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19)
低調富有,別具一格的生財之道
如果不是在地圖上看到這個國家名,恐怕許多人都不會意識到,在阿爾卑斯山脈深處,夾在瑞士和奧地利之間,還隱藏著一個名叫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的國家。這個國土麵積僅160平方公裏、人口不足四萬人的袖珍國家,沒有機場、沒有大學、甚至沒有軍隊,卻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均GDP,2023年人均GDP高達20萬美元,僅次於摩納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小國之一。
學渣俺雖然地理沒學好,但由於爸爸酷愛集郵,所以早早知道這個小國,因為它是全球有名的“郵票王國”,忘了是不是中學的地理課本上也提到過這一點?
從蘇黎世去列支敦士登非常方便,出於好奇,也出於想替天國的爸爸圓個夢,去看看這個集郵愛好者們的聖地,於是我們安排了前往該國首都瓦杜茲(Vaduz)的一日遊,這座“小而精”的城市中心沒有火車站,隻能自駕或坐公交到達。
先從蘇黎世中央火車站(Zürich Hauptbahnhof) 坐火車到瑞士的薩爾甘斯(Sargans),大約1小時。
下車後跟隨“Bus”標誌走到火車站外的巴士站,正好看到11路巴士停在那裏,問了司機,知道就是我們要坐的直達瓦杜茲中心的巴士車,車程約 30分鍾。
作為全球第六小的小國,列支敦士登和鄰國瑞士有不少相似點,同樣不屬於歐盟,官方語言德語,官方貨幣瑞士法郎。因為自己沒有軍隊,遇到緊急情況,它還得請求好鄰居瑞士幫忙。
插一句:世界上麵積最小的六個國家:梵蒂岡(0.44平方公裏),摩納哥(2.08平方公裏),瑙魯(21.1平方公裏),圖瓦盧(26平方公裏),聖馬力諾(61.1平方公裏),列支敦士登(160平方公裏)。
數據列出來,感覺列支敦士登還不算太小。
首都瓦杜茲的主街Städtle不長,大約500米左右,完全是步行區,地麵鋪著幹淨整齊的石磚,兩邊的建築都不高,顏色素雅,淡黃色、灰白色、奶油色的外牆配上紅瓦屋頂,古樸傳統,低調溫和。
小鎮主要的看點就集中在這一條主街上,抬頭可以看到半山腰上盤踞著一座深灰色的城堡--瓦杜茲城堡(Schloss Vaduz)。
主街上擺著城堡的模型。
可能連列支敦士登人也覺得本國國名Liechtenstein太難拚寫正確了,於是幹脆將拚寫的尷尬變成自我調侃的紀念品,仿佛在對遊客說:誰能拚對,我就服誰!
趁著天氣晴好,先去登高望遠,沿著蜿蜒的山路緩步上行,林間小徑靜謐幽深,沿途豎立了一些解說牌,介紹國家曆史與經濟發展,邊走邊看。
列支敦士登公國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以家族的姓氏命名的兩個君主囯之一,另一個是亞洲的沙特阿拉伯王囯。列支敦士登家族的起源要上溯到公元12世紀,最初是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下奧地利(今奧地利東部)列支敦士登城堡的領主,家族名“Liechtenstein” ,德文意為“發光的石頭”,來自他們最初擁有的一座城堡“亮石城(Burg Liechtenstein)”。該家族通過政治聯姻和效忠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逐漸積累財富與地位,鼎盛時期,他們在歐洲擁有超百處城堡和莊園,不少列支敦士登家族的成員都在哈布斯堡政權出任要職,是哈布斯堡家族最信賴的重臣之一。
