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導演,七段曆史,七個視角,七種風格,我是懷著讀高考作文的心情來“拜讀”電影的,感覺七位導演雖然得分有上下,總的來說都是課代表水平的命題作文了。
主旋律賀禮式電影,搶到了多倫多村裏首映當天周票很不容易,值得記錄下來一點觀感。兩個半小時,有淚點,有笑點,宏大敘事背後有小人物的悲喜命運,讓普通人感同身受,難怪有人說“祖國越來越會和年輕人溝通了”。
從50後的陳凱歌,到90後的文牧野,要老少鹹宜要照顧到全國各族人民各個階層,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春晚現場。不過從目前豆瓣遠超同檔期主旋律的評分來看,在商業和口碑上都算成功的。
管虎:《前夜》
難能可貴的是所有演員的上海話都相當地道。我個人在這些故事裏最喜歡這個,美中不足是小演員的表演有點“用力過猛”,還有就是備受詬病的吳京和馬伊琍的“狗尾續貂”。就是不知道非上海話觀眾的心理陰影麵積有多大。
網上好評最多的是這個故事,可能也是因為是最近發生的,對全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的影響力比較大,能把奧運和地震聯係起來,又是通過一個典型北京司機,中年loser的角度,故事性比較強。
葛大爺還是那個葛大爺,把一個市井小人物的喜怒哀樂表現得很好,不過那麽真誠得笑,好像還是上個世紀《編輯部的故事》時代才有;寧浩還是寧浩,把一個有點傷感的故事講得很美好。就是地震孤兒揣著一把錢的橋段編造痕跡有點濃,為了高考,拚了!
買票的時候其實我想著的是不是能帶家裏老人去懷舊,就像當年帶他們去看《唐山大地震》、《1942》或者《歸來》。沒想到看到第三個故事已經80年代,出現了小朋友爬老虎天窗、在弄堂裏看電視的熟悉場麵,這才覺得作為70後,我們這一代也已經被主創當作“老人家”,是有“懷舊”訴求的,這是一部麵向我們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電影。
兒子的曆史課前不久要求他們講述自己家庭的“曆史" 。我們在一堆老照片裏麵找了幾張,可是沒有來得及梳理我們的家族曆史。他說他知道文革,但是我不知道他會在課堂上怎麽去跟二代華人同學、老外講他眼裏的家國故事。
作為一部賀禮片,這不是曆史教科書,無法也無意承載70年的風雨,不過也不失是一個視角,一種解讀,有一些可以還原的曆史鏡頭,給下一代看的時候我們也能拍著胸脯吹道:
“孩子,你看,這是你爹你媽經曆過的時代~"
掃碼關注公眾號ID:楓言楓語楓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