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正文

南郭處士,你準備好了嗎?

(2020-03-22 10:51:14) 下一個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非子·內儲說上》)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當年筆者還是個少年,卻有幸親自見證了這一曆史時刻。當時“東方紅一號”衛星以20.009兆赫的頻率發射樂曲《東方紅》,鮮有人知的是,這首曲子是由河南省信陽市出土,距今兩千多年的編鍾所演奏的,史稱長台關楚墓青銅編鍾。此套編鍾共13枚,由大至小,井然有序,駢列為一架,實物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最大的一枚編鍾上,鑄造有12字銘文:惟荊曆屈抑晉人救戎於楚境。
荊曆,指的是楚國名將左司馬眅。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13年),楚國派兵滅掉了戎國。戎國首領赤逃到了晉國。楚國不打算放過赤,派眅率領大軍來到楚國、晉國的邊境上,對晉國進行威懾。晉國雖然也是春秋五霸之一,那時候已經風光不再,惹不起楚國了,在眅的威懾下,被迫交出了赤。公元前479年6月,眅戰死沙場,隨後被葬於他生前駐守的關隘——河南信陽長台關城陽城。人們還把他所立下的戰功鑄造在編鍾上,作為陪葬品。楚國人一般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字,司馬眅就是公子啟,也就是楚昭王的哥哥。
信陽,古稱義陽、申州,又名申城,河南省地級市,地處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遊,東連安徽省,南通湖北省,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文化的過渡帶。據《史記》載,周武王時,炎帝的一支後裔薑姓受封申國,早期在陝西眉縣一帶,周宣王時期遷至南陽,稱西申,後遷至信陽,國都建在謝城(今平橋區長台關),稱東申。周幽王時,申侯之女稱王後,生子宜臼,為太子。周幽王三年,褒國國君為贖罪向幽王獻美女褒姒,幽王專寵褒姒,"烽火戲諸侯",並與她生有一子伯服。周幽王遂廢掉申後和宜臼。宜臼逃到申國,申侯為他建太子城(今平橋區長台關)。
信陽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信陽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裏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環境。信陽是孫叔敖、息夫人、春申君、司馬光、鄭成功等曆史名人的故鄉,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春秋時孫武在此練兵並南下攻入楚都,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發跡於信陽。
世間的茶客,當無人不知聞名遐邇的信陽毛尖。正宗的信陽毛尖外形細、圓、緊、直、多白毫,茶味清香,湯綠味濃,因茶葉茸毛顯露,峰尖案直而稱之為“毛尖”。北緯三十度的豫南,在北國江南衍生出滋味別樣的極致飲品,信陽毛尖口感豐富醇香,芽頭多、白毫多、色澤翠綠,反複衝泡湯色仍然碧綠清澈,滋味濃鬱不減,初嚐清香略苦,細品甘甜壓舌,回味口感清醇,略苦的香,千回百轉的香,醇厚甘涼的香。
蘇軾在杭州任職時,宋神宗趙頊曾派人賜他一包茶,蘇軾品後倍感清雅鮮爽。當時,他已遍飲杭州、福建等地名茶,但這種茶與它們色香味迥異,風格獨特。“烏台詩案”之後,蘇軾於宋元豐三年(1080)初春在赴黃州謫所的途中路經信陽,才恍然大悟,皇上賜他的原來是信陽茶,於是,他才得出“淮南茶,信陽第一”、“品不在浙閩之下”的論斷。
1956年,原信陽縣董家河鄉車雲山村的茶農們懷著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的真摯感情,由村裏全體共產黨員親手采製了兩斤千佛塔下的春茶郵寄給了毛主席,一時傳為美談。
曆史上素有“魚米之鄉”、“豫南糧倉”之稱的信陽地區,1956至1958年都是好年景,由於從1955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建設出現了層層抬高指標的冒進勢頭,在大幹快上政策的指引下,信陽人民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備春耕保夏糧運動。 
1956年春,長台關農民在小劉莊後崗上打井時,在地下20米處發現一座古墓,掘出槨板,並進入前室、主室及右側室,取出一部分銅器和漆木器。縣委會得悉後,立即派人前往了解,並將此墓封閉。次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著手正式發掘,定名為1號墓,1958年春,又在該墓東南10米處發掘了2號墓。兩墓分別出土有成組的編鍾樂器,成套的車馬器、兵器,生活用的顏色鮮豔的漆木器,鑲嵌有金銀圖案的銅、鐵器,種類繁多的陶器,鏤雕精巧的玉器,編織細密的竹器,絲織品等等。信陽長台關1號楚墓還出土了一批竹簡,計二組,分別出自前室和左後室,共計148根。其中一組均為斷簡,共119根,二組簡多完整,計29根。一組出土於前室東部,由於農民打井時踐踏,竹簡已全部殘損,殘存470餘字。該組竹簡內容是一部竹書,寫的是一篇歌頌死者生前事跡的短文。二組共有竹簡29枚。出土於墓葬的左後室。竹簡保存比較完整,但簡的兩端折裂較多,文字也較模糊。根據竹簡出土時的情況觀察,部分竹簡編聯是每4枚為一束,兩兩相對,字麵朝裏。先編聯,後書寫。每簡均為單行墨書,頂格書寫,不留空白。簡牘文字是用毛筆蘸墨汁書寫,墨汁比較濃稠,字數共計1530字,字體為楚係篆書。信陽楚簡被史學界稱作"最早的戰國竹書",現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今天已經在蒸餾水中保存了50多年。在專業編號一組2-09竹簡中,我們清晰地發現了"方濫"一詞,這也是"濫"字最早的文獻記載。
竽,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管簧樂器, 《韓非子?解老》中釋為:"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形似笙而較大,管數亦較多。戰國至漢代曾廣泛流傳,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分前後兩排。竽在古代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當時宮廷中曾有過數百人以上的合奏樂團,後來逐漸式微,流落民間。
"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典出《韓非子》,講述了一個以次充好的故事,其中"濫"字是重點,意為"與真實不符"。
宣王喜合奏,可見此人好大喜功,對宏大場麵有所偏好;湣王愛獨奏,獨顯其心思縝密,擅長對細微的掌控。個人演奏能力不是好的合奏的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合奏不是獨奏的相加,合奏需要的不隻是優良的個人演奏能力,更重要的是正確的共鳴,但無論如何,獨奏的個人基本演奏能力,才是合奏水準精進的目標。也許湣王深諳此理,因此才造就出他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樂者來說,宣王和湣王的喜好等同於生命的考核,大浪淘沙,"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用俗話講就是,混的不好的話就管好自己就得了,別給別人添麻煩,也不用總想那些有的沒的;混的好的話也別光顧自己享福,應多照顧一下身邊的人。從權謀的角度講,逆境時你誰也幫不上,不如靜靜地做好自己;順境時也不要就自己獨樂樂,而應該與人同樂,多幫助別人才不會被孤立,並能左右逢源。儒家有個著名的數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儒家而言,一個人若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就要循著這個理想軌跡行進。
十九世紀初奧匈帝國的首相梅特涅說過一句話:“政治最偉大的價值,就在於清晰判斷各方的利益”。沒有漏洞的係統不見得是最好的係統,最好的係統應該在減小的損失已經比不上付出的成本的時候停止優化。
同此涼熱的今天,疫情給各國政府出了一道必答題,這是對其"獨奏"能力的考驗,那顯然不是靠"合奏"便能蒙混過去的,南郭處士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生活其實並不美好,但它最好的地方恰恰在於它沒有答案,必須好自為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