利亞曆史、文化、科學、藝術或政治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物,體現了巴伐利亞地方精神的驕傲與傳承。
這兩處地標皆由巴伐利亞第二任國王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發起建造,他希望展現一個強大且富有文化底蘊的“巴伐利亞民族”形象,向普魯士與其他歐洲國家宣示其地位。
即便在德國統一之後,許多巴伐利亞人仍然保持強烈的地方認同感,他們保留著自己的傳統服飾(皮褲、蓬裙等)、方言、節慶、啤酒文化,視其為身份標誌。直到現在,在某些語境中,他們會更願意說“我是巴伐利亞人”,而不僅僅是“德國人”。
眼前這個大草坪就是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的舉辦地,特蕾西婭草坪正是得名於路德維希一世的妻子特蕾西婭公主,他們於1810年在此舉行了盛大婚禮。此後,慶祝活動演變為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節。
此處八卦下,路德維希一世是巴伐利亞第一任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Maximilian I Joseph)的長子,人盡皆知的茜茜公主是他的外甥女。茜茜公主的媽媽盧德維卡公主是路德維希一世的妹妹,而茜茜公主後來的婆婆是她媽媽的姐姐蘇菲公主,即路德維希一世的另一個妹妹;更有趣的是茜茜公主的爸爸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公爵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國王弟弟的兒子,即路德維希一世的堂弟。
艾瑪,暈了,這錯綜複雜的親緣關係!近親通婚,尤其是為了政治權力與王室利益,搞強強聯姻,在中外曆史上都不少見,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與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姻親結合,正是19世紀歐洲王室政治聯姻的典型寫照。
接著說慕尼黑啤酒節,它通常在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舉行,我們到達的日子是12月初,自然已錯過這場盛宴。但幸運的是,我們恰好趕上了聖誕節慶。特蕾西婭草坪北側正舉辦著慕尼黑冬季重要的市集之一 -- Winter Tollwood Festival,燈光在寒風中搖曳,空氣中彌漫著香料熱紅酒與烤杏仁、熱栗子的甜香。攤位間人頭攢動,有人在挑選手工藝品,有人圍坐在篝火旁聊天取暖。我們感受著異國他鄉的歡快氣氛,遠處那座尖頂的新哥特式教堂 -- 聖保羅教堂,在燈光的掩映中靜靜矗立,仿佛一位守護者,注視著這片屬於冬天的聖誕世界。
到了慕尼黑,我們才知道它還享有"歐洲建築博物館"的美譽,這座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城市,完整保留了從中世紀到現代、跨越八個世紀的建築藝術精華。漫步在慕尼黑街頭,彷佛在翻閱一本立體的歐洲建築史教科書。
哥特式的聖母教堂(Frauenkirche):慕尼黑最大的教堂,建於15世紀,遠遠就能看到這座綠色 “洋蔥頭”圓頂的雙塔建築。由於市政規定,市中心建築不得高於100米,因此這座高達99米的教堂至今仍是慕尼黑的地標之一。
舊市政廳(Altes Rathaus):保留了哥特式尖頂與文藝複興風格立麵,是城市早期行政與市民活動的見證。
阿桑教堂(Asamkirche):外觀低調樸實,但精美的大門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進入之後,一下就被華麗麗的內飾衝擊到愕然。教堂由18世紀的先鋒藝術家阿桑兄弟設計建造,鍍金浮雕與天頂壁畫令人歎為觀止,集輝煌奪目於狹小空間,被認為是"德國洛可可藝術最輝煌成就"。
鐵阿提納教堂(Theatinerkirche):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築,建於17世紀,標誌性的雙塔結構和檸檬黃色立麵。為慶祝王位繼承人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曼努爾(Maximilian II Emanuel)的誕生,當時的巴伐利亞王室同時興建了這座教堂與寧芬堡宮。
寧芬堡宮(Schloss Nymphenburg):巴伐利亞王室的夏宮 ,1675年落成,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由於離市區有些遠,我們未能前往。文城才女博主逍遙白鶴寫了圖文並茂的精彩遊記,借張照片,謝謝白鶴姐的慕尼黑遊記係列,如萬花筒般,讓人目眩神迷!
