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醜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三國演義》第五回
清朝人戴肇銘曾為黑龍江泰寧縣(今黑成江省寧安縣)關帝廟寫過一幅對聯:“經文緯武立功勳,將封侯,侯封王,王封帝,帝封天尊,皓皓乎不可尚已;出聖入神成變化,漢至唐,唐至宋,宋至明,明至大清,蕩蕩乎無能名焉。”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山西運城人。關羽生前雖然戰功卓著,但其政治地位其實並不突出。漢獻帝曾封給他一個很低的爵位一一壽亭侯,他的官最大作到前將軍。關羽死後,被追諡為壯繆侯,這是他在當時所獲得的最高榮譽。生前並不顯赫的關羽在死後千餘年間地位卻直線上升,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聖,創造了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到了光緒五年(1879),清德宗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封號長達二十六字。於是,關羽登上了眾神仰慕、蒼生頂禮膜拜的神壇,民間拜關羽為“祖師爺”和“保護神”的行業更是多如牛毛:剃頭、描金、皮革、煙草、香燭、成衣、醬園、豆腐、屠宰、典當、武師、教育、命相,並且司命祿、佑科舉、護錢財、治病除災、驅邪避惡……
在關羽所處時代的筆記小說裏,如幹寶的《搜神記》、葛洪的《抱樸子》、《神仙傳》、裴啟的《語林》、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記載著大量三國人物的言行,但都沒提到關羽,可見關羽的事跡並沒有引起大多文人的興趣,《三國誌》中對關羽也僅有千字篇幅的簡單記載,然而,正是這區區千字,卻為一人神化關羽提供了想象空間,他便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
古典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確立,固然與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有關,但是也與這些小說刊刻之後,一大批眼光獨到、思想深刻、文筆出眾的批評家的點評有很大的關係,代表人物有李卓吾、金聖歎、毛宗崗、脂硯齋,他們不僅開創了中國古典小說批評史的新局麵,也使更多的讀者通過他們的評論更深入地了解了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
毛宗崗(1632年-1709年),字序始,號子庵,茂苑(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代崇禎五年,清代初年文學批評家。毛宗崗仿效金聖歎刪改《水滸傳》的做法,全心致力於《三國演義》的刪改,一方麵他與父親毛綸一同增刪《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回目,另一方麵又對全書120回的內容情節有所整頓。他據明代羅貫中的版本加以修訂成共120回的通行本,其附加的修改和評價依據南宋學者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中尊劉黜曹的正統觀念,同時也凸顯了時人評點的風氣。經過重新整理後,毛宗崗編成個人評改版本的《三國演義》傳世,現在通行的《三國演義》大部分是根據毛宗崗的版本為基礎。
關羽的橫空出世,始於他"溫酒斬華雄"。
呂布背後一人高聲出曰:“割雞焉用牛刀?不勞溫侯親往。吾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卓視之,其人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關西人也,姓華,名雄。卓聞言大喜,加為驍騎校尉。撥馬步軍五萬,同李肅、胡軫、趙岑星夜赴關迎敵。
眾諸侯內有濟北相鮑信,尋思孫堅既為前部,怕他奪了頭功,暗撥其弟鮑忠,先將馬步軍三千,徑抄小路,直到關下搦戰。華雄引鐵騎五百,飛下關來,大喝:“賊將休走!”鮑忠急待退,被華雄手起刀落,斬於馬下,生擒將校極多。華雄遣人齎鮑忠首級來相府報捷,卓加雄為都督。
