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27)
沒有什麽,能夠阻擋對自由的向往
從捷克布拉格到德國柏林 (Berlin),火車運行4小時15分,預定火車座位的時候發現一等座車廂竟然售罄,隻好訂了二等座,有趣的是二等座車廂都是六人包廂。
感覺進出德國的火車,乘客都比較多。隊友說柏林是德國的首都,必須去,所以就包括在此次歐遊行程裏,但隻計劃了兩晚。
中午到達柏林,一下火車,首先被震撼到的就是現代化的柏林中央火車站(Berlin Hauptbahnhof),感覺德國人的嚴謹和高效都體現在這座歐洲規模最大的高架火車站中了。玻璃與鋼結構的通透穹頂如水晶棱鏡般懸於上空,日光透過交織的桁架灑落在候車大廳和月台上。
到酒店辦理入住後,下午先去市中心參觀位於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的一小段柏林牆遺址。
二戰結束後,德國在 1945年被盟軍占領,分為四個占領區,由美、英、法、蘇分別管理。隨著東西方意識形態對立加劇,德國於1949年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西部的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首都波恩),實行資本主義製度,融入西方;東部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東德,首都東柏林),實行社會主義製度,受蘇聯控製。
由於西德經濟繁榮、生活水平顯著高於東德,1949 至 1961 年間,約有 300 萬東德居民通過各種途徑逃往西德和其他歐洲國家。為了阻止大規模人口外流,東德政府於 1961 年 8 月 13 日開始沿西柏林邊界修築封鎖設施,即後來舉世聞名的柏林牆,最初僅是鐵絲網與臨時障礙物,之後不斷加固升級,最終形成一條長約160公裏,由混凝土牆、電網、壕溝和瞭望塔構成的“死亡地帶”。
(網圖)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的轟然倒塌,宣告了冷戰走向終結,並直接推動了1990年的德國統一。如今,柏林牆的大部分已被拆除,隻在少數地點保留下來作為曆史的見證和教育的場所。
站在柏林牆遺址前,看著紀念牆上的圖文,情不自禁就會想起那段冷戰歲月。高牆、鐵絲網和巡邏的探照燈,不僅割裂了一座城市,也隔斷了無數家庭的團聚與希望。然而,渴望自由的心總會找到突破口。越過柏林牆的方法,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徒手翻牆、開車衝關、挖掘地道、動用潛水艇、還有乘坐熱氣球,等等。各種驚心動魄的逃亡方式,記錄著人類追求自由的勇氣與創造力。
上篇遊記寫到米蘭·昆德拉說過“祖國是一種錯覺”,網友侃侃兄留言說:“哪裏有自由,哪裏就是我的祖國。”這讓我想起歌曲《藍蓮花》中的歌詞:“沒有什麽,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
在德國的一個小鎮,曾經發生過一段絕命逃亡的真實故事。1979年,兩戶普通的東德家庭因無法忍受鐵幕下的監視與禁錮,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孩子,秘密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出逃。
他們買來幾十米尼龍布料,用縫紉機一針一線縫製成巨大的熱氣球,又用丙烷煤氣罐改造成噴火裝置,準備借風力飛越東西德邊境。第一次嚐試時,氣球因破損迫降在離邊境不遠的田野裏。東德秘密警察很快察覺到異常,開始地毯式搜捕。為了搶在被發現之前,兩家人與時間賽跑,再次趕製出第二個氣球。
終於,在 9 月的一個夜晚,暴風雨交加,兩家八口人登上新氣球升空。風聲呼嘯,黑暗中追捕他們的探照燈在背後掃過。經過約 28 分鍾的飛行,熱氣球降落在西德境內的一片田野。他們成功越過邊境,擁抱自由,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史上最厲害的翻牆?
