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作寒梅生暖意
周五剛立冬,氣溫便降了下來。周末,有朋友來。裹著一身寒氣的朋友一進門就說屋裏好暖,引得我想也未想地就問外邊很冷吧。“冷,冷,”朋友忙不迭聲地說。
明知外邊冷,還要問一聲,這完全是習慣成自然的條件反射。日常生活裏,這種條件反射式的問答隨處可見。比如,見到客人來了,會問“你們來了?”對方會隨口答道“來了,來了。”客人酒足飯飽後說“吃好了,”我們還要問一聲“吃好了嗎?”客人起身說“得走了。”我們隨口問道“要走嗎?”旁觀的人有時會暗自笑話我們沒腦子,“這還用問嗎?”
是的,得問。這種看似明知故問的回問來自於我們的文化傳統和習慣,傳遞的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包含著關心和溫暖。這類問句並非刻意想要問的,而是文化傳統培養出來的一種習慣。正是這類習慣性的回問使得我們的每一次聚會都流溢著融融暖意,令我們感受到相互間的熙熙溫情。出自於心,發乎於情。如果放棄傳統習慣,用大腦行事,那麽,無論出於怎樣的禮節,都無法讓人感受到那份暖意。
那天,剛好在家裏看電視劇《湄公河大案》,講的是中國與泰國、緬甸和老撾等國家聯合偵破2011年發生在金三角的“10.5”毒品慘案及為案中被栽贓陷害致死的十三名中國船員正名的真實事件。那一集裏,一位與泰國政府及割據勢力都有著深厚關係的老華僑,去醫院看望因深入毒窟而險些喪命的緝毒警察。老華僑的幹兒子為這名警察擋了子彈而犧牲,老華僑嘴上說死得其所,卻依然禁不住老淚縱橫地建議剛被搶救過來的警察,以後一定去給幹兒子上墳,並感受埋葬著300多位華僑的陵園的氣氛。那裏所有的墓碑都麵向北方,麵向祖國。老華僑說,中國這個名字太神奇,多少華僑因這個名字而世世代代向往她。警察建議老華僑回國看看天翻地覆的變化,老華僑感慨地說,因年輕時做過許多對不起祖國的事,國是回不成的,但愛國的心是強烈的。
台詞非常樸實,但每一句話,和著每一滴淚水,都沉重地撞擊著心坎,令人心潮翻湧。祖國。不出國很難理解“祖國”的含義,很難真正懂得老華僑那顆愛國的心。流在血液中五千年文化的傳承,曆史的輝煌與恥辱,移民生活中交織的苦樂情感與榮辱體驗,常常讓人在歡笑中流出想家的淚。想到家,就總是感覺著那股暖暖的溫情。
科學對生物世界的行為了解得越多,就會發現越多可以遺傳的東西,包括心理及經驗行為。捕食昆蟲的植物勾引昆蟲,並將其抓獲的本領隻能是來自遺傳。螳螂逗引蜥蜴開口吞食自己,以便用前臂撐開蜥蜴上下顎,使其無法咬合的戰術,不可能來自後天的靈機一動。有時就想,如果思鄉的情懷,連同我們的母語一道遺傳給生於斯長於斯的下一代該多好啊。
如果可以遺傳,就不必辦中文學校了,就不會因孩子們磕磕絆絆的中文,看不懂書,寫不了字而著急。如果可以遺傳,在各類華人社區(包括高校)大型活動中,就會看到勃勃生機的下一代成為主體,而不是白發漸多的老一代。如果可以遺傳,或許就不會在中文課堂上聽到一些孩子用英文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加拿大人,不是中國人。他們說的沒錯,可看著他們天真可愛的臉龐,總覺得哪兒出了問題,會聯想到報道的那些被加拿大美國白人收養的中國孩子們用流利的中文說自己是中國人。
有時也會想,就算思鄉的情懷可以遺傳,後代們對環境的潛移默化又有多大的抵擋能力呢?連在中國受教育培養的成千上萬的成年人都被受官方戰略意圖主導的西方媒體給白化了,在充滿西方意識形態的學校裏受教育長大的孩子們又會怎樣呢?如果孩子們對中國的印象主要來自於本地媒體的報道,我們給與孩子們的那點中國文化傳統,充其量也隻能給他們帶去一點感官上的快樂。
當然,還是有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可做的。今天,在英文課上分析Naomi Shihab Nye 的一首詩(Famous)時,發現盡管對詩的主旨有不同的理解,但學生們很喜歡。一股莫名的暖流湧上心頭。詩,有時真的很神奇,可以撥動大家心中的一個諧音。一首平凡的詩,有時抵得上冠冕堂皇的千言萬語。這首詩要表達的一個主旨不就是當年中國人學習的雷鋒精神嗎?就算當一顆螺絲釘,都會實現你的人生價值。
... ...
I want to be famous in the way a pulley is famous,
or a buttonhole, not because it did anything spectacular,
but because it never forgot what it could do.
--by Naomi Shihab Nye
轉眼一周,連著兩場雪,溫度低到破了紀錄。襲人寒氣中,看著窗外的飄雪,不期然地想起了毛澤東的《卜算子 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非常欣賞這種笑看百花爛漫的精神境界。祖國文化傳統在海外的延續,任重道遠,非常需要這樣的精神境界支撐起傳承的精神大廈,傳遞出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蘊含的溫暖。待嚴寒過去,春暖花開時,哪怕我們已零落成泥,也會笑逐顏開。
(2019年11月1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