卻說孫堅引四將直至關前。那四將?——第一個,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謀,使一條鐵脊蛇矛;第二個,姓黃,名蓋,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鐵鞭;第三個,姓韓,名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第四個,姓祖,名茂,字大榮,吳郡富春人也,使雙刀。
祖茂於林後殺出,揮雙刀欲劈華雄;雄大喝一聲,將祖茂一刀砍於馬下。
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醜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麵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
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華雄為呂布手下低階武官,從前默默無聞,今日麵對諸侯聯軍挺身而出,深得董卓歡心,當即提升為中級武官一一驍騎校尉。驍騎校尉即屯騎校尉,漢武帝時始置,掌重騎兵,東漢改驍騎,後複置,掌宿衛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隸屬中領軍。漢設有八校尉:中壘校尉,掌北軍營壘;步兵校尉,掌上林苑兵;越騎校尉,掌越騎(輕騎兵);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弓箭兵);虎賁校尉,掌輕車;屯騎校尉,掌重騎兵。校尉原屬於中央軍中層武官,秩俸與郡守即地級市市長相同,軍職約同旅、團長,而且是掌握實際軍權的軍中實力派職位,東漢時多由皇家宗室擔任。三國時期因諸侯割據,校尉之職實天下泛濫。
華雄首戰即勝,斬鮑忠且俘其眾,董卓大喜,加封華雄為都督。"都督"一職為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係,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紮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並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可見,華雄因首戰之功便擢升為軍分區司令。但是鮑忠畢竟是無名之輩,隨後,東吳孫堅攜程黃韓祖四大名將出戰,卻仍敗給了華雄,且痛失雙刀將祖茂,此戰,華雄身價立增。但接下來的潘鳳是名將,潘鳳,字無雙,青州泰安人,高九尺,腰大十二圍,使一百八十斤開山大斧,為韓馥手下第一戰將。但潘鳳亦折於華雄馬下,迫使袁紹立刻想到了自己手下的一流戰將顏良和文醜。至此,華雄風頭如日中天!
主人公關羽,正是在這個危急時刻幸運地出現,說其幸運是指此時十八路諸侯中,已無有能夠致勝華雄之將,也就是說,華雄真心把寶寶們嚇住了!
芸芸眾生之中,有人欺軟怕硬,有人恃強淩弱,而關羽為人,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這一點亦是他武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話是說出去了,卻因身份問題遭袁術當頭棒喝。馬弓手、步弓手是當時的兵種,可以說是職業,不能說是職位,說白了就一個小兵,所以公孫瓚說關羽是“充”馬弓手,即代理馬弓手。袁術認為,即使十八路諸侯再不濟,單挑華雄也輪不到一見習列兵上場,這不僅丟份兒,而且越權,從這個角度來看,袁術作為領導,理挑的沒錯。但機遇就是這樣,決策層中恰恰有一個慧眼識英的高人一一曹操,他還虛偽地為亡命徒關羽倒上了一杯斷頭酒,為其壯膽、送行,卻被關羽婉言謝絕了!
個人在亂世的存在和選擇,結識的每一個人或者身經的每一個事件,都可能埋下他一生宿命的伏筆。幾十年後的回眸似乎恍同隔世,但仔細想來,一切又好像在劫難逃。
關羽很少頂盔掛甲,據說他一生隻穿過三次甲,第一次是溫酒斬華雄;第二次是戰長沙防備黃忠的神射;第三次是北伐渡黃河。可見,麵對溫酒的關羽,內心也是十分緊張的,畢竟此時此刻,自己乃是個無名之輩,虎狼環伺,大敵當前,越級得瑟的結果還是凶多吉少,以致於緊張得連壯行酒都喝不下了。天才有兩條規律:一是把事情弄大;一是把悲哀弄永恒。羅貫中並未詳細描述關羽斬華雄的過程,而是展現了其驚人的戰鬥效果一一"其酒尚溫"!
