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1 耶穌獻禮
耶穌獻禮是耶穌基督生平的早期情節,描述了他在耶路撒冷聖殿的獻禮。許多教堂在聖誕節 40 天後的聖燭節或“耶穌獻禮節”慶祝這一節日。新約《路加福音》第 2 章描述了這一事件。在記載中,“路加對獻主節的敘述將淨化儀式與猶太人贖回長子的儀式結合在一起(路加福音 2,路加福音 2:23-24)。”
2:22 按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他們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獻與主.
2:23 (正如主的律法上所記、『凡頭生的男子、必稱聖歸主。』)
2:24 又要照主的律法上所說、或用一對斑鳩、或用兩隻雛鴿獻祭。
在東正教中,獻主節是十二大節日之一,有時被稱為 Hypapante(?παπαντ?,希臘語中的“會麵”)。
使用儒略曆的東正教在 2 月 15 日慶祝這一節日,亞美尼亞教會在 2 月 14 日慶祝這一節日。
在西方基督教中,獻主節也以其早期名稱被稱為聖母淨化節或主會麵節。在一些禮儀日曆中,獻主節的晚禱(或晚課)標誌著主顯節的結束,德國福音教堂(EKD)也是如此(自 2018 年選讀本起)。在聖公會的母教會英格蘭教會中,獻主節是主要節日,在 2 月 2 日或 1 月 28 日至 2 月 3 日之間的星期日慶祝。在羅馬天主教會中,特別是自教皇蓋拉西一世(492-496 年)時代以來,他在五世紀為其擴張做出了貢獻,獻主節在 2 月 2 日慶祝。
在羅馬天主教會、聖公會和路德教會的羅馬儀式中,這一事件也反映在曾經盛行的婦女在孩子出生四十天後去教堂的習俗中。主顯節是羅馬禮儀中與世界獻身生活日相關的節日。
聖經
主顯節,俄羅斯東正教聖像,15 世紀
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 2:22-40) 描述了這一事件。根據福音書,瑪利亞和約瑟在嬰兒耶穌出生四十天後(含)將他帶到耶路撒冷的聖殿,以完成瑪利亞分娩後的儀式淨化,並按照摩西五經 (利未記 12、出埃及記 13:12-15 等) 執行長子的贖回。路加明確表示,約瑟和瑪利亞采取了為窮人(買不起羊羔的人;利未記 12:8)提供的選擇,犧牲了“一對斑鳩或兩隻雛鴿”。利未記 12:1-4 表明,這一事件應在男孩出生後四十天發生,因此獻耶穌節是在聖誕節四十天後慶祝的。
他們把耶穌帶進聖殿後,遇到了西緬。福音書記載,西緬曾得到應許,“他未死以前,必看見主所立的基督”(路加福音 2:26)。西緬隨後發出禱告,這禱告後來被稱為西緬頌,預言了耶穌拯救世界:
“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仆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麵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加福音 2:29-32)。
西緬對瑪利亞預言:“看哪,這孩子被立,是要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並且有劍要刺透你的心),叫許多人心裏的意念顯露出來。”(路加福音 2:34–35)。
年長的女先知安娜也在聖殿裏,為耶穌向上帝祈禱,讚美他,並向那裏的每個人講述耶穌對耶路撒冷救贖的重要性(路加福音 2:36–38)。