三十九年後的 2018 年,這段傳奇被德國導演Michael Herbig改編為電影《氣球》(Ballon)。影片不僅再現了那次驚心動魄的大逃亡,也讓人看到,在高牆與鐵絲網的陰影下,普通人如何鼓起勇氣,拚盡全力去追尋自由。
(網圖)
據統計,柏林牆時代有約5000人成功逃往西德,但代價是200多人死亡、6萬多人被捕入獄。真實的傷亡規模可能遠超官方統計。每一次成功的逃亡背後,都伴隨著數倍失敗的嚐試與犧牲。
華燈初上,雄偉的柏林地標 --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映入眼簾。這座高26米的砂岩建築仿若凱旋門,門樓之巔矗立著著名的四馬戰車與勝利女神銅像。看它的風格,是不是有幾分眼熟?沒錯,設計者正是參考了希臘雅典衛城的城門。該城門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修建,1788年至1791年建造,見證了柏林數百年的風雲變幻。
說到普魯士,它又是怎麽回事?和現代德國什麽關係?
勃蘭登堡選帝侯(霍亨索倫家族)當年通過政治聯姻獲得了普魯士公國的繼承權。 1701年,勃蘭登堡選帝侯在原普魯士公國的土地上建立了普魯士王國;?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勝利後主導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大部分德意誌地區,成立了德意誌帝國,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誌皇帝。普魯士的軍國主義、紀律嚴明和高效官僚體係等傳統,深刻塑造了現代德國的國家性格。
一戰後,德意誌帝國瓦解,普魯士王國改製為普魯士自由邦,成為魏瑪共和國(1919-1933間的德國)的一部分。二戰後,同盟國和蘇聯一致認為,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與侵略性的根源,必須斬草除根。1947年,普魯士建製被正式廢除,其領土被並入德國各州以及波蘭、蘇聯。至此,“普魯士”這個名字徹底退出了德國的政治地圖。
遊客們在城門下合影、歡笑。見證過普魯士的崛起、拿破侖的征服、德意誌帝國的慶典、納粹第三帝國的瘋狂的勃蘭登堡門,一度是冷戰時的軍事禁區,如今,它成為了德國統一與和平自由的象征。強烈的對比令人產生一絲恍惚:同一座城門,隨著時代的變遷,承載著截然相反的時代印記。
(新聞照片:柏林牆倒塌的狂歡盛況。我買了同款冰箱貼)
距離勃蘭登堡門不遠處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Holocaust Memorial),則是另一種肅穆的氛圍。2711塊大小不一的灰色水泥石碑,以錯落起伏的方式排列,中間可以穿行。狹窄的通道、越來越高的石柱,讓人感受到壓抑與孤立,仿佛隨時會被巨石吞沒,這一切在提醒世人:對於大屠殺的記憶,絕不能僅停留在曆史課本上,而是要在心靈深處一次又一次追問:我們究竟要走向怎樣的未來?
德國人勇於麵對曆史、自我反省的態度特別令人肅然起敬,他們對這一段黑曆史從不回避或者掩飾,而且在各處為二戰期間遭受迫害的猶太人設立紀念碑與博物館,以此表達他們真誠的反省與紀念。
暗夜中,莊嚴的德國國會大廈非常顯眼。免費參觀,但要預約,現場有人排隊,我們隻好在外麵望一望。這座建築也曾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3 年 2 月 27 日夜晚,國會大廈突發大火。熊熊火焰吞噬的不僅是宏偉的建築,還毀滅了德國正在蹣跚學步的共和憲政政體(當時被稱為魏瑪共和國)。
荷蘭籍的年輕共產黨人馬裏努斯·範·德·盧貝(Marinus van der Lubbe)被指控縱火,但也有觀點認為這場大火實為納粹黨自導自演的陰謀。無論真相如何,時任總理希特勒都借機掀起白色恐怖,將自己塑造為“國家和人民的拯救者”,迫使興登堡總統簽署緊急法令,廢止多項公民自由,並將當時國會第二大政黨共產黨定為非法,大肆逮捕共產黨員,在一個月時間內取締了所有非納粹黨派,為獨裁統治鋪平了道路。
