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正文

出刀

(2020-03-01 06:41:32) 下一個
 
艾倫入鞘手中的左手刀,將刀匣合好。
小個子艾倫是個左撇子,左手刀為主刀,重19公斤,右手刀為副刀,重12公斤。
剛入戰隊,艾倫還略顯沉默,雖然他自認為是個開朗的人。這從他對戰的表現可以看出,艾倫出刀時,總是伴隨著低沉的怒吼,所不同的是,出刀越重,吼聲卻越低,那嘹亮的第一聲長嘯,僅僅是禮貌地向對手知會,我出刀了!
戰隊中已有一日本武士,暗夜狂刀,為人甚為冷漠。暗夜背負太刀,腰配脅差,亦屬於雙刀打法。
艾倫曾在戰鬥中,領略過暗夜的身手,身形快,出刀猛,退守迅速,是個難得的奇兵。搞不懂的是,隊中已有刀客,隊長為何又專門把他請來?
除一般對手外,眼鏡蛇軍團有一支由特種兵組成的高手團,其中之一就是由日本武士組成的刀手課,主要有邪甲士和風蝰蛇。
邪甲士執兩米配長柄的野太刀,刀長力猛,並有絕手轉輪刀法傷害極大。風蝰蛇擅長飛鏢、瞬移斬和重斬,是個強勁的對手。
接受任命時,艾倫已被告知,對手中有同類的刀客,因此艾倫已做了充分的研究。
古代最有名的刀劍分別來自伊朗、日本和馬來西亞,其中伊朗的大馬士革刀是騎兵用刀,馬來西亞的暗光花紋鋼刀適合暗殺及突襲,而日本武士刀則是最佳的步兵用刀
日本武士刀的優點是同時擁有砍劈和直刺的威力,由於日本人體型較矮小,單手使劍的力量不足,因此武士刀是雙手持刀,威力及揮刀的速度都遠勝單手刀劍,而強大的威力又足以彌補其靈活度較差的缺點。
此外,武士刀的冶鋼技術也使其威力更加提高,日本人把中國發明的折疊鋼技術發揮到極致,頂尖的武士刀刀身都是由幾百層軟硬鋼鐵交疊打造的,這種做法可以兼顧刀身的硬度和韌度,而刀刃則是采用最硬的高碳鋼,確保其鋒利無比,這種刀身和刀刃分別打造的做法稱為“夾鋼”或“包鋼”技術。甚至到了二十世紀,還很少有刀具能夠達到古代武士刀的硬度和鋒利度。
可見,武士刀兼顧了直劍的刺擊能力和彎刀的砍劈威力,而無比的鋒銳又確保它和別的兵器相碰時大占便宜,較輕的重量又使武士刀對上重型兵器時擁有速度優勢。
至於長度問題,其實日本武士刀依照長度分為很多種,有兩米左右的、戰場專用的野太刀,一米左右的太刀,70-80公分左右的打刀,直到單手使用的短刀“脅差”等,而日本武士通常隨身帶著三把長短不同的武士刀,因此長度根本不是問題。
作為業中高手,艾倫也知道日本刀來源於唐大刀,所以和唐大刀有著相同的毛病。成本高且壽命非常短,往往一場戰鬥都沒有打完刀就壞了,而且這個問題在唐代以後隨著軍隊金屬甲衣增多而更加突出。最後終於退出了中國曆史舞台。至於日本,那是由於他們一直用植物作為盔甲的原因。日本武士刀是1米長,太長了砍起來移動的幅度會非常大且單手無法平衡,日本刀雖快但隻適合單打獨鬥,最多也就是用於小規模衝突,這和日本是島國衝突規模相對較小有一定的關係,在真正的戰場上日本刀並不實用,要想保命,還是得使重刀。 