哥尼流·拉皮德評論瑪利亞和約瑟獻祭一對斑鳩:“……因為他們很窮;因為富人不得不再獻一隻羔羊作為燔祭。雖然三位國王已經向基督獻上了大量的黃金,但聖母瑪利亞卻對貧窮深感厭惡,隻接受了一點點,以表明她對世間一切事物的蔑視……[8]這對夫婦獻上了兩隻斑鳩或兩隻鴿子(路加福音 2:24),大概是因為他們買不起羊羔。
禮拜儀式
漢斯·霍爾拜因長老的《耶穌進聖殿節》,1500-01 年(漢堡美術館)
慶祝者
羅馬天主教徒
聖公會教徒
東正教教徒
路德教徒
東方正統教徒
衛理公會教徒
類型基督教徒
日期 2 月 2 日(格裏高利曆)
2 月 14 日(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慶祝活動名稱
除了被稱為耶穌進聖殿節之外,其他傳統名稱包括聖燭節、聖母淨化節和主的會麵節。
聖燭節的日期由耶穌誕生的日期確定,因為它是在四十天後。根據《摩西五經》中的摩西律法,生下男孩的母親在七天內被視為不潔;此外,她還要在“淨化的血中”停留三天三十天。因此,聖燭節對應於瑪利亞根據猶太法律應該參加儀式淨化儀式的日子(利未記 12:2-8)。路加福音 2:22-39 講述了瑪利亞按照宗教法被淨化,隨後耶穌被介紹到耶路撒冷聖殿,這解釋了節日的正式名稱,以及它在聖誕節後 40 天的原因。
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它在保羅六世首次發布的禮儀書中被稱為主的獻禮,在早期版本中被稱為聖母瑪利亞的淨化。在東正教和希臘天主教會(使用拜占庭儀式的東方天主教會)中,它被稱為“主、上帝和救世主耶穌基督進聖殿節”或“主、上帝和救世主耶穌基督的會麵”。
在聖公會教堂中,它有各種名稱,包括“主耶穌基督進聖殿節”(聖燭節)(美國聖公會)、“基督進聖殿節”和“聖母瑪利亞淨化節”(加拿大聖公會)、“基督進聖殿節”(聖燭節)(英國聖公會)和“基督進聖殿節”(澳大利亞聖公會)。
在美國福音派路德教會中,它被稱為“主的獻禮”。密蘇裏路德教會將 2 月 2 日定為“聖母瑪利亞淨化節和主的獻禮節”。在一些新教教堂中,這個節日被稱為耶穌命名日(盡管從曆史上看,耶穌是在耶穌降生後的第八天,也就是他接受割禮時被命名的)。
聖燭節是這個節日在北歐的名稱,因為在這一天的彌撒中,人們會手持蠟燭遊行,這反映了西緬宣告“向外邦人啟示的光”,這又呼應了以賽亞書 49:6 中第二個“主的仆人”神諭。
習俗
傳統上,聖燭節是基督教年曆中最後一個與聖誕節有關的節日。這是另一個“主顯節”類型的節日,因為西緬和女先知安娜的頌歌將耶穌揭示為彌賽亞。 它也符合這個主題,因為這是耶穌在天父家中最早的顯現。隨後的可移動節日均參考複活節計算。
西方基督教
耶穌獻祭,約 1896 年,好牧人教堂(賓夕法尼亞州羅斯蒙特)
燭光節發生在聖誕節後 40 天。
傳統上,西方術語“燭光節”(或燭光彌撒)指的是牧師在 2 月 2 日祝福蜂蠟蠟燭供全年使用的做法,其中一些分發給信徒在家中使用。在波蘭,這個節日被稱為?wi?to Matki Bo?ej Gromnicznej(雷霆聖母蠟燭節)。這個名字指的是在這一天被祝福的蠟燭,稱為 gromnice,因為這些蠟燭在(雷雨)期間點燃並放在窗戶上以抵禦風暴。
自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修訂禮儀以來,羅馬天主教會將這個節日稱為主顯節,其中蠟燭和瑪利亞的淨化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公義者西緬的預言。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將這個節日與宗教誓言的更新聯係起來。在羅馬天主教會,耶穌獻聖殿是玫瑰經的第四個歡樂奧跡。