據說希特勒在火災後冷冷說出一句話:“從今以後,不再有憐憫;任何阻擋我們的人,都將被清除。”從 1933 到 1945 年,他確實以最殘酷的方式實踐了這句話。
在國會大廈南側入口的地麵上,靜靜安放著“被納粹殺害的國會議員紀念碑”:96塊深灰色的鑄鐵板依次排開,每一塊上都刻著一位遇難者的姓名與生卒年份。這些魏瑪共和國的議員,因政治立場或猶太血統,在納粹掌權前後被迫害致死。俯身細看,仿佛能感受到民主曾在鐵血碾壓下的掙紮,也讓人更能理解今日德國為何如此執著於記憶、反省與警醒。
第二天一整天,我們基本是City walk。
藍天白雲下再次欣賞勃蘭登堡門,看起來猶太社區有活動。
1.5公裏長的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其實沿街是整排的椴樹,不知道為什麽中文被翻譯成菩提樹,可惜是冬天,大樹光禿禿,秋天應該很美吧。這條大道始建於17世紀,原本是普魯士選帝侯通往狩獵場的林蔭道,如今成為柏林最著名的文化中軸線,連接著勃蘭登堡門、洪堡大學和博物館島一帶,曆史與現代氣息在此交織。
沿著大街走,看到氣派的洪堡大學,校門口有書攤,一眼看到寫紅太陽的書。
進到校園的主樓逛了逛。
繼續往前走到倍倍爾廣場,廣場上搭建了聖誕集市,我們來此尋找1933年納粹焚書事件紀念處。
集市尚未開始營業,不能進入。龍兒向保安說明來意,詢問是否可前往焚書地點一看,他善意地點頭應允,並親自領我們走向那個隱藏於廣場深處的地下紀念空間。
1933年5月10日,納粹為清除異見、打壓思想、摧毀一切非納粹文化,在這裏公開焚燒了兩萬多本“非德意誌”書籍,書籍的作者包括弗洛伊德、茨威格、愛因斯坦、馬克思等數百名哲學家、科學家、作家和記者等等。
如今的紀念地是一片地下空間,約五米深、五十平方米見方,我們隻能透過地麵的玻璃板向下探視,地洞的四周擺著一排排書架,書架一直頂到地麵,上麵卻沒有放一本書。據說一共32個空置的書架,正好容納當年被焚毀的兩萬餘冊書籍。
地麵上樹立的銅牌上刻有德國詩人海涅的名言:“這隻是前奏,有人放火燒書,最終也會放火燒人”。
書籍的受難史在曆史上並不少見,15世紀發生在佛羅倫薩的“焚毀虛榮之火”,秦朝的“焚書坑儒”,文革的“破四舊”……。其實,至今我們也並沒有脫離焚書的時代:書籍被查禁,影視作品被下架,電視節目被封殺,自媒體被和諧。
保安耐心等我們靜靜看完,又一路將我們護送出去,也可能擔心我們會為省2歐門票(柏林的大部分聖誕集市需購票入場)借機滯留在集市裏(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菩提樹下大街東端的盡頭,便是已有二百年曆史的博物館島,這裏匯集了五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館:老博物館(1830年)、新博物館(1859年)、老國家美術館(1876年)、博德博物館(1904年)和佩加蒙博物館(1930年)。這些宏偉的建築毗鄰而立,共同組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群,收藏了跨越六千年的人類藝術與文明瑰寶。1999年,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柏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
島上還有氣勢恢宏、裝飾華麗的柏林大教堂。
離博物館島僅一街之隔,是馬克思-恩格斯廣場。這片廣場位於昔日的東柏林地界,龍兒強烈要求來此“拜謁”,我們也很高興看到他以自己的視角觀察世界。廣場中央,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銅像一坐一立,神情凝重,仿佛正靜靜注視著這片經曆劇變的土地。倘若他們地下有知,定會五味雜陳:資本主義的確創造了空前的財富,同時也伴隨著新的不平等與動蕩;而某些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政權,卻走向了專製與獨裁,完全背離了他們當初描繪的理想世界。
