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Ma: What if the money spent on the middle east, mid-w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Developing the industry there, that could be changed a lot. So it’s not the other countries steal jobs from you guys. It is your strategy.
馬雲在采訪中對主持人說,2008年金融危機時,數十萬億的資金化為烏有。假如這筆錢被用來開發工業會怎樣?說什麽別的國家偷走了你們的工作,那是你們自己的戰略問題。
聯係馬雲在前邊提到美國大公司30年來在海外擴張中的巨額利潤,而不是在美國國內建廠提供工作。這個邏輯好像是說美國不該搞這個全球化。搞來搞去把自己家人的工作搞丟了。
這不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問題,十幾年前,美國企業界及有識之士對全球化的走向早已有敏銳察覺,畢竟他們是規則的製定者。
十年前的2010年,我寫了篇文章《百分百北美製造在抬頭》。介紹了美國對限製海外(主要是中國)產品的限製、布局及實施措施。現在可以簡單回顧一下。
以下是原文:【看北美】百分百北美製造在抬頭(2010-05-19)
不久前,安省政府為向美國出口產品的企業辦了個講座。講座的主題是關於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
還在國內的時候,就曾研究過NAFTA,但隻是框架內容,沒有細致了解,更沒有切身利益關聯,所以,很霧裏看花。這次聽了聽,第一個感覺是,這個協議是一個排外協議。凡是來自非協議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產品、零部件,或任何由這類零部件在協議國內組裝成的產品,當達到一定比例時,均不享受協議待遇。
這一點,對加拿大企業的打擊相當大。估計當年批準協議時,絕大多數的加拿大出口企業都是用本國產的零部件組裝產品的。近十年過去,當年那些生產零部件的企業幾乎消失殆盡了。如今加拿大的出口企業生產的產品中,很多零部件都來自台灣、大陸等,令這些企業很多情況下難以從十年前製定的協議中獲得利益。
於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生產零部件的小企業應運而生。產品生產廠家也願意就地購買,然後,理直氣壯地宣傳自己的產品100%的加拿大產品。這樣的勢頭在美國也出現了,其中的另一個原因是抵製中國、印度產品,這是政治利益在作祟。
不論是經濟利益,還是政治利益,隻要二者能在某個共同點上達到共識,並協同運作,加上中國的產品成本已大幅上調,就有利於北美本地產品、零部件生產的擴大。
這樣一個勢頭將會持續多久,有多大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然取決於產品的成本和質量。十年來,來自中國的產品的質量顯著提高,北美人有目共睹。然而,中國產品的價格相對於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等也在明顯提高。由於匯率的提高,相對於美國、加拿大,價格也在提高。
回頭看北美。以往粗糙的產品也不見了,質量大幅提高。以往昂貴的人工成本也不見了。北美(美國及加拿大)的工人收入並沒有明顯提高。失業大軍們的虎視眈眈,大量合法移民及非法移民的湧入,還有大量想領取現金(避稅)的工人的存在,令企業主可以無所顧忌的壓低工資。這有助於北美企業產品成本的下降,或至少維持不變。
為了躲避關稅壁壘而減少使用海外零件,為了政治目的而抵製海外產品,為了自身利益而接受低工資,這三股繩若擰在一起,力量不可小覷。
如果百分百本地製造宣傳得當,籠絡住民心,一點點形成潮流,勢必對海外產品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中國產品在北美繼續橫行無阻的日子不再是不可數了。畢竟,中國的產品很少有耐用品,不像日本的汽車,即使出現問題,因其耐用性能無比,仍然可以繼續占領北美市場。
中國的產品絕大多數是日用品、服裝鞋帽等,沒有品牌,不可能賣大錢。質量再好,按北美人的生活習慣,也是穿過用過幾次後就成了舊貨。不是被忘記在角落,就是送掉了。因此,價格最關鍵。物美價廉的中國貨很可能成為曆史。
工業產品中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即價格在攀升。考慮到海運、空運及關稅等費用,價格優勢在消退。
說到匯率提高促使中國產品成本/價格提高,再聯想到如何幫助本國企業複活,就不難理解美國、加拿大政府為什麽一再要求中國政府提高人民幣匯率(當然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隻要成本提高,價格必然提高,除非有政府的高額補助。
所有這些,都將促使北美人考慮使用本地產品。於是,“百分百美國製造”、“百分百加拿大製造”的標簽、口號已經在大街小巷出現了,也喊起來了。
--------原文完--------
10年前的這篇文章,還隻是把焦點放在北美內部。其實,中國產品成本的上升,中國政府的努力,或者說幫倒忙,更加重要。
比如新的勞動法的出台,比如“工業2.0”的出台,比如在融資方麵刁難小企業,甚至打壓私營企業,比如從對外資企業畢恭畢敬轉而對其指手畫腳,比如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等等。從各個方麵提升著中國產品的成本,同時也在提高外資企業對中國政府的憎恨度與離心力。
這裏當然有美國的壓力,有中國對美國的讓步,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美國的憎恨、憤怒。
美國呢?一邊逼迫中國給出更多的讓步,一邊謀劃將中國的產品排擠出北美,一邊為美國公司從海外歸來做輿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