文學作品中的鋪墊手法,是為了突出後麵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發生的事件,先對次要人物、事物、事件進行鋪陳描述,來烘托、引出重要的情節和內容的一種手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後文的意思表達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種烘托、一種陪襯。寫作中的烘托手法,也是為了表現主要寫作對象而提前做的基礎性描寫,或為行將來臨的事物所做的襯托。在"溫酒斬華雄"這一橋段,羅老師用了雙層遞進式鋪墊手段,將關羽隆重推出。第一層麵,以鮑忠、祖茂、潘鳳將華雄襯托出來;第二層麵,又用華雄將關羽襯托了出來,這種雙層鋪墊的手法,突出了懸念,引人入勝,且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由於毛批版《三國演義》流傳很廣,因此具有權威性,如三國二十四將的排名:"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薑維"。而其中與張繡並列第二十位的,便是文醜和顏良。
伏筆是指對文學作品中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其作用有助於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它為了前後照應,使讀者在看到後麵情節後,能恍然明白前麵所寫一些看似閑筆的內容,原來是為此服務。麵對華雄的猖狂,袁紹由衷地想到了自己的愛將顏良、文醜,看似順口的一句話,恰恰為未來關羽斬顏良誅文醜埋下伏筆。
三國時期,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的梁柱戰將,劉備有“五虎上將”,曹操有“五子良將",孫權有"江東十二虎臣",呂布手下有"八健將",割據河北的冀州牧袁紹手下的四員大將,號稱"河北四庭柱",他們是河北最勇猛的四位將軍,顏良、文醜、張郃、高覽。這四個人都是武藝高強,勇冠三軍,四人若以實力論,張郃第一,顏良第二,文醜第三,高覽第四。
紹遣大將顏良作先鋒,進攻白馬。沮授諫曰:“顏良大性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曰:“吾之上將,非汝等可料。”大軍進發至黎陽,東郡太守劉延告急許昌。曹操急議興兵抵敵。關公聞知,遂入相府見操曰:“聞丞相起兵,某願為前部。”操曰:“未敢煩將軍。早晚有事,當來相請。”關公乃退。
操引兵十五萬,分三隊而行。於路又連接劉延告急文書,操先提五萬軍親臨白馬,靠土山紮住。遙望山前平川曠野之地,顏良前部精兵十萬,排成陣勢。操駭然,回顧呂布舊將宋憲曰:“吾聞汝乃呂布部下猛將,今可與顏良一戰。”宋憲領諾,綽槍上馬,直出陣前。顏良橫刀立馬於門旗下;見宋憲馬至,良大喝一聲,縱馬來迎。戰不三合,手起刀落,斬宋憲於陣前。曹操大驚曰:“真勇將也!”魏續曰:“殺我同伴,願去報仇!”操許之。續上馬持矛,徑出陣前,大罵顏良。良更不打話,交馬一合,照頭一刀,劈魏續於馬下。操曰:“今誰敢當之?”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二十合,敗歸本陣。諸將栗然。曹操收軍,良亦引軍退去。
操見連斬二將,心中憂悶。程昱曰:“某舉一人可敵顏良。”操問是誰。昱曰:“非關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劉備若在,必投袁紹。今若使雲長破袁紹之兵,紹必疑劉備而殺之矣。備既死,雲長又安往乎?”操大喜,遂差人去請關公。關公即入辭二嫂。二嫂曰:“叔今此去,可打聽皇叔消息。”關公領諾而出,提青龍刀,上赤兔馬,引從者數人,直至白馬來見曹操。操敘說:“顏良連誅二將,勇不可當,特請雲長商議。”關公曰:“容某觀之。”操置酒相待。忽報顏良搦戰。操引關公上土山觀看。操與關公坐,諸將環立。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操曰:“未可輕視。”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張遼曰:“軍中無戲言,雲長不可忽也。”