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麥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內心震撼,飄落空中的白玫瑰

(2025-08-11 06:20:38) 下一個

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21)

慕尼黑 (中)內心震撼,飄落空中的白玫瑰

《遇見歐洲 20- 慕尼黑(上)視覺衝擊,跨越八個世紀的魅力》

曆史的沉重在於,即便像慕尼黑這樣擁有深厚建築藝術與文化底蘊的城市,也無法擺脫德國現代史上一段令人發指的黑暗篇章。納粹黨(即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正是在此成立並發展壯大。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發動 “啤酒館政變”,企圖推翻巴伐利亞州政府,進而奪取德國政權。雖然政變最終失敗,但卻讓他聲名鵲起,為日後掌權埋下了伏筆。

下圖是統帥堂(Feldherrnhalle),路德維希一世於1841-1844年下令建造的紀念堂,用以表彰巴伐利亞軍隊的光輝戰績。三拱式廊柱模仿佛羅倫薩傭兵涼廊,采用莊重的多立克柱式和威嚴的青銅獅子雕像,展現王國的軍威與榮耀。

在1923年的 “啤酒館政變”中,納粹黨徒在此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造成多人死傷。

(網圖)

1933年納粹掌權後,統帥堂被希特勒奉為 “納粹聖地”,設立紀念碑,並強令行人經過時必須人人行納粹禮,以示效忠。慕尼黑也隨之成為納粹的大本營,全國總部設在布林納街45號的“褐宮”(Braunes Haus),1945年該大樓被盟軍炸毀。

朋友們知道嗎?出生於奧地利的希特勒曾是一個落榜藝術生,年輕時曾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1907年和1908年),均因“繪畫天分不足”被拒。此後他滯留維也納,靠賣畫謀生,一度生活困頓。1913年為逃避奧匈帝國兵役,他移居德國慕尼黑,繼續以賣畫為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假如當年美院錄取了他,也許曆史會被改寫:藝術界或許會多一個癲狂的畫家,而全世界可能少一個戰爭狂人。希特勒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600萬猶太人慘遭屠殺,4000多萬人死於戰火,這無疑是人類曆史上最瘋狂的自我毀滅。這到底是曆史的偶然還是曆史的必然?

有個冷笑話:“為什麽二戰後會出現那麽多讓人看不懂得藝術?因為二戰後,美術學院再也不敢亂拒收學生了。”

希特勒的畫作,大家覺得水平如何?

(慕尼黑市政廳 by 希特勒,網圖)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當年慕尼黑的元首行館,簽署了國際外交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正式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為避免戰爭選擇妥協,希望通過讓步示好滿足希特勒的擴張野心,換取“和平”,捷克代表竟未被邀請參與談判。

從左至右:張伯倫,達拉弟,希特勒,墨索裏尼和西亞諾(意大利外交部長),網圖

(原第三帝國元首行館,現慕尼黑藝術戲劇學院教學樓, 網圖)

希特勒在協定之後簽署《共同宣言》:承諾這是他“在歐洲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張伯倫誤以為避免了戰爭,“帶回來一代人的和平“。

然而希特勒很快撕毀協議,於1939年3月吞並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幾個月之後閃擊波蘭,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綏靖政策不僅未能阻止戰爭,反而助長了納粹的侵略野心,給世界帶來更大的災難。《慕尼黑協定》被丘吉爾斥之為"以恥辱換來的虛假和平",“是西方民主國家向法西斯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這一事件成為國際外交史上深刻的曆史教訓。遺憾的是,曆史的警鍾似乎總是被世人遺忘。

然而,即使在極權暴政的黑暗之中,也總會有人點燃良知的微光 -- “白玫瑰”小組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束。

2003年,德國評選“德國曆史上十大傑出人物”,與愛因斯坦、巴赫、歌德、馬克思等赫赫有名的偉人並列入榜的,還有一對年輕的兄妹 --漢斯·朔爾(Hans Scholl)和索菲·朔爾(Sophie Scholl)。他們是榜單中最年輕的入選者,犧牲時年僅24歲和22歲,索菲更是其中唯一的女性。為何兄妹倆能贏得如此崇高的聲譽?因為他們象征著黑暗時代中閃耀的那束微光 -- 德國家喻戶曉的“白玫瑰”小組。他們的名字,早已成為德國良知與勇氣的象征。

朔爾兄妹曾是熱忱的納粹青年團成員,但隨著對猶太人大規模迫害的目睹,以及對納粹意識形態的深刻反思,他們強烈地感覺到,納粹的種族滅絕政策與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認同背道而馳,兩人徹底轉變立場。

(網圖,左邊是朔爾兄妹)

1942年,漢斯在慕尼黑大學發起成立"白玫瑰"小組,成員包括了慕尼黑大學中的許多學生及教授,如哲學係教授科特·胡貝爾(Kurt Huber)等。在大學裏學習生物和哲學的索菲在同年5月也加入該小組。

他們以傳單與塗鴉形式揭露納粹暴行、呼籲民眾反抗獨裁,但第六份傳單成為他們的"絕唱"。1943年2月18日,在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發表“總體戰”演講的同一天,漢斯與索菲在慕尼黑大學的中庭拋撒傳單時被發現並遭逮捕,其他的活動成員很快也全都被抓。麵對蓋世太保的審訊,朔爾兄妹表現得異常勇敢,兩人都試圖把所有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最後包括朔爾兄妹在內的小組成員有六人先後因叛國罪被處死。

據獄友回憶,索菲·朔爾在行刑前曾說到:“多麽美好陽光明媚的一天,而我卻必須離去……如果我們的行動能喚醒成千上萬的人,我的死又算得了什麽?”

