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的前同事小周帶著念初中的娃去美國旅遊,從東海岸到西海岸,遊了尼亞加拉瀑布、打卡好萊塢星光大道,朝聖了哈佛也路過了斯坦福。小周想這個花了血本的集親子與勵誌於一身的旅行,怎麽也能讓孩子從此以常青藤為小目標、以納斯達克敲鍾為人生理想。當周公子漫不經心地說哈佛隻記得摸了老先生的腳趾頭、保佑自己逢考必過,說美利堅之旅最愉快的莫過於在不知名的州立公園海邊玩沙子,正刷著手機看中美貿易戰新聞的小周氣得就差一口老血吐在剛買的華為P30的屏幕上。
早知道醬紫,老娘帶你去趟三亞就好了,南山寺燒完高香,你就能玩著沙子從日出到日落了,我也不用天天飛車幾百公裏肩負司、導、譯的重任、回家還要發愁信用卡賬單......
可是你真以為帶著娃在海邊挖沙子,就能換來老母親在沙灘穿著比基尼玩自拍、老爹喝著mojito(莫希托雞尾酒)葛優躺看美女的和諧畫麵嗎?
那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年輕幼稚)的白日夢,要麽就是嚴重失憶症的晚期患者。帶著熊孩子去旅行,真的是對中年老父母人力、物力、財力的三重考驗,其中的酸甜苦辣罄竹難書、堪比西天取經~
詩和遠方,還是把奶粉尿片搬運到了遠方?
我們全家上一次去古巴旅遊的時候老大四歲,老二還蹣跚學步。因為在奶粉尿片的日常生活之餘還憧憬那麽一點點詩和遠方,結果發現不過是把奶粉尿片搬運到了遠方,孩子不哭不鬧就是對世間老母親最好的讚美詩!
先說行程安排,想到還要把外婆帶去搭手看娃,三代同行,路程太艱難要轉機折騰的不能去,網評太差的不能去,衛生不好的不能去,治安太亂的不能去,太高大上孩子不被待見的更不能去......
總算訂好機票吃喝全包的酒店,還要考慮是不是要帶推車和汽車座椅。孩子如影相隨的小玩具、睡覺必須捂著的小毛巾、小毯子要是忘帶了那將是整個旅行的滅頂之災。上了飛機還得使出渾身解數想辦法讓孩子時刻保持安靜。
要知道一個平時無論在家多麽鞠躬盡瘁的老母親,一出門孩子哪怕哼唧兩聲,周圍陌生人的眼光分分鍾就能把你羞得無地自容,在國外還怕自己一不小心抹黑了中國婦女的光輝形象。
好不容易一個行李也沒少、大神外婆也沒嘮叨、孩子也沒缺胳膊少腿地折騰到了度假村,每天早上出房門還要收拾大包小包,從奶瓶、尿片、小零嘴、嬰兒輔食、餐具、水杯、防曬霜、防蚊水、遊泳衣、替換衣服一樣也不能少,不時對照一下清單怕有啥遺漏。
Mojito倒上了,娃也給一個個換好遊泳衣、包上紙尿褲、抹上防曬霜、噴上防蚊水,結果輕度潔癖的老大說啥也不肯在海灘邊玩沙;等全家乾坤大轉移把大包小包搬到遊泳池邊玩水,水位最淺的娃娃池又把老二嚇哭了...... 老母親想愉快地喝一杯咋就那麽難!
每天雞飛蛋打之餘,老母親扳著手指頭盼著“休 (受) 假 (罪)”結束,恨不能立刻馬上飛回辦公室埋頭處理幾百封電子郵件......
難怪我的丁克朋友每次出門旅行,都是要避開春假、暑期、聖誕高峰,就是為了不要和我們這樣的熊孩子家庭“偶遇”。很多加勒比海、墨西哥度假村,會把自己明確定位為“家庭型”或者索性“adult only”(僅對成年人開放),因為相互之間實在是“白天不懂夜的黑”。直到我們上了郵輪的“賊船”,才發現世界上還有一種叫“Kids Club”(兒童俱樂部)的好地方----它把熊孩子都集中到一起集中管教,由各個膚色種族的幼教老師陪他們做遊戲,家長隻要到了飯點把孩子領出來象征性地玩耍一下,而有大把的時間自己找樂子。
當然也不是沒有槽點的,比如去了著名的迪斯尼郵輪,那個“Kids Club”好玩得孩子都不想出來。他們每天用最快的速度吃完飯,等不及上甜品就吵著要回他們的世界去了,我們看著菜單上那麽多好吃的直呼浪費。
徹底被00後拋棄的老兩口也不能天天生無可戀地在房間裏躺著,兩個超齡兒童隻能混跡在一堆小P孩裏從《冰雪奇緣》看到《美女與野獸》,從米老鼠合影到唐老鴨,當年被高考指揮棒耽誤的童年,一個假期都補回來了。
還有一次“Kids Club”滑鐵盧是坐MSC地中海航線的郵輪。小算盤是把兩個娃往裏一送,老兩口可以下船看教堂、逛博物館,提高佛係雞血爹媽的“自我修養”。
結果娃去了第一天就大呼沒勁還是要24/7和我們混。說好的有資質的幼教老師呢?說好的看電影做遊戲呢?原來歐洲人民的語言能力太強,一說看電影,小朋友們投票一致選了葡萄牙語的片子,無奈寡不敵眾,咱雞娃縱然精通中、英、法三語,也有失靈的小語種死角!當然真的雞媽也肯定聞到了機會:回家是不是要考慮上個西葡語言培訓班啊? ????(楓葉式推娃,請叫我們“佛係雞血媽”)“三觀不合”才是人類矛盾的根源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吃喝拉撒睡這種旅行細節上的困擾越來越少,喜大普奔的是娃也越來越幫得上忙,比如自己打包、提個行李啥的。這才發現,生活細節都是小事,“三觀不合”才是人類矛盾的根源。
帶娃去紐約,在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逛了幾個小時後我問孩子印象最深的作品是什麽?兩個熊孩子異口同聲地跟我說"White on White" (白上白)!