雕像背後是一麵浮雕牆,展示著德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曆史脈絡。德國統一後,這片廣場是否該被保留一度引發爭議,但柏林人最終選擇沒有徹底抹去這段曆史,而是以一種坦然和包容的姿態麵對它。
柏林牆遺址中最著名的一段位於施普雷河畔奧伯鮑姆橋附近,被稱為“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顧名思義,這裏早已從冷戰的象征轉化為藝術的舞台。沿牆而行,色彩斑斕的壁畫撲麵而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這段長達1.3公裏的牆體上創作了100多幅作品,慶祝自由、呼喚和平,使它成為世界最長的露天畫廊。
著名的《兄弟之吻》很顯眼:前蘇聯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與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緊緊擁吻,素材來源於一張新聞照片。看似熱烈的奇葩畫麵,揭示了意識形態與權力荒誕的強製與束縛。該畫的創作者俄羅斯畫家德米特裏·弗魯貝爾,不幸於2022年8月因新冠去世。
不遠處的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則是冷戰記憶的另一處符號。作為東西柏林最著名的邊境口岸,它在當時主要供盟軍人員和外交官通行。如今,檢查站旁豎立的標誌牌上的兩張麵孔成為經典的曆史畫麵:一麵是美軍士兵,象征通往自由的西柏林;另一麵蘇軍士兵,代表被鐵幕籠罩的東柏林。簡潔而直觀地提醒著每一位遊客,這裏曾是世界分裂的最前沿。
1990年統一後的柏林,很長時間被認為是 “窮城市”的代名詞:財政捉襟見肘,經濟不如慕尼黑與法蘭克福。然而,它卻擁有一種獨特的魅力。2003年,時任市長克勞斯·沃韋雷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一句話:“柏林雖窮,卻性感”,傳神地定義了這座城市,後來成為柏林的最佳宣傳語。這份“性感”源於柏林牆倒塌後留下的大片閑置空地和低廉的生活成本,它們像磁石般吸引了全球的藝術家、音樂家、作家以及新興的科技與互聯網創業者。正因如此,柏林得以蛻變為歐洲乃至全球矚目的創意與創新溫床。
龍兒感慨道:“最沒期待的城市,常常會有意外的驚喜,比如柏林。” 他原以為柏林一定很沉悶無聊,卻沒想到這是個時尚有趣的地方。他尤其癡迷於柏林的Vintage store (原以為中文翻譯是古董店,後來又特意查了下,中文叫“古著店”),興致勃勃地拉著我們連逛了好幾家。我開玩笑說:“難道我們大老遠飛來,就是來逛二手店的嗎?”結果遭到了這位新生代的鄙視,說俺不懂時尚,說現在的年輕人最推崇的就是穿二手衣,不是普通的舊衣服,而是要有年代感、剪裁和質地都上乘的服裝。
俺不明白:談到時尚,難道不應該首推巴黎、米蘭嗎?為什麽是柏林呢?龍兒指著柏林街頭的行人,解釋說:“巴黎、米蘭的時尚屬於那些奢侈大牌,而柏林注重小眾和獨立設計的品牌,普通人的日常穿著就很潮,也就是街頭時尚。你看,他們的打扮是不是挺有個性,都有一種鬆弛感?”隊友回答:“上下身都肥肥大大唄。”哈哈,兒子眼裏的時尚老爸不懂。
(柏林街頭,圖片來自網絡,下圖黑白照片來自20年代的柏林,看來柏林的時尚之風由來已久)
在一家小店,年輕漂亮的女店員誇龍兒:“我喜歡你這一身裝束,太酷了。” 龍兒頓時得意洋洋,我打趣說:“看來柏林沒白來,得到時尚之都女孩的認證,還不得自信心爆棚。”
柏林,一個飽經風霜的城市,一個曾被高牆一分為二的城市,一個背負了沉重曆史的城市,如今正以開放與活力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而今,柏林不再那麽貧窮,但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性感,更富有激情。舊廠房變身畫廊與工作室,廢墟成為靈感的溫床;街頭塗鴉、夜店文化、獨立設計、創意工坊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蓬勃生長。難怪有人說,如今的柏林,是年輕一代心目中的時尚與創意之都!
