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31)
左右逢源,夾縫之中的生存智慧
《遇見歐洲 (30)- 布魯日 -臨死之前,必須去看一眼的城市》
別看比利時建國還不到兩百年,但它的首都布魯塞爾卻在公元979年已正式建城,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曆史。這個起初隻是作為在歐洲地緣格局中扮演緩衝角色、似乎並不起眼的小國,在建國定都之後,尤其二戰以後,地位開掛,左右逢源,布魯塞爾坐擁歐盟與北約兩大機構總部,並吸引了約1400家國際組織與跨國公司齊聚於此,“歐洲首都”的美譽實至名歸。
這要歸功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比利時地處歐洲的心髒地帶,與法、德、荷、盧四國接壤,與英國隔海相望。以布魯塞爾為中心,巴黎、阿姆斯特丹、盧森堡、科隆、甚至倫敦,均在200至300公裏的範圍內,可謂四通八達。
從布魯日乘火車大約一小時到達布魯塞爾中央車站(Gare Centrale)。

出站後,步行不到十分鍾便看到了大文豪雨果筆下“全世界的最美廣場” -- 布魯塞爾大廣場。
布魯塞爾大廣場(Grand Place)
任何語言的描述,在親眼所見的震撼前都會顯得蒼白。這不是一個空曠的廣場,而是一座被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藝複興式、路易十四式等建築群緊密環繞的“露天劇場”。站在廣場中央,環顧四周,彷佛能看到歐洲文明的縮影:壯觀建築、巍峨的尖塔、精致的拱窗、金光閃爍的行會屋頂與浮雕。1998年,大廣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布魯塞爾大廣場兩年一次的鮮花地毯節,網圖)
傍晚,迷人的廣場燈光秀開啟,色彩斑斕,光影交織,浪漫夢幻。

十二世紀前,這裏原本是一片沼澤,水草豐茂,群鵝棲息。隨著城鎮的興起,人們在此修建了布魯塞爾的第一個大廣場,周邊住著手工業者與平民。165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軍隊炮轟布魯塞爾,廣場被夷為平地。此後,在各行會的出資與支持下,大廣場得以重建,成為當地的商業和生活中心。

(精美恢弘的布魯塞爾市政廳,建於1402年,高約91米,廣場上最高的建築)
1830年,比利時剛剛從荷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那時的歐洲仍在革命與鎮壓的的震蕩中起伏。而比利時因其中立與包容,成了理想主義者與流亡者的避風港。這個年輕的國家頒布了當時歐洲最自由的憲法之一,保障公民的言論、出版與結社自由。作為首都的布魯塞爾也因此成為流亡者與思想家的聚集之城:在同一片廣場,雨果呼喚人道與博愛,寫下《悲慘世界》,為底層人民伸冤呐喊;馬克思揭示階級與革命的本質,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推翻造成悲慘世界的製度。

天鵝之家(Le Cygne)
位於大廣場9號,門楣上雕刻了一隻展翅欲飛的白天鵝。17世紀時,這裏是印刷工人行會的會館,後來成為知識分子與政治流亡者聚集的場所。十九世紀中葉,馬克思與恩格斯曾在此經常會晤。這地方後來幾經易主,如今已變身高檔餐廳。

1845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先後遷居布魯塞爾。1847年12月,他們與德國工人協會和民主協會的成員在此歡慶跨年;翌年初,一部旨在推翻舊世界秩序的戰鬥檄文《共產黨宣言》在此誕生。兩個月之後,馬克思因政治壓力被驅逐出比利時。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裏,馬克思主義被不同的政權以各自的方式解讀與利用。理想與現實,終究漸行漸遠。
三年後的1851年,法國總統路易·波拿巴(後來的拿破侖三世)發動政變,推翻共和國、恢複帝製(感覺和袁世凱有一拚),作為堅定的共和派,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因公開譴責帝製,被迫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他的第一站,就是思想自由的近鄰布魯塞爾。
雨果曾下榻在大廣場26號的鴿子之屋旅館(Maison du Pigeon),在此他寫下《拿破侖小傳》等政治檄文,為不朽名著《悲慘世界》打下基礎。對他而言,布魯塞爾不僅是暫時的避難所,更是思考“歐洲未來”的地方。早在1849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和平大會”上,雨果就提出了一個超越時代的概念 -- “歐洲合眾國”。在他看來,歐洲的各民族終將以自由、民主與博愛為紐帶,組成一個沒有戰爭、以文化相通的共同體。百年之後,這一構想在歐盟的建立中得以部分實現,雨果因此被視為倡導建立歐盟的思想先驅。