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麵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曹軍乘勢攻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奪極多。關公縱馬上山,眾將盡皆稱賀。公獻首級於操前。操曰:“將軍真神人也!”(《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二月(3月3日 - 4月1日),袁紹派將領顏良率郭圖、淳於瓊渡河攻劉延於白馬(今河南滑縣),自己留在黎陽後方作渡河之勢。此前,謀士沮授反對讓顏良主攻,稱他雖勇卻性急,不可獨擋一麵,但他的意見未被袁紹接納。因來自黎陽的袁紹軍多於曹操軍,曹操軍師荀攸建議聲東擊西,分割袁紹軍,消滅無備的顏良。曹操依計而行,進軍延津作渡河攻袁紹後方之狀。袁紹見受到威脅,從黎陽分兵向西沿黃河北岸防禦,中了計。曹操迅速率輕騎兵東進白馬,在前哨以西十裏遭遇了驚駭的顏良。曹操命張遼、關羽為先鋒。關羽遠遠望見顏良麾蓋,殺入軍中,斬其首而還。白馬之圍遂潰。
白馬之戰是東漢末年袁紹和曹操在華北決戰官渡時的一係列戰鬥中的第一次戰鬥。是戰曹操軍斬殺袁軍大將顏良,並放棄了白馬以保衛更具戰略重要性的官渡。公平地講,顏良的武力值方麵絲毫不遜色於"五虎上將",曹操的"五子良將"更是無人能與之抗衡,曹操當年攻打袁紹的時候,多次派出張遼加徐晃的陣容都打不過一個顏良,而徐晃可是曾經五六十個回合戰平過許褚,而許褚二百三十回合戰平馬超,馬超又二百回合戰平張飛。於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徐晃的武力約等於許褚、張飛、馬超任意一個,而顏良二十回合打敗徐晃,可見其武力遠在張飛、馬超之上,並且書中記載,顏良與趙雲打了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因此關羽與之相比,最多也就是棋逢對手,一刀秒了顏良實屬僥幸,這也是為什麽後世很多人認為關羽是偷襲顏良的主要原因,而後來的交手證明,關羽拖刮骨療毒後的右臂亦曾敗於徐晃。
公勒馬問曰:“徐公明安在?”魏營門旗開處,徐晃出馬,欠身而言曰:“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須發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今君侯英風震於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公曰:“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吾兒耶?”晃回顧眾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直取關公。公大怒,亦揮刀迎之。戰八十餘合,公雖武藝絕倫,終是右臂少力。關平恐公有失,火急鳴金,公撥馬回寨。忽聞四下裏喊聲大震。原來是樊城曹仁聞曹操救兵至,引軍殺出城來,與徐晃會合,兩下夾攻,荊州兵大亂。關公上馬,引眾將急奔襄江上流頭。背後魏兵追至。關公急渡過襄江,望襄陽而奔。(《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以顏良之勇,白馬之圍死得有些冤。我認為,顏良敗在大意輕敵,而關羽勝在刀快到出其不意。河北民間對顏良之死並無微詞,據《閱微草堂筆記》記載,黃河的兩岸分別有郭子儀和顏良的寺廟,當時,有在離祭拜顏良的廟宇十五裏之內,不準設置祭祀關羽的寺廟的這種禁忌。但當地的縣令不去遵守,甚至下令要在顏良廟的廟會上,非讓演員們演一場有關三國演義的戲劇不可,並且會親自觀賞。結果在當天的戲劇才上演的不久,突然刮起一陣狂風,致使台上的演員因狂風引起的意外而去世。之後,離廟宇十五裏之內的地方,發生因瘟疫的傳染使當地人和家畜去世的現象。可見,顏良在當地民眾中還是深得人心的。
