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彪打的兩次大敗仗揭密

(2006-02-16 13:32:51) 下一個
湘江戰役   紅一方麵軍長征中,曆經百戰。但真正對全軍生死悠關的當首推湘江之戰。林彪的一軍團與彭德懷的三軍團為中央縱隊及整個紅軍的命運,與湘,桂軍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殘烈撕殺。關於湘江之戰,當年林彪的紅二師4團團長耿飆和政委楊成武都寫過回憶錄。 彭德懷的紅五師師長李天佑也曾 撰文。在瀟水與湘江之間,方圓二百裏的範圍,八萬紅軍為最後的命運在死亡線上掙紮。林彪的一軍團從34年11月25日奪取界首到12月2日中央縱隊全部渡過湘江,為中央紅軍整整多爭取兩天,而這兩天將是改變中國命運的兩天。   湘江之戰,以紅軍慘敗告終。8萬6千紅軍官兵,犧牲和失蹤約3萬1千人,被俘約6千人。殿後的紅八軍團不複存在。湘江東岸的紅三軍團六師18團和紅五軍團34師全軍覆滅。其餘各部編製在湘江之戰均隻剩不足半數。官多兵少。紅軍大量縮編。自離開蘇區突破曆次封鎖線,紅軍損失如下:第一道封鎖線,損失3700餘人;第二道封鎖線,損失9700餘人;第三道封鎖線,損失8600餘人;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湘江之戰,共損失近38000 人,而且主要是骨幹作戰部隊。加上沿途紅軍征召的新兵,此時紅軍已不足30000人。(蘇區出來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 在告別腳山鋪戰場時,林彪,聶榮臻,左權,朱瑞等一軍團首長親自為死亡官兵安葬。據後人回憶平生極少流淚的林彪當時望著滿山遍野的灰色屍體淚如泉湧。我們看看朱德以紅軍總司令部給林彪和彭德懷的命令吧:"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義。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勝負關全局"這是為命運而戰。   湘江戰役後,在全州旁邊的湘江轉彎處,叫嶽王塘。此處江水流速很緩,上遊漂下的屍體幾乎全都匯到這裏。在水彎處,紅軍屍體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幾十年後,當林彪位於中共高級領導職務時,也曾去過一些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懷舊,但他再也沒有回過界首。在中共的軍史上,湘江戰役是慘敗。但是,林彪,彭德懷作為紅軍開路先鋒的最高指揮官,為挽救整個中共和紅軍的命運功不可沒。同時還有五軍團的董振堂。   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瀟水之間,中共和紅軍從死亡線上走了出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沒有湘江邊的這些勇士,就不會有毛澤東,共產黨的天下。讓我們記住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懷,林彪,聶榮臻,鄧萍,董振堂,左權,李天佑,黃克城,陳光,楊成武,耿飆,黃勁功,李英華,易蕩平,陳樹湘等等,等等。湘江戰役是紅軍輝煌的英雄詩篇。 二戰四平   1946年春,東北民主聯軍在進行長達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後,因戰局突變,被迫撤出四平。此時是東北局勢最為嚴峻的時刻。稍錯一步,東北全盤皆輸。林彪本來對四平保衛戰就有異議,在國共談判期間,延安和東北局的許多領導人,包括毛澤東本人都認為東北問題有望和平解決。   3月13日,中央致電東北局和林彪:東北問題有和平解決之可能。3月23日,毛澤東致電東北局和林彪:立即動員在運動中及其立足未穩時,堅決徹底殲滅國民黨進攻部隊。愈多愈好,不惜重大傷亡,求得大勝,以利談判與將來。3月26日,東北局按中央指示電告各部隊:此次作戰(指保衛四平)為決定我黨在東北地位之最後一戰。然而林彪不這樣看,他說:全國有無和平,因不了解情況,不敢說。但是,東北肯定沒有和平。曆史證明,此刻林彪的頭腦是清醒的。   四平保衛戰,林彪與杜聿明棋逢對手。雙方傷亡都很大。5月15日,廖耀湘的新六軍22師65團進攻威遠堡。除了第一次試探性的衝鋒外,65團團長李定一上校指揮的所有攻擊都是一次成功。客觀地講,國軍65團一個團依靠優勢炮火在威遠堡打垮了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主力(今日第四十集團軍的前身,當時三縱司令時為程世才)。