(攝影:文學城博主逍遙白鶴)
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慕尼黑的又一地標,建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哥特式風格,外立麵雕刻如蕾絲般精美,仿佛一座石頭宮殿。高達85米的鍾樓上附設有機械木偶鍾(Glockenspiel),每天定時演出,演繹16世紀的王室婚禮與騎士比武。
國王廣場(Königsplatz):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是19世紀路德維希一世打造的“希臘式”空間,三座仿古希臘神廟風格的博物館環繞其間,展現出當時德國對古典文明的敬仰。納粹時期,這裏也曾是黨衛軍集會與閱兵的場所。
(網圖)
巴伐利亞國家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正麵有宏偉的柱廊和三角楣,門前是首任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的雕像。
慕尼黑王宮(Residenz):德國最大的城市宮殿。始建於14世紀,最初為防禦性的城堡,後不斷擴建,成為曆代王室的官邸。宮殿集文藝複興、巴洛克、洛可可與新古典風格於一體,自1920年起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內部包括10個庭院和130個展室,我們匆匆瀏覽了一下午,好像也沒看全。與法國的凡爾賽宮相比,這裏的參觀體驗非常好,遊客較少,樸實的外觀也讓人感覺到低調有內涵。
王宮內長達69米的古物長廊(Antiquarium),裝飾華麗,是德國文藝複興風格的代表。
王宮的入口實在太難找了,進去後先看到王宮院子裏的聖誕集市,逛一圈拍個照。
然後又在王宮院子裏轉一圈,天真藍,拍張照發個呆,還是沒看到入口。隊友們隻好去看貼在牆上的王宮布局圖,發現入口在遙遠的另一側。時間已經過去半個小時。慕尼黑非常大氣,王宮門票才10歐,王宮內的語音導覽器免費使用,兩個中國女孩在發放,看到我們是華人麵孔,還特意告訴我們可以選擇普通話。
雖然二戰期間的盟軍空襲嚴重破壞了慕尼黑,尤其在1944年,老城區的建築損毀率高達80%,整座城市幾乎一半被摧毀。但慕尼黑人戰後重建卻秉持“修舊如舊”的理念,努力按原貌恢複曆史街區,使許多曆史地標得以重現昔日風采。
對比之前去過的羅馬和後來前往的維也納,羅馬以古代遺跡取勝,維也納以“新藝術風格”引人注目,而慕尼黑的獨特魅力,則在於建築風格的多樣性與連續性 -- 一座城市,容納了曆史與現代,並展現了歐洲建築藝術數百年的演變。
(待續)
《遇見歐洲 (10)- 洛桑 (上)關鍵時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們》
《遇見歐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漸行漸遠》
《遇見歐洲 (12)-日內瓦(上)17個美好的目標,一個都沒實現》
《遇見歐洲 (13)-日內瓦(下)終生掙紮,最終倒在這座安寧的城市》
《遇見歐洲 (14)-施皮茨 (上)美景的背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遇見歐洲 (15)-施皮茨 (下)他們的生活與日常,我們的童話與遠方》
《遇見歐洲 (16)-伯爾尼 - 沒想到曠世奇才,竟是世俗渣男》
《遇見歐洲 (17)-采爾馬特 - 俊朗大氣,堪為這個國家的形象擔當》
對柏林印象也不錯,龍兒說本以為柏林很無聊,沒想到是個時尚有趣的地方。我這遊記寫得慢,中間還得有兩個城市才寫到柏林。別著急哈。祝蘑菇新周愉快,期待你有空了更文!
我90年代到訪過柏林,應該是沒去過慕尼黑。有關係很好的同事是德國人,讓我也不由得對德國有親近感,正想什麽時候再去德國看看呢,先跟你網上遊了。很喜歡慕尼黑的建築,大氣,你的照片拍得好,內容也一如既往的豐富。柏林還有點印象的也就菩提樹下大街和柏林牆,期待你的柏林印象。麥子周末愉快!
**************
我也借金色的麥田回複一下荷姐姐的問候。親愛的荷姐姐,謝謝你關心我們一家老小。我們5號晚回到東部家,大寶明天手術。醫生是阿敏挑選的,應該不錯,希望一切順利。我一定找時間給姐姐寫信,姐姐寫台灣的文都十分精彩,我漏掉了幾篇,等忙完這段時間去拜讀。也祝荷姐姐和先生夏安!
“慕尼黑聞名世界的東東實在太多了!”正如姐姐所說,慕尼黑可圈可點的地方太多,俺的拙筆肯定是掛一漏萬,繼續努力學習。謝謝姐姐鼓勵,祝姐姐夏安!