《遇見歐洲 (23)- 維也納(上)致命誘惑,金光閃閃的迷人之吻》
《遇見歐洲 (24)- 維也納(中)悲愴歎息,昨日世界已然遠去》
我認識的德國人幹活非常嚴謹和認真。第一次聽說兩家自製熱氣球的的故事,多謝麥姐分享好文!
“這隻是前奏,有人放火燒書,最終也會放火燒人”-- 這句話出自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1979-1856)的戲劇《阿爾曼索爾》(Almansor, 1821),是一句極為著名的警句。原文是:“Das wa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ue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中文的譯文是:“那不過是序幕;焚書之處,終將焚人。”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思想迫害的警告:摧毀思想和文化的行為,最終會發展為對人類自身的毀滅。
“二十幾年前去過柏林,印象模糊了但記得很喜歡,還有勃蘭登堡門、柏林牆和菩提樹下大街的舊照片,跟麥子遊很親切。柏林人直麵曆史的包容和勇氣都讓人動容,那些被納粹殺害的國會議員紀念碑我沒印象見過,很震撼。從曆史到時尚,謝謝麥子精彩解讀柏林”,記得你說去過柏林,我也是覺得如果不寫點,以後就忘光了。我再想柏林應該再去一次,這次時間短,很多地方都沒去看。
“麥子的遊記寫得好,城市風光,名人軼事,曆史掌故,都能信手拈來,並從獨特的視角解讀那段我們所熟悉的曆史,更是引人深思。”謝謝藍山兄傾情鼓勵,隻是慚愧,俺哪裏能做到信手拈來,學渣都是現學現賣,一會就去麵壁。:)
“真羨慕你們一家人一起遊歐洲,有太多太多的美好的回憶,這個安排太棒了。可惜我們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因為女兒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他們一家人要去旅遊。” 精彩姐這麽一說,俺得好好珍惜龍兒和我們一起旅行的時光,估計也沒幾年了,一旦工作,即使不成家,也沒這麽多時間陪我們旅了。
“謝謝小小麥寫的內容翔實而豐富有趣的文字,讓我獲益匪淺。我深深地欽佩文中那兩家人追求自由的勇氣,願明天不再有牆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謝謝精彩姐一如既往的鼓勵,說得特別好,同“願明天不再有牆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
“說到德國民族的嚴謹、自律和自省,真是我們大大咧咧美國人學習的榜樣。我的鄰居就是一名德國老太太,當年嫁了美國黑人大兵來的美國。後來離了婚,一個人把女兒拉扯大,在IBM做工程師直到70多歲才退休,女兒一家和她住一起啃老,但打理花園的從來就隻有她一人。退休後回德國了,說還是祖國好,在這兒實在看不慣女兒一家人的懶散樣。” 艾瑪,我還得和你握爪,咱倆太有緣了,俺的鄰居也是德國人,原來是一對夫妻,我還寫過他們,但去年德國老公去世了,就剩下85歲的德國老太太了,不過,她是要終老在俺村了,孩子們都在附近,但不住在一起。確實,像你說的,德國人都非常自律且做事嚴謹,一絲不苟,也特別有時間觀念。
“隨著激越的吉他前奏,許巍滄桑決絕的聲音撲麵而來:‘沒有什麽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仿佛青春之歌再次響起!感謝麥子和侃侃讓我們重溫舊夢:)” 這首歌我也特別喜歡,我們同好,你的“撲麵而來”,讓我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這是青春之歌,也是自由之歌!