英雄去世後,他們散發的第六份傳單的副本被輾轉帶到英國,被命名為《慕尼黑學生宣言》,在同年由盟軍空投至德國各地,成為納粹統治下德國境內最有影響力的抵抗聲音之一。

如今,慕尼黑大學主樓前的“朔爾兄妹廣場”與對麵的“胡貝爾廣場”(為紀念被納粹殺害的哲學係教授科特·胡貝爾Kurt Huber,也是白玫瑰小組領導成員之一),以及主樓內的“白玫瑰紀念館“,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德國幾乎每座大城市都有以他們命名的學校、街道或廣場。

2006年柏林電影節上映了德國電影《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再現了索菲和哥哥被捕之後短短幾天內的被審判與被處決的過程。導演馬克·羅特蒙德坦言:“當年,包括我祖父母在內的成千上萬的德國人,麵對納粹暴行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我希望對這種現象進行剖析。” 這份思考,也是當今每一個人都無法回避的:當暴行發生時,我為何是沉默的大多數?

在希特勒高度集權統治下,德國社會集體陷入沉默,個人言論受到極端壓製。朔爾兄妹和“白玫瑰”小組的成員,既非英雄也非超人,他們隻是普通的大學生和老師,沒有任何政治野心。他們之所以能夠冒著生命危險,在這種集體沉默中挺身而出,隻因為未泯的良知 --對受難者的同情、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對自由的信仰。索菲被捕後說:“我害怕,但我並不屈服”,這份良知,最終轉化為堅定的反抗信念,在最黑暗的時代,迸發出非凡的勇氣,閃耀出震撼人心的光芒。

許多年後,在遙遠的東方大地上,也有一批年輕人在寒風中舉起一張張A4白紙。紙上沒有一個字,卻承載了無法言說的一切。白紙在沉默的人潮裏微微顫動,如同多年前的白玫瑰飄落在灰暗的街道上 –纖弱輕盈,卻足以打破凝固窒息的空氣。曆史更迭,時代各異,但在壓迫與恐懼的陰影下,總會有人以脆弱的身軀,守護自由的信念。

201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慕尼黑在原“褐宮”遺址上建立了“納粹曆史文獻中心”(NS-Dokumentationszentrum München)。開館時,當時的德國文化部長莫妮卡·格魯特斯在開幕式上表示:“清理納粹的過去,紀念被納粹迫害致死的人,並且讓我們的後代清醒地記住曆史,這對於德國來說,現在和將來都是一個永久的道德義務。”

(網圖)

慕尼黑城區裏的人是真多呀,市中心的瑪麗亞廣場上,本地人和遊客摩肩接踵,步行街更是熙熙攘攘,和國內的廟會有一拚。有位女士看我們仨在自拍,笑容可掬地主動提出給我們拍家庭照。剛從瑞士到德國,警惕心有些放鬆,可當我看到龍兒把手機遞給這位熱心女士的那一瞬間,心裏還是“咯噔”了一下:不會是騙子吧?瞬間全身繃緊,目光盯著她,完全顧不上擺姿勢了,笑容也僵在臉上。像一顆隨時要發射出去的子彈,準備衝上去追人。

她拍得很認真,連拍了好幾張,終於把手機還回來,我們趕緊連聲道謝。她一走,我就對龍兒說:“嚇死我了!”龍兒不厚道地笑了:“我本來不打算讓她拍的,看你沒反對,我也放鬆警惕了,不過我做好了隨時追出去的準備。” 我翻個白眼:“人這麽多,她真跑了你追個寂寞,要是有同夥接應,手機早飛沒影了。”

艾瑪,這防範之心不在線,後怕重重。現在想想,如此猜疑路人的好心,非常不應該,但沒有警惕性也是萬萬不可的。

十二月是聖誕季,慕尼黑也是各處都能見到聖誕集市,氣氛濃鬱,熱熱鬧鬧。活潑的巴伐利亞人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寒風中人人拿一杯熱紅酒吃著炸薯片。俺不羨慕酒,一個勁盯著他們手中各式各樣的漂亮聖誕杯,可惜路途遙遠,沒辦法買一些帶回家。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跟著麥子學曆史!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讚麥子遊記加時政的大篇。原來寫過關於希特勒的電影,知道他的藝術背景。有的電影希特勒還被描繪成一個看似正常、甚至有些魅力的領袖。

有學者稱,美國外交政策的成功往往取決於總統能否承受“任何與敵對勢力談判的決定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綏靖指控”。那些敢於挑戰“慕尼黑暴政”教條的總統,往往在政策上有所突破;而將“慕尼
黑”奉為外交原則的總統,則常常把國家帶入“最持久的悲劇”。

照相的段子記得麥子說過,哈哈哈,確實挺讓人擔心的。最後一張片片,很有聖誕的氛圍,好溫馨。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評論 : 和蘑菇,沈香一起擠擠!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呼呼前報道…明早醒來細讀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跟蘑菇擠擠…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評論 : 好巧,蘑菇親,我剛才正給你回上篇文的留評呢。先給你上杯柚子茶,你慢慢喝,我去呼呼了,明天見!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回複 悄悄話 哈哈,這回我第一個打卡,一會回來慢慢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