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正文

\'牛爺,那我跟這坐會兒\'

(2020-03-01 06:36:21) 下一個
《正陽門下小女人》中,戲骨倪大洪飾演蔡全無這一角色,關於蔡全無的名字,飾演"牛爺"的該劇總製片人、編劇郝金明借徐慧真之口,釋義為: 蔡全無的父親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小時候蔡全無念過私塾,並不是大字不識的文盲。有一句古話叫“知者減半,省者全無”,這是蔡全無名字的由來,意思是知道也要少說兩句,或不說(無即不惹禍),言多必有失,禍從口出。也就是告誡人“言多必失,不該說的不說”。
 
以"牛爺"戲劇性的構思,父親為兒子起了個有寓意的名字一一全無,希望他恪守"言多必失"的準則,奉行聖人"敏於行而訥於言"的教誨,進而完善做人的操守,而蔡全無這個角色,也恰如父願的成為了一個表麵木訥~~"一年也說不了幾句整話",實則內心通透的人。倪大紅坦言:“這個角色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因為他不說話,最難演的也是因為他不說話,他是一個接地氣的小人物。”倪大洪的創作是成功的,無可厚非,但對"牛爺"對"全無"的釋義,本人卻無法與其同坐一條板凳,借用劇中第七集蔡全無因成功講課而成小酒館裏的"名人"後所說的一句台詞~~"牛爺,那我跟這坐會兒"。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一語,出自《增廣賢文》上篇,原文上下句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知者減半,愚者全無。
在家由父,出嫁從夫。
癡人畏婦,賢女敬夫。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增廣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隻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既然是普及讀物,又是古書名句、民間諺語的匯集,便有多種版本流傳。比如"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便有"人至察則無友"、"人太急則無智"、"人太察則無謀"、"人至賤則無敵"等多種形式,而"知者減半"的下一句,亦有"省者全無"、"愚者全無"兩個版本,於是乎對該句的解釋也就見仁見智。
 
對版本"知者減半,愚者全無"的解釋:
 
甲.世上的聰明人若減少一半,那麽愚笨的人也就沒有了;
乙.把所有自認為是智者的人減去一半,那麽這世上就沒有愚蠢的人了。也就是說那些智者才是愚者。(因為他們不懂得人至察則無謀);
丙.人並不如自己認為的那麽聰明,所謂的聰明人中頂多一半算的上真正聰明的,沒有真正一無是處的蠢貨;
丁.即使是有才智的人所提出的建議也隻能聽信一半,更何況那些無知之人所提的辦法,更是不能采納。
 
對版本"知者減半,省者全無"的解釋:
 
甲.知道也要少說兩句,或不說(無即不惹禍)。言多必有失,禍從口出;
乙.知道一點半點的又要減半,完全知道並能明白其中真諦的就一個也沒有了;
丙.有可以說一知半解,若全然明白便不會有開心快樂;
丁.對事物的全部了解的人也許隻有一半是對的,而對事物的來龍去脈完全通曉的人幾乎是沒有的;
戊.這世上隻能說半數人知道一些,沒有人是什麽事都懂的;
己.自認為聰明的人應抱有謙虛的心態,即使是之前已知認定的常往之事,也要有存疑觀變化。因為能做到時時自省,及時更正的人,根本不可能。
 
從各位大師們的"神回複"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那便是對"知者"的理解分為兩派~~"聰明人"和"知道"。
認為"知者"是"聰明人"的,無疑是認定"知"為"智"的通假字,並以《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智)也"為論據。而認為"知者"為"知道"、"知識''本義的人則毋庸贅言。
通假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種現象,是古代文字曆史發展變化的一種狀況,古字和今字是先後出現的,係初造字和後造字的關係。
通假字的形成有如下成因:
一.由於文字初期造字有限,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多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二.因避諱替代;
三.焚書坑儒後,《秦記》以外的各國史記、巫醫之外的古書幾乎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由於當時背誦者隻記讀音,未記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四.古人在記錄時常依據聲音來記錄,即“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
五.古人寫了錯別字;
六.民間普遍用通假字,以訛傳訛,用慣了。
《增廣賢文》成於明代,且屬幼童啟蒙讀本,理應不需講解就能讀懂,因此才能通過此書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全書出現"知"字共計58處,上篇22處,下篇36處,均為"知道"、"知識"的意思,如"君子安貧,達人知命","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天下禮儀無窮,一人知識有限"。可見,文字發展到《增廣賢文》時,"知"為"智"的通假已成曆史。
《增廣賢文》對人性的認識,是以說教的口吻,以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來洞察社會人生,其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麵:一是談社交,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城府,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
我認為,"知者減半,省者全無"並非如"牛爺"所理解的闡述一種"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處世城府,而僅僅是想表達最簡單的勸學思想~~讀書有知識的人少了,明白事理的人會更少。
表達相同觀點的句子還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士者國之寶,儒為席上珍。
勸君莫將油炒菜,留與兒孫夜讀書。
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黑發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鍾粟。
欲昌和順須為善,要振家聲在讀書。
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風凰池。
 
"牛爺"高才,以兩個《正陽門下》將老北京的風骨展現於大胡同、四合院的家長裏短之間,而於"蔡全無"之名字考,純屬一家之言,實乃熱愛之餘的走心之舉,班門弄斧,僅博大方之家一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