小小的威遠堡戰鬥在東北早期國共較量中意義非同小可。65團一個團可以打垮三縱主力,新六軍又有什麽樣的對手好怕呢?威遠堡丟失,四平之戰必敗。為此,林彪沒有等待延安的命令,開始部署撤退。大凡在戰鬥遭受重大損失且在失利得情況下,指揮戰略性撤退是十分危險的。稍有差錯,就會造成災難性的結果。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雪上加霜的是,在撤離四平時,林彪的作戰科長王繼芳攜帶大批文件叛變投敵。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由此了解到民主聯軍實力大損,便放心大膽指揮國軍一路猛追,直到把民主聯軍主力趕到鬆花江以北。在此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林彪等高級將領毅然擺脫了國軍,保存了部隊的精華。這是值得大書的一筆。勝仗易打,敗兵難帶。檢驗一個統帥,一個將領的軍事才幹,不僅僅在於看其打了多少大戰,勝仗;有時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部隊的士氣和完整性。林彪不愧統帥這個稱號。在四平失利後不到20天,抓住戰機,指揮梁興初一師和羅華生二師接連打了拉法和新城兩勝仗,消滅國軍兩個團,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士氣。使官兵們在四平失敗的陰影中看到了新未來。   1947年夏,東北民主聯軍在夏季攻勢的後發起了四平戰役。此戰的經過及結局眾所周知。不管是最高指揮林,羅,劉還是前線指揮李天佑和鄧華均負有則。林彪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首先自我檢討,而且多次講反複講。林彪這點與有些高級將領是不同的。他從不把責任推到下級身上。以李天佑為例,四平之戰失利李天佑,鄧華當負主要責任。但林彪並未責怪他,到48年再戰四平時還是讓李天佑指揮,參戰部隊還是以一縱(李天佑),六縱(洪學智),七縱(鄧華)為主。可見林彪作為戰區最高指揮官的氣度。可後人往往把47年四平失利,就隻放在林彪一人頭上,稱之為"二走麥城"。("一走麥城"是指46年四平保衛戰,"三走麥城"是指青樹坪。)李天佑原於百色起義的紅七軍,到江西蘇區後編入彭德懷的三軍團,任五師師長。土城戰役前因遭王家烈部隊襲擊,被彭德懷撤職。平心而論,彭總的做法有點過火。因為當後來土城戰役失利時,軍委也沒有撤彭德懷的職嗎。這也可以看出彭,林二人不同的將將之法。跟著林總打勝仗,這是四野全軍的共識。   再回到47年四平攻堅失利上來。林彪的長處在於運動戰和伏擊戰。因為以往的曆史原因,紅軍和八路軍,新四軍時期,中共部隊都沒有打過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因此幾乎所以高級將領均缺乏打攻堅戰的經驗。林彪也不例外。而國軍在抗戰中後期,尤其在西南戰場,與日軍打的幾乎都是攻堅戰。日軍防禦戰打的極為出色頑強(本人不是在為日寇宣揚。本人認為日本是中國的天敵),尤以昆侖關大戰(國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鬆山攻堅戰(國軍新38師和第八軍,軍長何紹周)最為慘烈。之後,國軍專門研究日軍的防禦戰術,知己知彼,為日後戰場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中日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雪峰山戰役時,日軍一個聯隊(團)要想攻擊國軍一個營的陣地已是不可能的了。陳明仁的71軍對日軍的防禦戰術研究的十分透徹,故在四平把這一套全部用以對付林彪了。共軍以其之短擊國軍之長,四平失利在情理之中。   若以濟南攻堅戰和石家莊攻堅戰來證明粟裕,許世友和聶榮臻之強,以四平攻堅戰來說明林彪,李天佑之弱是不客觀的。四平之戰在47年,對手是陳明仁,而且,這是我軍第一次大規模攻城。濟南戰役在48年9月,並有吳化文起義的因素。石家莊戰役則是先有清風店,後有石家莊。四平失利給東北我軍上了一課,也為日後的義縣戰役,錦州戰役,天津戰役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四平之戰是慘烈的,但它同時又是東北民主聯軍走輝煌的起點。勝仗可喜,敗仗亦不可悲。從敗仗到更大的勝仗,便可稱為"輝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