盡管家族在哈布斯堡王朝中地位顯赫,土地眾多,但他們並不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的直接封地,因而無法進入帝國議會,始終缺乏政治話語權。1699年,當時的列支敦士登親王約翰·亞當·安德烈亞斯購買了沙恩(Schellenberg),1703年又購得瓦杜茲(Vaduz)。1719年1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將這兩塊領地合並賜名為列支敦士登公國,使其正式成為帝國直轄的獨立公國,該家族終於如願擁有了議會席位。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列支敦士登加入拿破侖的萊茵邦聯;1815年成為德意誌邦聯成員;1866年退出德意誌邦聯,宣布永久中立;1868年廢除軍隊,僅保留象征性衛隊;1919年與瑞士簽訂關稅和外交代表協議,形成特殊同盟關係,逐步確立了中立、獨立而穩定的國家地位;1990年加入聯合國。目前該國仍由列支敦士登家族統治,是歐洲少數保留實權君主製的國家之一,親王擁有較大權力。
抵達高處的觀景台,視野豁然開朗:近處的瓦杜茲全城紅頂錯落、萊茵河穀平疇如織,遠處的阿爾卑斯山雪峰在晴空下熠熠生輝,宛如一幅層次分明的油畫。
矗立在山崖之上的就是列支敦士登王室的居所-瓦杜茲城堡。這座中世紀要塞建於12世紀,最初為瓦杜茲男爵家族所有,後隨政權更迭歸屬奧地利。1712年,列支敦士登家族將其購入,但直到1938年,該家族才正式入住,將其作為王室家族的住所。如今,城堡仍是親王官邸,平日不對外開放,但遊客可在山道盡頭近距離仰望這座古堡,遙想它數百年的曆史沉浮。
據說運氣好的時候,或許能偶遇和藹可親的親王本尊漢斯·亞當二世(Hans-Adam II),這位八十歲的君主以低調親民著稱,偶爾會在城堡附近散步,甚至與路人親切合影。
下山後,先吃飯,誤打誤撞進入了一個亞洲老板娘開的餐廳,一碗美味的酸辣湯撫慰了俺思念故國美食的胃。
午後陽光斜照在石板鋪就的Städtle大街上,我們拐進一棟不起眼的矮樓 –這就是著名的列支敦士登郵票博物館(Liechtensteinisches PostMuseum),建於1930年,於1936年對外開放。別小看這個小型展館,它可屬於世界級專業郵票博物館,裏麵收藏了讓全球集郵者心馳神往的"方寸寶藏"。
列支敦士登國土小、人口少,卻擁有自己完整的郵政係統和發行權。展館免費對公眾開放,館內陳列著列支敦士登從1912年發行的第一枚郵票至今的郵品,包括山川風物、文化習俗、紀念親王加冕、國際間文化合作等等內容,同時還收藏有世界100多個國家的郵票及首日封。
館內的說明全有中文,看來是為了方便絡繹不絕的中國遊客,亦或是為了表達兩國友誼之樹長青?
“方寸天地”記錄著列支敦士登如何靠“郵票經濟”騰飛崛起。列支敦士登是一個山地小國,資源匱乏,人口稀少。19世紀前,這裏以傳統農業為生,幾無工業,財政收入主要依賴農業稅和關稅。二戰後,麵對戰後蕭條,親王弗朗茨·約瑟夫二世(Franz Josef II)開始以創收自救,其中一項就是發行特色郵票,將王室藝術藏品中的名畫授權製作郵票。1946年首發後,藝術郵票風靡全球,當年即為財政貢獻12%收入,後來一度高達全國收入的40%左右,此舉不僅緩解了經濟困境,也為列支敦士登贏得了“郵票王國”的美譽。
在館內的紀念品商店裏,中國的生肖郵票非常顯眼,我們買了些帶回去送朋友。
要是爸爸還健在,我一定會像以前那樣,選張精美的明信片,再蓋上當地的特色郵戳寄給他,收到時他一定會喜笑顏開,給媽媽念念我寫在明信片上的話,說小女兒從“郵票王國”寄來的,不知現在到哪兒了。然後像對待珍寶一般,將它輕輕放進他眾多集郵冊中的一本,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郵品作伴。
如今,這張永遠無法寄出的明信片,就如同我那無處投遞的思念,隻能埋藏在心底,沉澱在記憶的郵筒裏。
在主街的北段,並排有三座當地重要的建築。
議會大廈(Landtag ),建於2008年,由德國建築師 Hansjörg Göritz 設計,金黃色的三角屋頂,外觀現代,是國家議會所在地。
政府大樓(Regierungsgebäude),19世紀風格的建築,奶油色外牆,複古典雅,是政府辦公的主要地點。
聖弗洛林大教堂(Kathedrale St. Florin),瓦杜茲的地標之一,建於1874年,是列支敦士登天主教教區的主教座堂,新哥特式,塔尖高聳。內部莊嚴肅穆,有彩繪花窗,王室墓穴裏埋葬著16位王室成員。
走在瓦杜茲街頭,街道幹淨,行人稀少,連商鋪都不多見,如此一個沒有石油和礦產、沒有黃金寶鑽、連港口火車都沒有的內陸國家,為什麽卻如此富裕?