《悲慘世界》正是這一理想主義的文學化身。書中的巴黎街壘、孤兒柯賽特、逃犯冉·阿讓,共同織就了一幅充滿苦難與救贖的社會畫卷:即使在最深重的黑暗裏,人性與正義之光也不會泯滅。布魯塞爾的流亡歲月,讓雨果的目光看得更遠:他不隻是一位法國作家,而是一位為“人類共同命運”而呐喊的世界公民。
由於拿破侖三世向比利時國王施加壓力,要求驅逐雨果。1852年夏天,雨果被迫離開比利時,流亡到臨近法國但卻是英國屬地的根西島。
小於連撒尿雕像(Manneken Pis)
走出大廣場,西南方向的埃杜弗街與橡樹街交匯處,那位蜚聲全球的撒尿小童正在永不知疲倦地叉腰,神情篤定地執行著他那“源遠流長”的使命。

布魯塞爾小英雄的塑像於1619年建成,別看5歲的他身高隻有53厘米,卻已有超過400年的曆史,被稱為“布魯塞爾第一公民”,也是這座城市和國家的象征。
相傳15世紀,布魯塞爾遭敵軍圍攻,入侵者在城牆外點燃導火線,企圖引爆火藥庫。一個名叫於連的小男孩發現後,急中生智,用一泡尿熄滅了導火線,從而拯救了全城。
從1696年起,不斷有各國來賓贈送服裝給小於連。如今,小英雄已坐擁一個包含1000多套服裝的衣櫥博物館,來自世界各地的贈禮讓他成為了擁有全球服飾最多、樣式最全的“小孩”。每逢各國節日或慶典,他便會盛裝亮相。

(網圖)
中國也向小於連贈送了多套服裝:中式對襟小褂、航天服、唐裝、中山裝等。

(網圖)
告別調皮可愛的撒尿小童,穿過古老的街巷,漸漸遠離廣場的喧鬧,望見一座雙塔高聳、莊嚴肅穆的教堂 -- 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s-Michel-et-Gudule)。
教堂的名字很長,為了紀念布魯塞爾的兩位主保聖人:天上的守護者聖彌額爾(Saint Michel)與本地殉道者聖古都勒(Sainte Gudule)。這麽一說就容易記住了。這座巍峨的哥特式教堂,是比利時主教所在地與比利時國家教堂。教堂始建於1047年,經常被用來舉辦全國性天主教典禮,如王室婚禮、國葬、國慶彌撒,見證著比利時王國的莊嚴時刻。

走出教堂不遠,就是當地有名的聖休伯特拱廊街(Royal Saint-Hubert Galleries)。建於1847年,全世界最古老的商業步行街之一。優雅的玻璃穹頂長廊貫穿著古典與浪漫的氣息,沿街有不少奢侈品店、巧克力店、咖啡館。


沿著拱廊的盡頭繼續前行,偶遇一座現代建築 – 布魯塞爾漫畫博物館(Comic Art Museum)。裏麵收藏了約670位漫畫家的作品原稿,應該是所有“漫畫迷”的樂園吧。我們去的時候已經臨近閉館了,隻好站在大廳裏感受下這個充滿童真與夢想的地方,大廳裏看到善良勇敢的丁丁和他的創作者 –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Hergé),還有可愛的藍精靈(比利時漫畫家貝約(Peyo)創作)。

布魯塞爾不僅是丁丁和藍精靈的誕生地,也是其他眾多漫畫形象的故鄉,“歐洲漫畫之都”名副其實。比利時的漫畫人才輩出,據說全世界每三個漫畫家中,就有一位來自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街巷裏,隱藏有一條漫畫之路,全長6公裏,44幅漫畫被永久繪製在老建築的外牆上,如果有時間,可以走街串巷,一幅一幅找過來,如同驚喜的尋寶之旅。

