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中學同學群裏有人秀了幾張照片,人過不惑依然美麗動人,讓大家最為驚歎的是身為三個娃的媽,竟然沒有“媽氣”!
於是我們一班中年老母馬上低頭自我檢討,是什麽讓當年一樣在食堂搶過肉包、在操場上跑800米的花季少女,分隔幾十年後氣息就如此不一樣?
先說說“媽氣”是什麽?就是每天所有的生活都是圍繞著孩子、已完全化身“誰誰媽”而忘了自己是誰的中年老母;就是一聽周末要約第一反應是“孩子誰來接送”、“老公怎麽辦”的操心主婦;就是和姐妹淘吃飯聊天到晚上8點必從座位上彈起來要趕回家給孩子“輔導作業”的免費家教;就是言必引育兒專家,出門必帶保溫杯、吃飯必佐餐熱水、每頓必須有足夠蔬菜、規勸身邊每個朋友少喝冰咖多泡菊花茶的民間育兒營養養生專家......羅列一大堆,我自己也嚇了一大跳。即使沒有全中,但症狀不可謂不明顯,畫風不可謂不熟悉。
對於我們這一屆中年老母親,輕度媽氣患者是把孩子的事當作天大的事,朋友圈基本上一天不漏地記錄兒童成長日記,對她們來說,和孩子學校老師搞好關係遠比中美關係來得重要,看孩子的體育比賽比看奧運會積極,觀摩最初級的鋼琴演奏也懷著追星的心情。
高段位的媽氣老母,對孩子學校領導層的結構和動態比對自己公司的更上心,對各課任老師的資質背景如數家珍,對家委會的工作盡心盡力,孩子的教科書考綱她們倒背如流,孩子的考試測驗日期過目不忘,把家長會當成G20峰會來重視,能瞬間對各大教育培訓機構作出大眾點評網一般的權威分析。
媽氣老母其實是把一個女人的妻子、女兒、媽媽、公司人、閨蜜等多重角色的戲份都集中在母親身上,著力塑造親媽這個角色。她們兢兢業業、她們含辛茹苦、她們任勞任怨,可以說是老母界的光榮媽媽、勞動模範。
我其實最怕去的地方就是我們村某著名補習學校的休息室,那裏是多倫多地區媽氣作為密集的地方。我常常自己帶著滿身媽氣走進去,一看見這些還在和孩子同步做題的、交流雞娃經驗的、自己考證複習的、學習育兒寶典雞湯的,就馬上偃旗息鼓敗下陣來,覺得自己在演好親媽這個角色上,還是不夠努力,和一教室的親媽比,媽氣指數立馬相形見絀,於是眼不見為淨到隔壁咖啡店裏坐一坐壓壓驚,暫時出戲一會兒。
如果媽氣老母是直接傳承積極入世的“孔孟之道”,那沒有“媽氣”的仙女媽媽就是老母屆逍遙的“老莊傳人”了。
喝咖啡的時候我也在琢磨怎麽能做到“仙氣飄飄”?就是既不忘當媽的使命,又能在戰術上超脫,把自己從當媽的瑣碎事務中解脫出來。
想來想去隻有一個字“outsourcing”(外包):三餐交給飯店、外賣、家裏老人、保姆,管娃交給隊友、私教或者讓孩子自學成才。
小夥伴馬上反駁我,在北美大農村,請不起保姆,調動不了老人,條件各種允許怎麽辦?即使親力親為,也必須選擇性地做,不對,選擇性地po些又溫馨又沒有媽氣的場麵,比如孩子的小手、腳印、背影、生日蠟燭、一起烤的餅幹、一起讀的書、旅遊途中的笑容,所有歡樂的、美好的、文藝的場麵,(一地雞毛就留給自己默默消化)。
我甚至在想,做一些下麵這樣的改變,我是不是會從含辛茹苦的媽氣老母羽化成仙?
換句話說,“沒有媽氣”不是讓我們卸載我們身上最重要的職責,或者減少對孩子的愛,而是在愛孩子的同時也愛自己,能做到管娃、生活兩不誤,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犧牲自己成全下一代。
當然一切都是說說容易做起來難。當我要給自己放個假,和隊友一起去看從小就夢想的奧斯汀筆下的英倫、徐誌摩詩裏的康橋,女兒的小腦袋湊過來,無辜地問了一句“我可以去嗎?" 我馬上母愛爆棚、媽氣大漲,馬上二話不說訂了三張去倫敦的機票。
因為媽氣尚存,原本成年人世界看戲、看博物館、品美食的文化之旅秒變以逛哈利波特片場、坐倫敦眼、買冰淇淋和糖果為主要行程的親子之旅。
當然,另一方麵也可以這麽安慰自己,媽氣是煙火氣,是元氣,更是人氣。孩子需要老母親陪伴的就那麽幾年,我們還有長長的餘生做一個”仙風道骨“的美少女!
關注公眾號“楓言楓語楓葉國”,了解更多加拿大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