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老外基於多年的觀察跟我說,“當放學後看不到孩子們在小區裏打曲棍球,而是聽到家家戶戶傳來的鋼琴聲,就知道那是到Markham(馬村)了”。我感覺這也算來自多倫多的“東城土著”對我們“海澱人民”的一種客觀認識。
在別的地方,“進城”去市中心是郊區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可是對居住在我們大多倫多地區“宇宙中心”以外的華人眼裏,去“村裏”(馬村)也是一項定期開展的娛樂活動。買個菜、吃個真中餐、看場中文電影、看個醫生(包括按摩針灸)、會個朋友(誰沒有一個住在馬村的朋友呢),可以打發半個周末的時間,也能順帶治療海外華人偶爾發作的“鄉思病”。
雖說楓葉國沒啥曆史,不過Markham的曆史可比加拿大建國史都要長。從村變成鎮,這裏走過了一百年,從鎮升級到市,卻隻用了短短四十年。生活在這裏的華人小夥伴還是喜歡把Markham 叫作“馬村”,取其音意結合,又接地氣。馬村居民來自65種不同的文化、語言背景,近半數為華人。難怪連市長也能張開就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英文名: Markham
中文官方名: 萬錦市
中文昵稱: 馬村,宇宙中心
馬村極簡史:
1791年:上加拿大第一任總督John Graves Simcoe清理了央街,以朋友名字命名了Markham
1871年: 世嘉堡到Uxbridge的鐵路開通,也逐漸帶動了Markham的發展
1873年:Markham建村
1891年:Markham有1100個居民
1971年:Markham從“村”變為“鎮”
2012年:Markham從“鎮”升級到了“市”,目前人口已超過32萬
因為各種宜居生活方便、華人-friendly(友好),馬村和隔壁又一華人高尚聚居區列治文山(Richmond Hill)共享“宇宙中心”的美名。
千萬別小看工人新村“工友”的素質。因為(技術)移民紮堆,這裏不乏高學曆人才。就像你在多倫多市中心一不小心就撞上個乞丐、流浪漢,馬村的小區裏動輒就是博士、醫生。要是隻有國內本科學曆基本上沒法和華人鄰居吹噓光榮往事。你更搞不清隔壁的印度大嬸,以色列大叔在自己的母國有過怎樣的傳奇人生。
1871年的蒸汽火車早已被城際通勤專線“狗圈”(Go Train)代替。每天早上村裏的彼得、露西們,睜開朦朧的雙眼,在火車關門的最後一分鍾跳進車廂找個位子坐定。大叔們拿出手機開始看郵件、打遊戲或者閉上眼睛補覺,小姐姐開始聊微信或化妝。火車從城鄉結合部的馬村一路開進城,那個在家裏剛剛給孩子們做完早餐、裝好午飯、抓起加拿大鵝、迎著風踩著雪出門的家庭主婦也慢慢在蛾眉淡掃後羽化成蝶,漸漸露出精致OL的模樣,進入她們的搬磚角色。
請好好珍惜每一個和你坐同一趟狗圈的工友。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因為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才定居馬村。
【冰球場邊】能看到他們還沒來得及脫下上班行頭就來給娃歡呼或當義工
【泳池邊】他們一邊盯著泳池裏的娃一邊回工作郵件,推娃加班兩不誤
【學校會議室】他們在家委會月度會議上慷慨陳詞對學校各項工作獻計獻策,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
【補習學校、興趣班】那裏基本能保證偶遇老張、老李們
在別的地方學校排名是這樣討論的:
能在安省進前百名,老父親、老母親就熱淚盈眶互道祝福。
馬村的畫風是這樣的:
不是工友家長矯情,而是馬村的學校就是那麽牛。在Fraser的學校排行榜上,馬村的幾所高中年年位居前列。所謂的學校排名在馬村就像中國乒乓隊的內拚,戰勝隊友基本就躺贏全世界了。
安省最新高中排名,圖片來自Fraser Institution網站,黃色區域為排名居前的馬村高中在2017-2018學年及過去5年平均排名
不過馬村坐擁全聚德北美首家旗艦店,和大鴨梨在村裏的兩家分號撐起北京烤鴨的整壁江山;江浙本幫也不甘示弱,掛著馬雲蓋茨小土豆總理合影的杭幫菜頭牌外婆家天天賓客盈門;接地氣的有老廣們鍾意村裏的銀記腸粉、黃三記油條;充滿傳奇的是店主勇抓歹徒的一夜成名的網紅豆漿店;更少不了深得老人家喜愛的高檔粵菜海鮮、帝後係粥店、港式茶餐廳;備受小留學生追捧的各種台式港式陸式奶茶水果茶、川味港味火鍋、米粉涼皮拉麵擼串烤肉烤魚。沒有吃不到,隻有想不到。
對的,你沒有看錯,宇宙中心就是這麽牛。我也是到了馬村的華人超市才知道原來老幹媽有那麽多種口味,康師傅不止紅燒牛肉麵,桂林米粉有江西米粉、台灣米粉這些堂兄弟。
我們“海澱”住久了,已然習慣了這種畫風。畢竟,沒有什麽煩惱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反正村裏有的是火鍋店!
關注公眾號“楓言楓語楓葉國”,了解更多加拿大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