在時辰禮儀中,從降臨節到 2 月 2 日使用聖母瑪利亞對句(我們救贖主的慈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之後一直使用噢天國女王 (Hail, O Queen of Heaven-Ave Regina Caelorum) 到耶穌受難日。
東方基督教
在拜占庭傳統中
在東正教中,主的聚會在大節日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結合了主的大節日和聖母大節日的元素。它的前節為一天,後節為七天。但是,如果節日恰逢奶酪周或大齋期,後節要麽縮短,要麽完全取消。
節日前夕通宵守夜,第二天早上舉行神聖禮拜儀式,屆時會祝福蜂蠟蠟燭。這種祝福傳統上在小時刻之後和神聖禮拜開始之前進行(盡管有些地方是在之後進行)。牧師會念四篇禱文,然後念第五篇禱文,在此期間所有在場的人都會在上帝麵前低頭。然後,他會給蠟燭上香,並用聖水祝福。然後,蠟燭會分發給人們,禮拜儀式開始。
正是由於《路加福音》第二章中記載的聖經事件,東方和西方基督教都開始實行婦女入教儀式。這種做法在西方基本已經消失,除了西方禮儀東正教,偶爾在聖公會和傳統天主教徒中仍然存在,但東正教仍然實行這種儀式。此外,嬰兒,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出生後第四十天都會被帶到教堂,以紀念聖母和約瑟夫將嬰兒耶穌帶到聖殿。[11]
一些基督徒遵守將聖誕裝飾留到聖燭節的習俗。
日期
主的會麵,來自白俄羅斯的東正教聖像(1731 年)
在東方和西方禮儀日曆中,主的呈現日是在 2 月 2 日,即聖誕節後四十天(含)。在英國教會,它可能在這一天慶祝,或在 1 月 28 日至 2 月 3 日之間的星期日慶祝。這個節日從不落在大齋期;聖灰星期三最早可以落在 2 月 4 日,因為複活節在非閏年的 3 月 22 日。然而,在特倫托禮儀中,如果複活節足夠早,它可以落在大齋期前,並且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必須從這個節日的禮拜儀式中省略“哈利路亞”。
在瑞典和芬蘭路德教會,聖燭節(自 1774 年以來)總是在星期日慶祝,最早在 2 月 2 日,最晚在 2 月 8 日,除非這個星期日恰好是大齋期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即懺悔星期日或五旬節(瑞典語:Fastlagssöndagen,芬蘭語:Laskiaissunnuntai),在這種情況下,聖燭節會提前一周慶祝。
在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這個節日被稱為“上帝之子進入聖殿”(Tiarn'ndaraj,來自 Tyarn-,“主”,和 -undarach“前進”),在 2 月 14 日慶祝。亞美尼亞人不是在 12 月 25 日慶祝耶穌降生,而是在 1 月 6 日慶祝,因此他們的節日日期是 40 天後:2 月 14 日。節日前夜,亞美尼亞人傳統上在晚間教堂禮拜期間點燃蠟燭,將火焰帶到黑暗中(象征性地將光明帶入虛空),然後將其帶回家點燈或在教堂庭院點燃篝火。
曆史
獻主節是教會最古老的節日之一。這個節日的慶祝活動可以追溯到耶路撒冷的四世紀。帕塔拉的梅多迪烏斯(† 312)、耶路撒冷的西裏爾(† 360)、神學家格列高利(† 389)、以哥念的安菲洛基烏斯(† 394)、尼撒的格列高利(† 400)和約翰·克裏索斯托姆(† 407)等主教都曾就這個節日發表布道。