(White on White, Kazimir Malevich 1918Moma作品)
就是這幅一點看不出任何繪畫技法完全憑想象天馬行空的作品華麗麗地分割了00後和全世界中老年人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人滿為患的梵高展廳,沒有改變他們對“名作”的態度,撼動他們對自己獨特審美的信心。梵高名作《星夜》@MoMa
佛係雞血媽斥巨資從小送他們去蒙校啟發心智,雷打不動每周學畫從蠟筆彩鉛一路畫到丙烯素描,打了飛的、付了紐約巨額的酒店房費,就是為了讓你們欣賞“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和這個年齡的孩子分歧遠不止一幅畫的距離,你的任何想法和提議在他們眼裏都不“cool”。比如你想舒舒服服住酒店輕鬆一下,他們說很久沒露營了咱們一起去野睡;你想吃塊牛排、敗個米其林犒勞一下自己,他們覺得麥當勞披薩餅更可口;你說“走,咱一起看個博物館”,他們就想逛個M&M巧克力店然後打卡Pokemon Centre(寵物小精靈店)......
每當盤點我們走過的“千山萬水”,孩子們念念不忘的不是點亮巴塞羅那的百年“爛尾樓”聖家堂,而是桂爾公園裏路人吹的大泡泡;不是人類的文明奇跡瑪雅金字塔,而是坎昆Airbnb(民宿)門口滿地爬的小蜥蜴;不是遊輪經過的那些加勒比小島,而是餐廳裏記得他們名字的帥哥服務生和人造香精色素滿滿的果凍......後來我的朋友點醒了我,想當年你不也是覺得米羅比米開朗基羅好,流行音樂比貝多芬順耳嗎,不是也每天塞著耳機聽著walkman,覺得滿大街俗氣的成年人都是從火星上直接移民來的?
是的,孩子們有他們看世界獨特的方式和角度,我們何必要用成年人的思維定式去限製他們的想象力?去評判他們的真實感受?去年我家老大和他的小夥伴一起去北京參加夏令營,這是第一次我們完全放手的旅行。拿著手機也經常失聯,完全成了一顆被放出去的衛星,信號微乎其微。
這才忽然意識到孩子長大了,可以隨時成為一顆衛星,進入自己的軌道,和我們的交集也許會越來越少。我們在一起的旅行不管多麽手忙腳亂、狀況頻出,兩個熊孩子如何拖我們的後腿,現在想想旅途中的每一天都是各種小美好,全家在一起的時光都是各種小確幸。
偶爾有可以不用管娃、身心荷包不被蹂躪的甩娃單飛機會,都感到受寵若驚手足無措,然後開始自責不以啟發教育親子為目的的旅遊是不是算無良父母耍流氓?正當老母親拿著紅酒、寫著小酸文陷入沉思、馬上就要老淚縱橫之時,老大忽然說了一句“上次百老匯看的《歌劇魅影》裏麵的音樂蠻好聽,我很喜歡”,頓時有撿回來幾百美金票價的感覺。
就像唐僧師徒,挑擔牽馬、降妖伏魔,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總有取得真經的一天。
雖然知道那一天還很遙遠,但此刻心底已然開出了一朵白蓮花...... (繼續下拉有彩蛋~)長按QR碼,關注公眾號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
作為兩個熊孩子的老母親,最後還是要敲黑板劃重點,分享一下多年帶娃出行的幹貨經驗:
-
選擇合適的目的地至關重要。家有小小孩的安全舒適第一,比如海邊度假村、迪士尼主題公園、郵輪、自駕等線路。文化曆史豐厚的目的地不一定適合小小孩。畢竟去哪裏不是最重要的,陪伴才是最大的收獲。
-
帶著孩子去旅行,行程不宜過滿,增加休息的次數,給孩子及時補充水分、食物、恢複體力。
-
讓孩子參與行程的計劃,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給年幼的孩子普及一下目的地知識背景,對於大孩子可以讓他們做研究、找攻略,設計出行線路,給他們一些任務去完成。
-
天有不測風雲,盡量事先想好Plan B(備選方案)。比如萬一天氣不好怎麽辦?萬一景點排隊人太多去不了?即使發生意外,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唉聲歎氣怨天尤人,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教育他們,人在旅途,不完美是常態,能夠全家一起克服困難是難忘的經曆!
- 食品、藥品要備足,如果出境遊,疫苗打起來,醫療意外保險必須了解一下,帶小小孩的還是有必要買全險(包括行程取消)以防萬一。
-
護照證件一定要檢查,很多糊塗的老母親老父親推娃過猛,自己卻糊塗得忘了續護照,咳咳......
-
所謂“家教”是平時每天在家裏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等出門在外就應該是“練兵”的機會了。公共場合忌諱當眾教訓甚至打罵孩子,也不應該對孩子的胡攪蠻纏不聞不問,如果發生建議迅速帶離現場和孩子單獨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