請教了ChatGPT,它給我總結了列支敦士登致富的幾個關鍵因素:
1. 寬鬆的稅收政策:長期實行低稅率政策,企業所得稅一度隻有12.5%,並允許設立匿名信托和離岸公司,吸引大量“紙上企業”注冊,每年光注冊費就為國家帶來可觀財政收入。
2. 發達的金融業與財富管理:憑借穩健法治、嚴格的銀行保密(近年來有所放寬)與中立政策,成為全球高淨值人群的“資產避風港”,銀行、信托、保險等服務業發展成熟。
3. 擁有高端製造業:擁有眾多“隱形冠軍”,如牙科巨頭 Ivoclar Vivadent(總部在該國的沙恩Schaan,生產假牙和義齒材料等牙科產品,全球著名的“假牙之都”,)和工具製造商 Hilti,以及精密儀器、醫療設備等高附加值出口產業。
4. 與瑞士深度合作:使用瑞士法郎,與瑞士共建關稅聯盟,外交事務由瑞士協助代理,國家運營穩定且成本低,間接受益於瑞士的國際聲譽與製度環境。(看來背靠大樹好乘涼呀)
5. 政治穩定、法治可靠 :君主立憲體製下,王室與議會長期合作良好,政治穩定、政策延續性強,也成為國際投資者信任的一大原因。
總而言之,袖珍之國走出了別具一格的“生財之道‘。
坐在返程的巴士上,望著窗外悠閑漫步的行人和恬淡安寧的田園風光,我有些感慨:這麽個小國,這麽多年來,竟能在風雲變幻的歐洲曆史中始終保持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真是個奇跡般的存在。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盡管不差錢,但這裏卻絲毫沒有摩納哥的張揚浮華,也不見迪拜的炫耀奢靡,這裏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國、一座安靜的村莊。人們依然保持著山村居民特有的質樸與從容。那些紅頂白牆的民居,修剪整齊的庭院,還有騎著自行車買菜的主婦,處處透露著一種低調的富足與心安。
遠處山巔上,瓦杜茲城堡靜靜佇立,斑駁的石牆見證著七百年的風雨,這座曾是廢棄軍事要塞的親王官邸,恰似這個國家的縮影 -不鋪張,不招搖,以一種超然的姿態,安靜地存在於繁華的歐洲版圖之中,心隱為真隱,這就是所謂的大隱隱於市吧。
《遇見歐洲 (10)- 洛桑 (上)關鍵時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們》
《遇見歐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漸行漸遠》
《遇見歐洲 (12)-日內瓦(上)17個美好的目標,一個都沒實現》
《遇見歐洲 (13)-日內瓦(下)終生掙紮,最終倒在這座安寧的城市》
《遇見歐洲 (14)-施皮茨 (上)美景的背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遇見歐洲 (15)-施皮茨 (下)他們的生活與日常,我們的童話與遠方》
《遇見歐洲 (16)-伯爾尼 - 沒想到曠世奇才,竟是世俗渣男》
“麥子藉由這次特殊旅行來了卻父親的遺願,令人感動,你父親天上有知一定會為你的一片孝心而感到無比欣慰!”謝謝雲台兄的安慰,盡管心中還是留有無比的遺憾。
祝雲台兄新周愉快!
“‘如今,這張永遠無法寄出的明信片,就如同我那無處投遞的思念,隻能埋藏在心底,沉澱在記憶的郵筒裏。’讀到這段文字,我鼻子發酸了。麥子親父親在天上能感知女兒的心。抱抱麥子親!”也抱抱沈香親,我們的父親先後離世,還有人參花花,好久沒見她更文了,隔空團抱,思念在雲間在心底。
祝沈香親新周愉快!
“看到明信片哪裏讓我鼻酸”,抱抱,我們有著同樣的思念。“居然能吃到地道中餐,太意外了呢”,餐館是亞洲餐廳,各種菜式都有,我點了酸辣湯,很好喝。
好好休息倒時差,不催你,盡管很期待小說的更新。
“列城不僅是客觀的郵票王國,也是主觀的寄情之地,安放著麥子和父親兩代人之間情感回路的心靈郵箱...而回到現實中,這條回路卻是單向的,無效的,就似我們寄出後又被退回的信,上麵蓋著'查無此址'的印戳...這種失去了'投遞對象'的痛苦,比'爸爸我想你'更深,更痛,更感人。"
采心每次的留評總能把我試圖表達的情緒進一步延展與挖掘。“一條單向無效的郵路”,使我們對親人無處安放的思念隻能永遠沉澱在我們內心的郵筒裏。謝謝采心替我說出了這份傷痛。
“雲中誰寄錦書來?” 讀著這句詩,禁不住眼眶濕潤。
“這裏走在大街上的很多人都是牙醫,也有銀行家。不過你要問問大家是否有一份共同的工作,那就是設計郵票。” 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呢,哈哈!
祝xyz新周愉快!
麥子親的片片拍得非常美,讓我們在短短的時間裏直觀地感受到了這個國家的美麗,亞洲人真厲害,在這小小的國家還有中餐館。
“如今,這張永遠無法寄出的明信片,就如同我那無處投遞的思念,隻能埋藏在心底,沉澱在記憶的郵筒裏。”讀到這段文字,我鼻子發酸了。麥子親父親在天上能感知女兒的心。抱抱麥子親!