最早提到這個節日的具體禮儀儀式的是勇敢的埃傑裏亞在她朝聖聖地期間(381-384)。她報告說,2 月 14 日是耶路撒冷隆重慶祝的一天,人們遊行到君士坦丁一世的複活大教堂,宣講路加福音 2:22(這清楚地表明了這一場合),並舉行神聖禮拜儀式。然而,埃格裏亞所謂的 Itinerarium Peregrinatio(“朝聖行程”)並沒有為這個節日提供特定的名稱。2 月 14 日的日期表明,當時在耶路撒冷,基督的誕生是在 1 月 6 日主顯節慶祝的。埃格裏亞為家鄉親愛的修女們寫道:
“主顯節後第四十天無疑是這裏最隆重的慶祝活動,因為那天會舉行遊行,所有人都會參加,進行安息日儀式,所有事情都按順序進行,就像複活節一樣,充滿了歡樂。所有牧師,主教緊隨其後,講道,總是以福音書中約瑟和瑪利亞把主帶入教會的那一部分為主題。
第四十天,他在聖殿裏,西緬和法內力的女兒女先知安娜見到了他,談論他們見到主時所說的話,以及他父母所獻的祭品。當一切習俗都按順序完成時,就會舉行聖禮,然後解散。”
一幅描繪該主題的亞美尼亞微型畫(穆格尼福音書,約 1060 年)
大約公元 450 年,在耶路撒冷,人們開始養成在該節日的神聖禮拜儀式中手持點燃的蠟燭的習俗。最初,這個節日是一個小型慶祝活動。但後來在 541 年,君士坦丁堡爆發了一場可怕的瘟疫,造成數千人死亡。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與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協商後,下令整個帝國禁食和祈禱一段時間。在主的聚會節上,在城鎮和村莊安排了盛大的遊行和莊嚴的祈禱儀式(Litia),以祈求擺脫邪惡,瘟疫停止了。為了感恩,在 542 年,這個節日被提升為一個更莊嚴的慶祝活動,並在整個東帝國建立起來皇帝。
在羅馬,這個節日出現在《格拉修斯聖禮書》中,這是一本與教皇格拉修斯一世有關的七世紀和八世紀手抄本集。它首次有了聖母瑪利亞淨化節的新名稱。盡管時間較晚,但聖燭節仍然是所有紀念聖母瑪利亞的節日中最古老的。 羅馬節日的日期是 2 月 2 日,因為羅馬基督誕生的日期至少從四世紀初開始就是 12 月 25 日。
雖然現代外行人認為聖燭節是整個中世紀歐洲的一個重要節日,但事實上它在西方傳播得很慢;它沒有出現在西洛斯的《聖經選讀》(650 年)和巴黎聖日內維耶夫的《日曆》(731-741 年)中。
溫徹斯特主教聖埃塞爾沃爾德的十世紀祝福書中有一個用於祝福蠟燭的公式。聖燭節確實變得非常重要,以至於被納入了世俗日曆。這是傳統上將牛從幹草草地和春天要耕種的田地中趕走的日子。在中世紀後期和現代早期文學中經常提到它;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被記錄為在 1602 年聖燭節首次演出。它仍然是蘇格蘭四分之一日之一,在這一天償還債務並開庭。
與其他慶祝活動的關係
獻主節取決於聖誕節的日期:根據路加福音(路加福音 2:22-40)中描述耶穌生平事件的段落,獻主節的慶祝活動在 40 天後舉行。在這一天祝福蠟燭讓人想起西緬將嬰兒耶穌稱為“啟示外邦人的光”(路加福音 2:32)。
現代異教徒認為,聖燭節是蓋爾語節日英博爾克(Imbolc)的基督教化,該節日在前基督教時期的歐洲(尤其是凱爾特國家)大約在每年的同一時間慶祝。英博爾克在愛爾蘭被稱為“聖布裏吉德節”或“布裏吉德”。女神布裏吉德和基督教聖布裏吉德(基爾代爾修道院院長)都與聖火、聖井和泉水、治療和鍛造工藝有關。布裏吉德是處女,也是助產士的守護神。然而,與羅馬(而不是凱爾特或日耳曼)多神教的聯係更為合理,因為這個節日是在基督教向非羅馬國家傳播的任何認真嚐試之前慶祝的。
聖殿獻基督,貝諾佐·戈佐利,1460-1461 年(費城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