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是晉南人,幾乎人人都吃過開水泡饃。運城人把這種吃法叫“水花饃”。當地饅頭的做法有一絕,剛出鍋的饅頭蘸上油潑辣子,吃起來要多香有多香,這個可以從蒲劇《殺狗》中得到驗證。運城街上賣一種叫做“白吉饃夾肉”,剛出鍋的熱騰騰饅頭夾上些切碎的豬肉,比麥當勞的漢堡包不知要好吃多少倍。饅頭涼了變硬以後,掰上一塊,慢慢咀嚼,你會發現饅頭香甜可口。
小時候家裏窮,沒有錢買菜,水花饃便成了家常便飯。做法非常簡單,將冷饅頭掰成小塊放在碗中,但也不能太小,大小如核桃就行,用保溫瓶(晉南人叫“暖壺”)的開水衝一下,等兩到三分鍾,水花饃就算做成了。這種做法類似現在的方便麵吃法,不同的是方便麵是油炸的,而且還有配料,吃起來油乎乎的,遠不如水花饃的清淡。饃鋪的饅頭堿麵太多,開水一泡,就成了稀糊糊一團糨了。晉南饅頭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饅頭,泡在水中,不會散開。
後來上初中,生理衛生課老師講開水泡饃並不衛生,到如今心裏仍然百思不得其解。上化學課,又得知饅頭的成分無非就是些澱粉,開水衝一下難道會起什麽化學反應,破壞澱粉的營養成分不成?當時不敢問,生怕挨老師罵,這麽簡單的問題都不懂,隻好人雲亦雲,當了一回南郭先生。反正記住一條:開水泡饃不衛生,從此盡可能地不吃或者少吃開水泡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應該問個究竟。但是饅頭還是要吃的,晉南人如果不吃饅頭,肚子裏會感覺總是有點空。不管是吃大米麵條,總是要吃一小塊饅頭才算飽,這可能就象北京人說的“溜縫”吧。再後來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飲食習慣也隨之改變。逐漸明白除了水花饃以外,還有大米麵條之類的東西可以當飯吃,不一定非要吃饅頭不可。
水花饃尤其在運城農村地區流行。農民們早出晚歸,忙了一整天,回到家渾身已經累得快散架了。用抽灶燎上一把火,燒些開水,將蒸好放了幾天的饅頭一泡,從案板底下摸出一棵大蔥或者洗上一段尖椒,蘸上鹹鹽,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而且簡單易行。
除了水花饃,還有一種吃法叫胡卜饃。胡卜饃又分兩種:甜胡卜饃和香胡卜饃。所謂甜胡卜饃,並不需要糖,隻是不放任何佐料。可能因為饅頭中的麥芽糖緣故,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甜胡卜饃。具體做法是將涼饅頭切成小塊,大小如同麻將牌,然後發一鍋白麵湯,等鍋開了後,將饅頭塊放入鍋中,煮上大約五六分鍾即可。吃的時候可以就著涼拌胡蘿卜絲、白菜絲、辣椒蒜片等等。香胡卜饃是將饅頭塊放到開了的熗鍋裏煮,熗鍋裏放些蔥絲、生薑片,點一兩滴香油,非常好吃。不知道什麽原因,煮出來的饅頭塊有些稍微帶點韌性,很耐嚼。
離開家鄉多年,大小宴會參加了不少次,我卻一直很懷念母親做的無堿饃,尤其是那久別的“水花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