謝謝麥子親精彩遊記分享。新周愉快。
居然能吃到地道中餐,太意外了呢:)
“麥姐的郵票情結令人動容, ‘這張永遠無法寄出的明信片,就如同我那無處投遞的思念,隻能埋藏在心底,沉澱在記憶的郵筒裏。’麥姐的父親在天之靈有知,一定欣慰安息。”謝謝姐姐安慰,希望天堂的爸爸能收到我深深的思念。
祝荷姐姐和姐夫新周愉快!
“那張想給爸爸的明信片,讓人淚奔,抱抱”,謝謝菲兒的擁抱,終生的遺憾。
“Liech ten stein一定要想法拚對”,哈哈,太難了,這樣分開,感覺還容易拚對些。祝菲兒新周愉快!
“這個袖珍靠郵票經濟騰飛的國家,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機場沒有軍隊的國家可以這麽富裕這麽安穩的生活,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暖冬說得是,這裏寧靜祥和,確實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我看到館內的中文說明也很驚喜。
睹物思人,暖冬深知我思念父母的心。祝暖冬新周愉快!
“去了你文中列的頭兩個小國,對摩納哥的印象不怎麽樣”,摩納哥完全是不同風格的,遊客多,富人多,一看就是富得流油,富得招搖。
“我要是知道這個郵票展覽館說什麽也要坐上11路汽車過去啊。”抱歉呀,不知道你對郵票也感興趣,我好像當時也忘了告訴你這兒有郵票博物館了。你們都到了Sargans了,沒有再繼續前行,有些遺憾,不過下大雨,也是麻煩,留些念想,以後還可以再去。
“就把明信片寄到天堂裏吧。父親一定看得到的”,謝謝亮媽,希望爸爸能感受到女兒的無盡思念。
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翻譯過來都這麽拗口,別說原拚寫了。但以後至少再見到這個單詞,能“混個眼熟”,還知道了小國家大郵票國的特殊性,多虧了麥子這篇好文~~
“。。。如今,這張永遠無法寄出的明信片,就如同我那無處投遞的思念,隻能埋藏在心底,沉澱在記憶的郵筒裏”——太喜歡這一段,讓列城不僅是客觀的郵票王國,也是主觀的寄情之地,安放著麥子和父親兩代人之間情感回路的心靈郵箱。。。而回到現實中,這條回路卻是單向的,無效的,就似我們寄出後又被退回的信,上麵蓋著“查無此址”的印戳。。。這種失去了“投遞對象”的痛苦,比“爸爸我想你”更深,更痛,更感人,麥子真是好筆力!
麥子為了達成父親的心願,來到這個“郵票王國“,徜徉於在“全球集郵者心馳神往的"方寸寶藏",心中充滿對爸爸的思念。。。“雲中誰寄錦書來?” 想必在天堂的父親一定會欣慰地看到。。。
這個國家我從未有機會去過,但早已驚訝於它獨特的“生財之道“;)人口不到四萬,卻有四千多家公司。沒有機場、沒有港口、沒有軍隊,隻有一家麥當勞。想必這四千家公司很多是“隱形冠軍“,特別是牙醫產品。
哈哈,網上傳說:“這裏走在大街上的很多人都是牙醫,也有銀行家。不過你要問問大家是否有一份共同的工作,那就是設計郵票。”;)
麥姐寫得情真意切!出門在外,睹物思人,一些與親人有關的物品都會讓我們倍感親切。
麥姐的郵票情結令人動容, “這張永遠無法寄出的明信片,就如同我那無處投遞的思念,隻能埋藏在心底,沉澱在記憶的郵筒裏。"麥姐的父親在天之靈有知,一定欣慰安息。
麥姐寫博愉快!新周快樂!
讀畢全文,禁不住感歎,真是低調富有,清新美麗,靠聰明製度和靈活策略,走出了別具一格的生財之道,哈哈。喜歡麥記者帶著文藝範兒的遊記。那張想給爸爸的明信片,讓人淚奔,抱抱。。。。
特別喜歡這裏的片片。Liech ten stein一定要想法拚對,哈哈。
周末快樂!
這些郵票真漂亮,“館內的說明全有中文”,太棒了!而麥子那幾句因郵票寄相思的話特別打動人,裏麵的金句多多(e.g. 心隱為真隱),寫博如你是最高境界了!
去了你文中列的頭兩個小國,對摩納哥的印象不怎麽樣。
和麥姐一樣,想念爸爸了,如果他能收到明信片該多開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