日本刀和中國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但是非行家卻不容易看出來。那就是中國刀的刀身上有個凹槽,自刀尖以下,順著刀身延伸到刀把。而日本刀沒有。別小看這個小小的區別,造就了兩種同樣是兩個刃的武器在續戰能力上的極大差距。這個槽多數人叫“血槽”,學名“風刃”。就是這個槽,導致中國刀有兩個刃,而日本刀隻有一個刃。當刀尖刺入對方身體時,順著風刃,會帶入一些空氣,略為知道一些醫學的人都知道,若人血管中進入13毫升空氣的話,此人必死無疑。因為心髒中有空氣的話,會導致心髒跳動時沒有血液的流動。也就是說,風刃可以加速人的死亡。但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刀身在對方體內時,要想把刀拔出來的話,由於人體的張力,會把刀緊緊夾住,而風刃的作用就是拔刀時,由於風刃的存在而使對方身體內外壓力平衡為一個大氣壓!!也就是可以輕易拔出。而日本刀則不能作到這一點。所以,在對多人的戰鬥中,中國刀可以刺,而日本刀不能!!如果日本刀刺入對方身體的話,要用很大力氣,並且要用腳抵住對方身體,而此時,對方並未完全死去,所以在他拔刀的時候,就會被別人砍殺。
武士刀靠高碳鋼加淬火製作的刀刃部分非常鋒利,但最怕崩出豁口。雖然可以磨出來,但是對刀的傷害非常大。艾倫知道,日本刀最多能深磨六次。所以一般的日本武士在格鬥時都盡量避免刀刃對碰,免得對刀刃造成很大傷害。另一個方麵是日本的劍道使用的雙手劍法講究快。為了追求快速點擊對手,一般都將刀身重量做得比較輕。同時日本刀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刀柄非常長,遠超出雙手把持的需要。其作用是為了在雙手持刀時依靠杠杆作用,在手部動作不大的情況下,快速將刀頭點向對方。對日本劍道不熟悉的對手很難適應這種打法。
日本刀的打法特點就是點擊非常快。而且由於是雙手持刀,劈砍和格擋力量非常大。但是其上身動作不靈活,尤其是腰部比較僵硬,沒有將腿部力量傳遞上來。其躲閃基本上靠步法的移動和蹲下跳躍。身法比較死板。
艾倫的重刀在對付這種對手時根本沒有辦法和對方比快,因為重量在那裏。所以大刀對付日本刀可以直接照對方的身體斜向劈砍,逼迫對方格擋。由於大刀重量大,在和日本刀碰撞是動能大部分會傳遞到使用武士刀的對手手上。對方稍有不慎刀就會撒手。當然如果對手的步伐靈活直接從你刀下穿到你身後,順手再給你個開膛的話,隻好歎息技不如人了。所以對付武士刀的話,隻會大刀速成法的一招是遠遠不夠的。從對付日本刀的情況來看,樸刀要比大刀效果更好。但是攜帶太不方便了。
其實在艾倫眼裏,武士刀是不太難對付的。他曾經一招就破解了用武士刀的對手。當時他用的也是武士刀,但是是單手持刀。對手的刀一起手,他直接用刀尖追著對手的手走。結果一個回合對手的刀就掉了。
明朝倭寇擾亂沿海,明政府派戚繼光等出兵剿滅。初時,倭寇憑藉堅硬鋒利的武士刀和不要命的凶狠打法,對明軍造成一定衝擊。明軍有些傷亡,武器也有損壞,明刀硬度不及武士刀,在對擊中卷刃了,有的長刀木柄報廢。之後戚繼光改進了苗刀。
苗刀,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於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戚繼光將日本刀再改進成為威力更強的苗刀,因此又稱“抗倭刀法”。之所以被稱為苗刀,據說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