且說曹操見雲長斬了顏良,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雲長為漢壽亭侯,鑄印送關公。忽報袁紹又使大將文醜渡黃河,已據延津之上。操乃先使人移徙居民於西河,然後自領兵迎之;傳下將令:以後軍為前軍,以前軍為後軍;糧草先行,軍兵在後。呂虔曰:“糧草在先,軍兵在後,何意也?”操曰:“糧草在後,多被剽掠,故令在前。”虔曰:“倘遇敵軍劫去,如之奈何?”操曰:“且待敵軍到時,卻又理會。”虔心疑未決。操令糧食輜重沿河塹至延津。操在後軍,聽得前軍發喊,急教人看時,報說:“河北大將文醜兵至,我軍皆棄糧草,四散奔走。後軍又遠,將如之何?”操以鞭指南阜曰:“此可暫避。”人馬急奔土阜。操令軍士皆解衣卸甲少歇,盡放其馬。文醜軍掩至。眾將曰:“賊至矣!可急收馬匹,退回白馬!”荀攸急止之曰:“此正可以餌敵,何故反退?”操急以目視荀攸而笑。攸知其意,不複言。文醜軍既得糧草車仗,又來搶馬。軍士不依隊伍,自相雜亂。曹操卻令軍將一齊下土阜擊之,文醜軍大亂。曹兵圍裹將來,文醜挺身獨戰,軍士自相踐踏。文醜止遏不住,隻得撥馬回走。操在土阜上指曰:“文醜為河北名將、誰可擒之?”張遼、徐晃飛馬齊出,大叫:“文醜休走!”文醜回頭見二將趕上,遂按住鐵槍,拈弓搭箭,正射張遼。徐晃大叫:“賊將休放箭!”張遼低頭急躲,一箭射中頭盔,將簪纓射去。遼奮力再趕,坐下戰馬,又被文醜一箭射中麵頰。那馬跪倒前蹄,張遼落地。文醜回馬複來,徐晃急輪大斧,截住廝殺。隻見文醜後麵軍馬齊到,晃料敵不過,撥馬而回。文醜沿河趕來。
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醜交馬,戰不三合,文醜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醜,腦後一刀,將文醜斬下馬來。曹操在土阜上,見關公砍了文醜,大驅人馬掩殺。河北軍大半落水,糧草馬匹仍被曹操奪回。(《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掛印封金")
延津誅文醜是很富有戲劇性的。本來顏良被斬,文醜就對劉備頗有微詞,可當文醜前去迎敵的時候,劉備不顧他的極力反對,又要同行。文醜沒辦法,隻好與劉備分兵前行,待文醜與曹操的先頭部隊接觸之後,張遼、徐晃首先出戰,文醜見二將前來圍攻,先是一箭射掉了張遼的盔纓。張遼再趕,又被文醜射中座下戰馬。見張遼危險,徐晃急忙來救,與文醜戰了幾個回合,因見“文醜後麵軍馬齊到”,徐晃慌忙撤退。就在文醜率兵追擊之時,關羽突然出現,攔住了文醜。見關羽突然殺出,文醜倉促應戰,結果不到兩合,“文醜心怯,撥回馬繞河便走”。這一走不要緊,關羽因為騎得是赤兔馬,比文醜跑得快,腦後一刀,將文醜斬於馬下。剛開始文醜一人力敵張遼、徐晃二將尚且從容自如,毫不畏懼,今拒關羽一人反被要了性命。事實卻是,張遼、徐晃的武藝一點不比關羽遜色。更何況,當年磐河大戰時,趙雲與文醜也隻是打個平手(盡管趙雲當時才十七歲)。而今天,麵對武藝與趙雲一般的關羽,文醜為什麽反而力不從心了。其實,文醜之死,一者是受顏良被斬的影響。因為關羽名氣漸大,武藝也被無限誇大了,有此陰影自然對文醜心理上產生了巨大的壓力;二是文醜不該逃跑。兩軍相遇勇者勝,一逃就失去了主動權。而關羽騎得又是曹操剛剛賞賜的赤兔馬,幾步趕上,文醜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三國眾多的人物形象中,關羽稱得上是絕對的出類拔萃,羅老師為塑造關羽的英雄形象,不惜濃筆重彩,對其進行了全方位包裝,使這位原本在三國正史武將行列中的普通一員,帶上了神仙般的色彩,時隔千年,在曆朝曆代君主帝王別有用心地推崇下,關羽已經被“武聖”、“關帝”、“伽藍菩薩”的光環團團籠罩。在一層層華麗外衣的包裹下,現在的人們隻能看到一個高高在上、猶如天神下凡般的關雲長,一手執《春秋》,一手托美髯,而塑造出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形象,羅老師無疑是成功的。
縱觀關羽一生,從桃園三結義,到溫酒斬華雄;從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到白馬斬顏良延津誅文醜;從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到華容道義放曹操;從單刀赴會,到水淹七軍;從大意失荊州,到最後敗走麥城,每段故事都相互關聯,卻又獨立成章,個個深入人心,而作為奠定其形象的溫酒斬華雄和斬顏良誅文醜兩段故事,前後鋪墊,彼此呼應,相互映襯,體現了高超的述事手法,為關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I swayed my leaves and flowers in the sun
Now I may wither into the 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