我在想漫畫是不是已經融於比利時人的血液中?薯條店(後麵會寫到)的餐巾紙上都有一幅漫畫。

生活在比利時的文城博友音來小提琴的寫作文風就頗有漫畫手法:幽默、輕靈又充滿想象。有趣的是,她小時候就喜歡漫畫,人生兜兜轉轉,如今竟生活在“漫畫之都”,多麽美好的機緣巧合。音來姐說:“漫畫能以幽默誇張的手法來敘述很多情感,哲理。 漫畫所表達的空間是無限的。 喜歡漫畫,看漫畫讓我開心。” 的確,比利時的城市氣質也正如此:在幽默中凝聚智慧,在童心中包容世界。
有網友留評說比利時是個“無趣的地方”,個人感覺恰恰相反,一個漫畫王國怎會無趣呢?況且,在這裏,不同興趣與愛好的人都能找到他們的歡喜。
喜歡探尋曆史的旅人,可以前往布魯塞爾南部15公裏處的滑鐵盧戰場,那是拿破侖最後一戰的地方,原野與紀念碑見證著歐洲格局的轉折;
藝術愛好者們,可以在安特衛普參觀巴洛克大師魯本斯的故居,或在布魯日格魯修斯美術館欣賞“油畫之父”揚·凡·艾克與尼德蘭畫派大師們的傑作;
鍾情爵士的樂迷,也許知道薩克斯管的發明者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Sax,1814–1894)正是比利時人,他的故鄉迪南(Dinant)每年都會舉辦“國際薩克斯大賽”;
對科技充滿好奇心的人們,則不能錯過布魯塞爾那座堪稱科幻象征的原子球塔(Atomium)-- 1958年世博會的標誌建築,代表著“科學與未來的力量”;
兵器發燒友們,一定熟悉勃朗寧M1900 -- 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手槍,誕生於比利時的赫斯塔爾兵工廠(Fabrique Nationale de Herstal);
還有熱愛體育的水星兄提到“踢出歐洲紅魔風采的足球”,俺才知道小國比利時竟然是長期排名世界前列的足球強國。

最後說說比利時的美食,網友xyz66在上篇留評中說到比利時名聞遐邇的巧克力、華夫餅,把xyz66誘人的留評搬過來:“厚厚的熱熱的華夫餅,塗上巧克力醬,簡直要上天了!……有一對來自比利時的夫妻是我們的好友,謙謙君子加法式淑女風,他們一旦談起比利時巧克力來,簡直一付‘藐視群雄’之勢,很可愛,很好玩。”

除了絲滑香濃的巧克力與香氣撲鼻的華夫餅是比利時的食物代表,還有名聲超越德國的比利時啤酒,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修道院認證的啤酒;以及大名鼎鼎的炸薯條,“ French Fries”,俺一直以為這就是法國的發明,到了布魯塞爾,才發現炸薯條竟然是比利時的國菜,當地人稱炸薯條為Frites,60%的比利時人每周至少吃一次炸薯條。顯然比利時人比法國人更在乎薯條,而且炸薯條他們是認真的,隻選Bintje品種的黃土豆作為專屬原料,必須切成1厘米粗的長條,通常要經過兩次油炸:低溫預炸+高溫複炸。

這道發明究竟源自比利時還是法國,各種傳說,兩國為此爭論不休,對於旅人而言,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布魯塞爾的空氣中四處飄散著炸薯條的香味,尋味過去,總能找到一家熱氣騰騰的炸薯條店。以前認為炸薯條隻能作為小吃,到了比利時,才發現它的地位提升了,可以直接作為主食大快朵頤,那我們必須來一份呀。
點單的時候,滿牆的醬料選項讓人眼花繚亂,仰頭看得直暈乎,難道不應該是天選的番茄醬嗎?看著我們發愣的眼神,前台的美女笑了,推薦說:“Mayo is the most popular.” 蛋黃醬!原來這裏的“國醬”竟是它。

旅行的意義,不僅在於看見不同的風景、品嚐當地的美味,也在於理解一座城市背後的故事。在網上查資料時,我遇見了比利時的另一種滋味,這片土地的記憶,並不總是香甜的。比利時的“國寶作家”雨果·克勞斯(Hugo Claus,1929—2008),在1983年寫下一部被譽為“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的作品 --《比利時的哀愁》。這部小說既是作家筆下的青春記憶,也是二戰時代的家國悲歡。
戰爭,讓比利時在中立與被入侵之間無力搖擺,也讓無數普通人被裹挾進曆史的洪流。克勞斯在題記中寫道:“我們豈能安於世事如斯?每日醒來,都應為這世間尚有不公而義憤填膺。”
或許,這份“比利時的哀愁”,正是人類共同的哀愁。好在,我們還有漫畫!