苗刀和日本刀最大的區別在於刀柄和刀刃,苗刀隻是稍微帶一點弧度,更接近於直刃,而日本刀則是典 型的彎刀,用法不同;苗刀刀柄占全體的比例比較大,且柄很粗厚,所以苗刀揮動起來像長槍;苗刀刀鋒很尖,日本刀刀鋒也十分銳利,苗刀重視刺的使用,日本刀很少用刺,常用“斬”;日本刀的硬度為58-60,可以更高,但會使刀身容易折斷,就硬度,日本刀刀身打造精致,但就耐用度則要差,其缺點是壽命短和無法修複,但日本刀在作戰中避免與對方的兵器磕碰。
艾倫的重刀,源於歐洲的重劍。 直刀和彎刀的殺傷方式完全不同。彎刀常見於輕騎兵,主要殺傷方式是借助速度優勢在馬身交錯的瞬間“劃”開對方的身體,這種方式對於輕甲或無甲的單位有巨大的致命性,可以瞬間產生不深但麵積巨大的破壞麵,切斷大量血管,但對於重甲騎兵殺傷力有限。
艾倫的直刀,或者說,重劍,常見於重騎兵,主要殺傷方式是憑借巨大的重量優勢加上一定的速度劈砸,產生深可斷骨的縱深創口,同時由於質量很大,可以隔著盾牌或全身甲衝擊對手的內髒和骨骼,在重騎兵對衝的戰鬥中比彎刀效果更好,但是一來在重騎兵對衝的戰鬥中最好的武器應該是戰錘一類的鈍擊武器,而在對抗輕甲對手時劈砍這個動作費力明顯多於拖割,直刀並不是一種合適的劈砍武器。在現實中直刀屬於騎士們最不願意使用的武器之一,在使用中也多用於直刺,而直刺,還是長矛好用,而且在顛簸的騎兵戰中刺中對手,對操作者技術要求極高。
但是如果是步兵使用彎刀和直刀,又有何不同呢?
歐洲16~18世紀的精銳步兵中,使用重劍作為主要武器的條頓騎士團是個可以借鑒的例子。條頓騎士以方陣為單位,以緩慢推進為作戰方針,手持塔盾和重劍,是偏重防禦的重型步兵。他們的重劍主要的作戰方式仍然是劈砍,必要時可以棄盾雙手持握來對付對手的盾牌和重甲。
尼泊爾彎刀,是反曲彎刀,刀身向前彎曲以增加劈砍的殺傷力,實際上類似戰斧。所以艾儀覺得彎刀這種武器不適合大規模步兵作戰。
那麽,在小規模作戰中呢?如果隻有兩個人,直刀的射程優勢和破甲能力可以壓得彎刀手幾乎抬不起頭,但是直刀的重量使得直刀手的體力消耗很快,而且一旦出手就不容易收回防守,在這一點上彎刀由於重量不大,可以攻防兼備並且節省體力,攻擊速度快。此外如果雙方經驗不足,彎刀的彎形刃的攻擊範圍和輕武器的攻擊速度都很難預測,如果是雙刀,就更難預測,而直刀的攻擊軌跡就可以比較簡單地預判,這也是一種優勢。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彎刀離開騎兵對衝的速度優勢以後殺傷力實在是小,往往隻有擊中要害,才能造成致命殺傷,而雙手持握直刀卻可以一擊致命。
所以說,在大規模騎兵戰上,兩者各有側重,而且如果以輕騎兵為主,彎刀的適用麵高於直刀;在大規模步兵戰上,彎刀沒有市場,而直刀屬於可堪一用;在極小規模的街頭鬥毆中,彎刀由於輕巧靈活的優勢以及難以預測的攻擊軌跡,效果優於直刀,但是直刀的殺傷力仍然不容小覷。
艾倫正是依靠這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刀法,步兵使用重刀,而且是雙刀,每次出刀,艾倫總是先以右手刀探路,以掩蓋其一刀致命的左手主刀,另外,加厚的刀背正適合防禦和磕碰對手的刀刃。
 
暗夜快,艾倫更快!
 
艾倫緩緩拉出自己的雙刀,茫然四顧••••••
 
刀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