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過者,中國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正北四十華裏一小村莊也。村西村北皆慢坡土丘,村東村南則土地平曠。村中街巷縱橫,院落井然。房前屋後,種瓜點豆。街頭巷尾,花木錦簇。村內西北方向一交叉路口中央,巍然屹立著千年古柏一株,柯如青銅,根如磐石,霜皮溜雨,黛色參天,樹冠宏偉,枝繁葉茂,千百年來庇佑著全村男男女女,黃發垂髫。
王過占地四千三百餘畝,含近四千畝良田美池,瓜果梨桃之屬,常住居民約一千四百口。五十年前,此地曾是中國之重要糧棉生產基地。公元一九七三年,由支書王誌新帶領的村領導班子為解村民貧困之憂,冒走資本主義道路之風險,毅然大膽決定從二千華裏之外安徽碭山引入優良酥梨品種,植於土丘坡地。消息傳出,村民無不歡欣雀躍。
秋收過後,村幹部率眾村民托兒帶女,焚膏繼晷,田間地頭,揮汗如雨。每棵梨苗須植於長寬深各三尺之土坑內,坑間距近二丈。遙想當年,唯人手鐵鍬一把,無其他任何機械輔助工具,全憑人力所為,先輩所受之苦,可見一斑。各生產隊長雄姿英發,揮斥方遒,壯誌未酬誓不休。與村人齊心協力,披荊斬棘,戰天鬥地二月有餘。嚴冬降臨之前,梨苗全部植於土丘之上。每株梨苗雖身材嬌小,卻羅列齊整。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陽春二月,漫坡遍野,梨花皚皚,燦若瑩雪。紫燕黃鶯,柳綠叢中尋佳偶;蜜蜂彩蝶,桃紅林裏覓相知。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崖頂之上,幾枝紅豔豔的山丹丹花在和煦的陽光中笑盈盈地向路人綻放。
夏日來臨,夜短晝長。修枝剪葉,疏花疏果。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翻地澆園,噴藥施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麵朝黃土背朝天,隻為衣裳口中食。炎炎夏日,除午後或雨天可短暫歇息外,農人起早貪黑,苦心耕作被視為家庭銀行之搖錢樹。
俗語道: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公元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包產到戶,家家戶戶更是卯足幹勁,百倍嗬護自家的一畝三分田。秋收冬藏,全家來年開支預算得以保障。
當年嬌小梨苗,如今亭亭如蓋。微風吹拂,碧波蕩漾。雖已年近半百,卻依老當益壯,傲立於土丘之上。寒來暑往,年複一年。碩果累累,毫不吝惜地回饋著村民多年的養育之恩;默默奉獻,以早日實現全麵奔小康的夢想。樹猶如此,知恩圖報。感天謝地,人何以償?
噫!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信矣夫!
另:相傳當年劉秀戰王莽曾歇於王過護鍾柏下,濃蔭做風,頓覺身輕氣爽,呼曰:“王之天傘矣!”靠柏而息,朦朧間一老者叩拜“老身柏仙,吾王聖明,此乃寶地,萬無忽視,振興漢寶,木上取利,娘娘有助,百姓出力。”說完化為輕煙而去,劉秀急追。猛醒,原是南柯一夢,知是柏仙點化,便到娘娘廟前進香,求的一答“振興漢寶,木上取利,繁衍成氣”,此刻,貢桌上一酥梨自動滾出貢盤落到劉秀身邊。劉秀悟道“木上取利為梨,既於社稷有關,不可忽視”,於是立召村民,予以警示,先敬古柏,繼而親手栽樹。王過酥梨園還有一塊角地,相傳是劉秀栽梨處。
王過原名王郭,概由王家和郭家兩大家族組成。後郭家式微,人丁不旺,現村中仍有郭姓數家。加之以上傳說,劉秀曾經過此地,雖無稽可考,但隨後人們改村名為“王過”。“王”在上古時期本字應為“鉞”,古之君主用以象征軍師指揮權,故當地人稱王過為“鉞過”。
特撰文以誌。
以下是“王”字的演變過程,孔夫子以及《說文解字》對這個字的解釋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