“一牆隔斷東西,簡直就是‘專製’與‘自由’製度的陰陽對照實驗”,讚你,比喻太形象了。
“麥子時尚又環保的cool cool 龍兒,完美展現移二代的優美紳士風格:崇尚自由,愛好藝術,充滿無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還那麽貼心關照身邊的親人。實在是很可愛”,艾瑪,這番海誇,等我轉告龍兒,他該喜得找不到北了,先替他收下了,讓他就朝著xyz阿姨給打造的方向好好努力。
“萊比錫大遊行對柏林牆的坍塌和東德政權的最終崩潰有著舉足輕重的重大影響。萊比錫大遊行的最大意義在於萊比錫人民徹底突破了東德政權的暴力恐懼,為東德人民樹立起了一個“人民不再恐懼”的榜樣,這使得東德這個依靠軍警鎮壓和恐怖治國的暴力機器由於失去恐嚇作用而在瞬間土崩瓦解。
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上發生的那場轟轟烈烈的民主運動,雖然在6月4日被殘酷的血腥鎮壓了下去,但這場壯烈的民主運動對東歐人民的民主化進程的影響和作用卻是巨大的,這個影響和作用在萊比錫大遊行中尤其清晰地反映了出來。”
非常讚同,受六四影響,1989年10月9日的萊比錫大遊行,東德政府沒有出警派兵鎮壓,這決定了一個月後柏林牆的倒塌,布拉格也是類似,最終政權和平交接。
“當年的普魯士軍隊進行曲的曲調,傳到了中國被袁世凱大帥當成了檢閱曲,然後成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曲調。”這俺可是第一次知道,謝謝水星兄分享,漲知識了,這首曲調從歐洲的軍營一路傳到中國的戰場,想想就有趣。
“國會大廈麥子其實可以不通過預約進去,我們當家年就是這樣,樓頂有一個穹頂非常好玩。”謝謝水星兄分享,你們當年去得早,現在應該不可以了,我們問了工作人員,他們說必須預約,而且當時已經滿員了。柏林待得時間有些短,很多都沒看,大博物館都沒進,去了猶太人博物館,也很不錯,但這篇遊記寫得太長了,就沒寫。
“在美國博物館中見過多次柏林牆的殘片,我看過氣球那部逃離東柏林的電影。 最著名的裏根講演中的句子就是“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而肯尼迪的名言是“Ich bin ein Berliner”。”。”謝謝菲兒特別有意義的補充,這兩句名言成為冷戰史上的象征,當今世界缺乏的就是這種同仇敵愾的聲援氣勢和激動人心的團結一致。
謝謝對龍兒的誇獎,替他收下了,收獲了這麽多的讚,他該洋洋自得了。:)
“德國人確實很難得,能正視曆史,自我反省!據說德國人是世界上最認真也最古板的,他們曾經在高精尖科技領域獨占鼇頭。” 讚同,德國人在很多方麵讓人敬佩,工匠精神也是其中之一。
“龍兒這張側影照片拍得好,畫中畫,還有投影,很有味道!”謝謝暖冬點評,這是誇俺這個攝影師呢,偷樂!