(比利時遊記完結,謝謝閱讀,祝朋友們周末愉快!)
《遇見歐洲 (23)- 維也納(上)致命誘惑,金光閃閃的迷人之吻》
《遇見歐洲 (24)- 維也納(中)悲愴歎息,昨日世界已然遠去》
《遇見歐洲 (25)- 維也納(下)萍水相逢,兩個話癆的浪漫一夜》
《遇見歐洲 (26)- 布拉格 - 多麽痛的領悟,祖國是一種錯覺》
《遇見歐洲 (27)- 柏林 - 沒有什麽,能夠阻擋對自由的向往》
“這使我想起來,比利時如此遊刃有餘,智慧包容的特質在我的朋友那裏體現得淋漓盡致:原來他能在強手如林的科技大廠中脫穎而出,除了創新水平一流外,就是因為情商超高,人緣極佳;盡管管理層如旋轉門一般吞吐各色人馬,但其巋然不動,最後領導公司走向百億美元並購。”我身邊沒有來自比利時的朋友或同事,原來比利時人也是雙高,謝謝xyz的分享,看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有道理呢。
“相比之下,俄國老毛子,心胸狹隘,貪婪成性,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土,卻永遠覬覦鄰居家的土地,近年來還悍然入侵烏克蘭,卑鄙無恥行徑,遭人唾棄!”+100,這樣的大國,讓人鄙視。
“但願人們用智慧,實力和包容將這份‘比利時的哀愁’慢慢化解,迎來全球的和平與繁榮。”說得特別好,同祝願!
再次感謝xyz,你真應該開博,一定是佳作連連。祝周末愉快!
你們住在布魯塞爾,在布魯日吃到了薯條;我們正好相反,哈哈。我們在布魯日吃了華夫餅,非常甜膩。謝謝亮媽鼓勵,祝周末愉快!
“人類共同命運本身沒問題,問題在於打著這個幌子,追求民族主義的目標。”,說一套,做一套,這也是一種哀愁吧。祝周末愉快!
“那個漫畫博物館真好玩兒!我去過舊金山的動漫博物館,很有意思。”我遺憾沒能進去參觀呢,漫畫牆也好玩。
“‘我們豈能安於世事如斯?每日醒來,都應為這世間尚有不公而義憤填膺。’真是讓人感動的宣言。可惜,做到這個,很需要勇氣和力量。” 同感,不易,但人間需要這樣的勇敢和力量。祝周末愉快!
花花愛薯條,那你得去比利時,可以吃個盡興!祝花花周末愉快,多多寫文,粉絲們都盼著呢。
這使我想起來,比利時如此遊刃有餘,智慧包容的特質在我的朋友那裏體現得淋漓盡致:原來他能在強手如林的科技大廠中脫穎而出,除了創新水平一流外,就是因為情商超高,人緣極佳;盡管管理層如旋轉門一般吞吐各色人馬,但其巋然不動,最後領導公司走向百億美元並購。。。而典型老美科技人才多半比較nerdy, 情商更是堪憂:) 一言不合便怒發衝冠,摔門而去。哈哈,看來,比利時的風水/基因還是超強的!
麥子深度發掘出比利時作為歐洲中心小國的非凡之處:它的包容和智慧庇護了無數像雨果一樣的落魄英才,極富前瞻性地孕育了
“歐洲合眾國”的理念,最後大部分實現了“歐洲的各民族以自由、民主與博愛為紐帶,組成一個沒有戰爭、以文化相通的共同體。“
所以比利時國土雖小,視野很寬,眼光很遠!麥子說得好:“(它)在幽默中凝聚智慧,在童心中包容世界。 ”
相比之下,俄國老毛子,心胸狹隘,貪婪成性,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土,卻永遠覬覦鄰居家的土地,近年來還悍然入侵烏克蘭,卑鄙無恥行徑,遭人唾棄!
的確,正如克勞斯所說“我們豈能安於世事如斯?每日醒來,都應為這世間尚有不公而義憤填膺。”
麥子總結道:“戰爭,讓比利時在中立與被入侵之間無力搖擺,也讓無數普通人被裹挾進曆史的洪流。“ 但願人們用智慧,實力和包容將這份“比利時的哀愁”慢慢化解,迎來全球的和平與繁榮。
翻了一下照片,還真是沒去餐館吃飯,隻吃了旅館的早餐。麥姐鏡頭下和筆下的布魯塞爾都很精彩。讚啊!周末快樂!
麥子的遊記總是這麽精彩紛呈,歐洲城市的精華在你筆下盡顯,給XYZ,水星兄,音來占座!
“旅行的意義,不僅在於看見不同的風景、品嚐當地的美味,也在於理解一座城市背後的故事。”,太讚同了!麥記者不是簡單的“看建築”,而是挖掘其背後的故事:大廣場的重建、馬克思的流亡、《共產黨宣言》的誕生、雨果的避難與《悲慘世界》的構想、歐盟理想的萌芽……曆史與現實交錯,美食也是娓娓道來,一網打盡,哇!:)
比利時的雨果,馬、恩我bookmark一下,以後去要重點追蹤。原來那個尿尿的小孩是小於連,我還第一次知道,他這一招為全世界商家賺了不少錢:)
祝周末愉快!
布魯塞爾很美!你們遊得遊得又細又全。謝謝精彩分享!
“我們豈能安於世事如斯?每日醒來,都應為這世間尚有不公而義憤填膺。”真是讓人感動的宣言。可惜,做到這個,很需要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