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裏一場暴雪,醒來一片陽光。藍天白雪,美景如畫。美篇發不出去評論,不如去看美景。邊走邊拍,心情十分舒暢。手機不時地震動著,似乎跟著湊熱鬧。其實不是,幾個群的話題多是跟ChatGPT有關。
近來,ChatGPT(下稱“小蔡”)的確出了些風頭,引領一時風尚,似乎人人都想給“小蔡”發個指令,試試其能耐。然後,不是寫文章,就是開座談會,發盡議論。先是把話往高裏說,小蔡如何不得了,要替代各類人手啦。然後又把小蔡往低處拉,說是小兒科啦,這個不行,那個也無所謂啦。基本是人類曆來對科技創新反應的老套路。
討論最多的是小蔡能否創作文學作品,替代作家。好多人都在試探,結論是尚無可能,理由是缺乏個性。不說“替代作家”這個概念很空洞,世上那麽多名作家,那麽多平庸作家,誰替代誰呢?小蔡來了,又會替代誰呢?這類探討測試沒多少意義,所以,結論也沒有多大意義。理由呢?縱觀當今人類的文學作品,缺乏個性的比比皆是,不見得比小蔡的好,一樣可以四處發表。那麽,小蔡的緣何不可以發布呢?現在的世界,講求的是多樣性,讀者的口味也極其多樣,沒準就有喜歡小蔡的作品的。從多樣性的角度講,沒有哪個名作家取代了那個無名作家的,就算小蔡可以成為名作家,它又能取代誰呢?
更給小蔡添堵的是,國內還要把作家分成什麽農民作家,工人作家,軍人作家,還有什麽學者型作家,類別五花八門。有些人還搞出個理工科出身的作家,好像作家專屬文科,理工科天生與文學無關,一旦學理工的人創作了詩歌或小說,常常是歡聲動地,自己也嗨得很高。這些莫名其妙的類別小蔡怎麽去取代?大可放心好了。
還有一個常見的說法,就是既然小蔡還不成熟,但又比人類的信息處理力強大,那就建立人機往來,攜手合作。這自然是必然的,而且早已發生,不是我們想不想的問題,當然也用不著我們來做這個結論。由此引出的對著作權/版權的思考,按我的想法,其實也無必要。人機寫的歸人,機器寫的也歸人。道理很簡單,你要是在公司或工廠搞出創新,那得歸你老板的公司的。除非機器獨立自主,無主人也無需人的指令,露宿街頭,哪天半夜被凍醒了自動想起來要搞創作。那時,得先修改著作權法,因為現時的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人是人。
似乎各行各業的人都對小蔡的到來過敏。作為曾經的媒體人,對媒體人的反應比較關注。媒體界普遍認為小蔡還太嫩,尚不構成威脅。理由之一是小蔡接受的信息訓練都是以往的,而新聞是針對剛發生的,特別強調所謂的“時效性”。聽起來蠻有道理,其實不然。實時新聞僅僅是新聞的一小部分,比如,當年在日報社做新聞(消息報道)時,新聞通稿及全國性重大新聞來自加通社(CBC,有統一報道口徑),即時或突發新聞來自警方和電視台。第二天報紙發行時,哪裏還有什麽“時效性”,大家早已通過電台、電視台(後來還有網絡)知道了。小蔡經過訓練,完全可以做到紙質新聞的時效速度。
至於專題新聞、深度報道、新聞特寫,包括追蹤報道等,都沒有那麽嚴格的時效問題。說新聞報道個性化也是虛無的,當年大陸媒體集體性跟風港台媒體,哪有個性?後來又集體采用西方媒體的人物導向采訪模式,抓住一個對象展開敘事,哪裏有個性?包括五個W,包括倒金字塔格式,哪個不是模仿西方模版?多倫多的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教新聞稿寫作,千篇一律的模式。本來國內的新聞有自己的特色,現在做完了西方媒體,再去看國內的媒體稿子,就很難看下去。所以,小蔡能否挑戰媒體人不在時效性上,也不在個性化上,而在於是否有采訪的能力,是否有根據報道需要選擇采訪對象的能力。即便實時報道,也需要采訪。模仿西式報道,更需要采訪。要知道,哪個記者手上沒有幾十上百的名片或社區人物信息,還要加上臨時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小蔡即使搞得到信息,也不會去采訪,畢竟小蔡隻是個軟件,而不是個獨立的可以自由行動的機器人。媒體人跟風試探小蔡,雖說多此一舉,但不試似乎心裏又不踏實。就像看到大家都低頭看著路麵,好像在看著什麽,自己不湊上前去,也低頭看一看,總覺得不對勁一樣。盡管看了才知道地上什麽也沒有,但總有人會說,不看怎麽知道有沒有。
說到這,突然想到近來美國有些媒體追究小蔡娘家(OpenAI),指責其利用媒體的文章訓練自己的兒子,有些不地道,要求人家付費。照這個說法,各大學校(包括中小學)及培訓機構利用媒體文章教學或搞培訓,是不是也得給那些媒體付費呢?這就不單單是擔心小蔡取代媒體人的問題了,而是要群起扼殺小蔡於出道之際。微軟已因類似情況而被起訴,那麽,是不是所有自己作品被用來訓練人工智能寫手的作家們也群起起訴呢?
那我在這裏寫下的文字會不會被用來訓練小蔡呢?用就用唄,我巴不得小蔡們能快點學得像我一樣地寫作,並富有我的寫作風格。人機往來交流勢不可擋,促進技術進步本來就是地球人應該做的,為什麽要學一些美國人那套千方百計扼殺別人技術進步的霸道行為呢?
是的,人類不會喜歡被機器忽悠。問題是,如果人類認不出對方是機器呢?
因為並不是隻有你會使用,而是任何人通過簡單學習都可以使用的工具,那麽幹嘛非要你?
這就是chatGPT帶來的悖論。
但如果清楚這東西充其量不過就是一個工具,就可以處理好與其的關係,讓你成為無法被替代的“部分”。
這東西就是一個hype,沒必要太當回事。而且可以預測未來一定會出現識別工具,識別是你的成果,還是ChatGPT的成果,不過就是AI對AI的概念,並沒有什麽難的,隻不過作用不同。
那麽如果你能夠自己做出來,哪怕不如AI,你也會被看重。
因為人類有一個基本的心理特點,不會願意被機器忽悠,哪怕機器“更聰明”。
原文裏的“加通社(CBC)” 應改為:加通社(CP,the Canadia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