“對自由的追求的渴望和行動也是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東西。很多時候,因為終於‘吃飽了’、‘米缸裏有米了’,就模糊了自由的可貴,妥協了自由的被剝奪。甚至還會嘲諷:看看你們自由唄,有啥好?” 可可精辟,自由確實不是人人都想奮不顧身追求的,尤其滿足溫飽之後更容易自我陶醉,但失去自由的代價卻是無法用“米缸裏的米”來彌補的。
“柏林自帶的凝重感,和她的曆史不可分割啊。看到燒書的一段,想起來我和女兒都很喜歡的小說《The Book Thief》。” 《The Book Thief》,我隻知道這本書是澳洲作家寫的,還沒讀過,慚愧,謝謝可可推薦,收藏了。
二十幾年前去過柏林,印象模糊了但記得很喜歡,還有勃蘭登堡門、柏林牆和菩提樹下大街的舊照片,跟麥子遊很親切。柏林人直麵曆史的包容和勇氣都讓人動容,那些被納粹殺害的國會議員紀念碑我沒印象見過,很震撼。從曆史到時尚,謝謝麥子精彩解讀柏林
謝謝小小麥寫的內容翔實而豐富有趣的文字,讓我獲益匪淺。我深深地欽佩文中那兩家人追求自由的勇氣,願明天不再有牆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
說到德國民族的嚴謹、自律和自省,真是我們大大咧咧美國人學習的榜樣。我的鄰居就是一名德國老太太,當年嫁了美國黑人大兵來的美國。後來離了婚,一個人把女兒拉扯大,在IBM做工程師直到70多歲才退休,女兒一家和她住一起啃老,但打理花園的從來就隻有她一人。退休後回德國了,說還是祖國好,在這兒實在看不慣女兒一家人的懶散樣,哈哈!
隨著激越的吉他前奏,許巍滄桑決絕的聲音撲麵而來:“沒有什麽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仿佛青春之歌再次響起!感謝麥子和侃侃讓我們重溫舊夢:)
麥子帶我們去柏林重溫曆史,一牆隔斷東西,簡直就是“專製“與“自由“製度的陰陽對照實驗:
“渴望自由的心總會找到突破口。越過柏林牆的方法,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徒手翻牆、開車衝關、挖掘地道、動用潛水艇、還有乘坐熱氣球,等等。各種驚心動魄的逃亡方式,記錄著人類追求自由的勇氣與創造力。”
最後的勝負結果已成曆史。。。正如麥子拍到的柏林牆上一幅塗鴉:“Escape is a mighty method to destabilise dominion”.
同敬佩二戰後德國勇於反省,洗心革麵,保留了重要的曆史遺跡,包括很多自己的“羞恥黑材料”,讓無數後人參觀,反思,防止那樣黑暗的曆史重演。
BTW, 麥子時尚又環保的cool cool 龍兒,完美展現移二代的優美紳士風格:崇尚自由,愛好藝術,充滿無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還那麽貼心關照身邊的親人。實在是很可愛:)
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上發生的那場轟轟烈烈的民主運動,雖然在6月4日被殘酷的血腥鎮壓了下去,但這場壯烈的民主運動對東歐人民的民主化進程的影響和作用卻是巨大的,這個影響和作用在萊比錫大遊行中尤其清晰地反映了出來。
在美國博物館中見過多次柏林牆的殘片,我看過氣球那部逃離東柏林的電影。 最著名的裏根講演中的句子就是“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而肯尼迪的名言是“Ich bin ein Berliner”。
和可可一樣,被又帥又自信的龍兒背影吸引住了!
“被納粹殺害的國會議員紀念碑”令人震撼,那種沉默卻有力的紀念方式發人深省。克思-恩格斯廣場的那張照片也特別打動我!
讚麥記者又一篇精彩大作!
忘了提了,這個自己做熱氣球太偉大了,可見向往自由的心之切!
柏林,一個飽經風霜的城市,一個曾被高牆一分為二的城市,一個背負了沉重曆史的城市,如今正以開放與活力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
+1,麥子寫得真好!
德國人確實很難得,能正視曆史,自我反省!
據說德國人是世界上最認真也最古板的,他們曾經在高精尖科技領域獨占鼇頭。
龍兒這張側影照片拍得好,畫中畫,還有投影,很有味道!
對自由的追求的渴望和行動也是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東西。很多時候,因為終於“吃飽了”、“米缸裏有米了”,就模糊了自由的可貴,妥協了自由的被剝奪。甚至還會嘲諷:看看你們自由唄,有啥好?
柏林自帶的凝重感,和她的曆史不可分割啊。看到燒書的一段,想起來我和女兒都很喜歡的小說《The Book Th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