棗泥姐太貼心了,告知沒有新帖,但俺估計你正在快馬加鞭寫北歐之旅呢。
麥姐的遊記篇篇是都大片風範!圖文並茂,美不勝收,如麥姐所說真的是城市3D plus(plus是建築和曆史人物背後的故事)建築博物館,精美奢華絕倫。
慕尼黑大媽有幸在麥姐的遊記中提及。嗬嗬!
最驚豔的是王室古物長廊,精致華麗大氣!麥姐總結得好!慕尼黑的獨特魅力,在於建築風格的多樣性與連續性 -- 一座城市,容納了曆史與現代,並展現了歐洲建築藝術數百年的演變。謝謝麥姐好分享!麥姐寫博愉快!
我今晚更新:)
“德國商店大媽的態度經常都不好,這是我每次去的感覺,男士反而禮貌,很奇怪。”原來音來姐有同樣的體會,看來德國大媽們工作不開心。:)
巴伐利亞的過往我也是這次才搞得大致明白,寫遊記學曆史,感覺收獲還不小。祝暖冬夏安!
“洛可可藝術最輝煌成就太瘮人了”,哈哈,也怪我,教堂裏麵本來就擁擠,我把圖片又全擠在四宮格裏了,密密麻麻,更加愕然。:)
白鶴姐的遊記寫得好看,照片也多,我偷張過來。:)我們共享魅力慕尼黑。祝沈香親新周愉快!
德國商店大媽的態度經常都不好,這是我每次去的感覺,男士反而禮貌,很奇怪。
在我的印象中,德國人是很嚴謹的。我當年在國內一家公司做材料分析,我們用的光譜儀就是德國製造的。分析各種鋼鐵成分快速、準確又方便。後來我代表公司又進口了一台分析鋁材的光譜儀,不過我還沒用過就調到學校去了。
當年我們在國內買車時,兩人一致選德國原裝進口車,事實證明當初的選擇是對的,車子性能好,噪音小、又舒適。這兩件事讓我們對德國人做事的態度深信不疑,沒想到慕尼黑麥當勞的大媽們不會說英語,服務態度還欠佳。
麥姐形容的非常貼切!我喜歡這種雕刻精美的建築。多謝見多識廣的麥姐分享精彩的遊記,開眼界了。
巴伐利亞女神像也很高大莊嚴,雕像在美歐有曆史的。
謝謝麥子的介紹,於我,與巴伐利亞就是初相見:)麥子八月快樂!
最喜歡麥子的“八卦”部分,因為它“十成實料”地還原了皇族為鞏固權力的冷酷盤算和強製聯姻。。。原來咱們八十年代從銀幕上認識的茜茜公主,是用童話故事包裝了當時複雜的現實。她嫁給蘇菲公主的兒子,有木有像極了薛寶釵嫁給賈寶玉,哈哈~~
也讚麥子的配圖。“洛可可藝術最輝煌成就“太瘮人了,完全理解麥子為什麽被衝擊到”愕然“:))
在白鶴的遊記中欣賞過慕尼黑的教堂和皇宮的圖片,麥子親的片片也非常精美,再次欣賞,再次喜歡。慕尼黑的建築風格的確很具魅力。謝謝麥子親的精彩遊記分享!期待續篇。
你分享的鏈接我打不開,但這條震驚的新聞我昨晚也看到了,太可怕了,都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現實版的《混沌少年時》,不知道有什麽樣的內情,兩個才認識的女孩能有多大的仇,也許壓根沒意識到一刀子下去是要人命的,這不是遊戲世界。唉!
“我很早去過慕尼黑,最深刻的印象是街道兩邊的櫥窗玻璃異常幹淨,店員在沒有顧客的時候,把貨架上的擺設拿起來擦拭。” 謝謝梧桐兄分享,讚同,德國人幹活細致認真,讓人敬佩。
昨天晚上看到一則電視新聞。在我們新州一名13歲的中國女小留把一名14中國女小留給殺了,震驚澳洲社會。麥記可不能睡大覺哦。 https://www.police.nsw.gov.au/news/news?sq_content_src=+dXJsPWh0dHBzJTNBJTJGJTJGZWJpenByZC5wb2xpY2UubnN3Lmdvdi5hdSUyRm1lZGlhJTJGMTIwMDAxLmh0bWwmYWxsPTE=
同意梧桐兄和水星兄,麥子的遊記都是精品,大片,集曆史,人文,趣聞於一體,從火車上的小插曲起筆,一路寫到慕尼黑建築藝術的百年演變,讓人大長見識,我還沒去過呢,小筆記做好!:)編輯,寫文也花少時間,讚麥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