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人生(219)紀念在《文學城》發博文600篇
從2018年3月21日在《文學城》上公開發第一篇博文《教育隨筆》,到2022年12月11日,不知不覺已經發了博文600篇,而且,不經意,第600篇恰好又是寫的《教育隨筆》。
在600篇博文中,《教育隨筆》占六分之一;《說三道四》占六分之一;《閑話人生》占三分之一;其他的還有《回國雜記》、《笑談邂逅》等等。自己回頭仔細看這些自定的不同欄目的文章,其實大多還是與教育相關。
從開始寫博文那天起,我就沒有一個總體規劃,想到什麽寫什麽,真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也沒有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曆史使命感,就是老來自尋其樂的一種方式。因為我堅信樂觀心態是長壽之道,與我的學友相約古稀之後要堅持“三樂”,一要“知足常樂”,二要“助人為樂”,三要“自尋其樂”。
自從2000年,我們老兩口應女兒就讀學校校長之邀,前來美國新澤西瑞德商學院參加女兒碩士畢業典禮之後,二十多年來,經常往返中美之間,每次來都要住半年。女兒工作忙,就安排我們參加紐約天馬華人旅行社遊覽美國風景名勝。該看的都看了,該玩的地方也都去得差不多了。
於是,2019年9月7日離開武漢時,我帶了十年的有關教育的資料,那是我在華中師大一附中工作十年期間(1980年到1990年),一筆一畫記錄下來的《日記》、《班主任工作日記》、《教學後記》等,還帶了兩本當年語文教材改革實驗課本。原本想利用這半年時間,總結一下參加教改的一些經曆、體會等等。沒有想到,武漢爆發新冠疫情,原定2020年3月19日的返程機票被取消了。回不去了,一呆就是三年多。自覺禁足在花園之州的澤西市家中。感謝《文學城》給我發表博文的平台,讓我每天都有事情做,自得其樂。
有網友給我建議,把有關文革的內容係統地寫一下,讓沒有經曆那個年代的青年人更多地了解文革。於是,我寫了《我的文革十年》,後來又寫了《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果然受到讀者的好評。當然,也有一些文章受到質疑,甚至尖銳的批評。
而引發評論,乃至爭論的文章,往往是有的內容因年齡差異、或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已。如《回國雜記·當年紅衛兵相聚洪湖餐館》上了“城頭”(朋友戲稱文學城的“博客精選”欄目),“閱讀”達一萬七千多人次,參與評論的不同意見也比較尖銳。從中,也可以看出不少年輕人對文革太缺乏了解,當然也有人認為文革就是好的。但是,我的回憶文章顯然不是歌功頌德這個意思。博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任人評說吧!
按不同內容的序列,係統地寫博客,固然有許多好處。然而,有時因某事突然想起與此相關的人和事,又不得不馬上寫下來。如昨天看世界杯足球賽法國對摩洛哥那場,開場不到五分鍾,法國隊在摩洛哥門前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那一腳進球,怎麽不讓人激動呢?老伴立即提醒,年齡老了,不要太激動。於是想起了我的一位老朋友二十多年前,就是因為看球而提前走了……
好在我設置了一個《說三道四》欄目,不敢說自己有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責任感,真的是對一些人或事有感要發,且不發不足以平“私”憤。不成想,發出後卻引起了共鳴。
例如《我看複旦割喉事件》(14/4113reads)
《數典忘祖,情何以堪》(16/1641reads)
《落葉歸根,根在哪裏》(20/2407reads)
《樹挪死,人挪活》(9/1640reads)
《“動態清零”“測不準”》(10/1027reads)
上麵說的都是我的博文寫了什麽,下麵簡單說說我是怎樣寫博文的。
我當了一輩子中學語文老師,總是告訴學生“我手寫我心中言,真情實感動人顏”。當我自己寫博文時,當然要嚴格遵循這一說,一定要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實踐告訴我們,隻有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能寫好。隻有說真話,不說假話,才能被認可。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即使有時寫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曆,也不一定被他人理解,更不一定就可以上“城頭”。這就要正確對待自己,不能總是抱著“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不放。
然而,不管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文章,每當要公開發表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要核對所寫與事實是否有出入,其次一定要用自己熟悉的詞語來表達,如果要用自己不熟悉的詞語,就先上百度查詢一下這個詞是否適合用在這裏。總之,“文章不厭百回改”!一定要“文責自負”,更要對讀者負責。我的體會是,文章寫好後,先放一放,回頭再看一遍時,也許看得出問題在哪裏,錯別字有幾個。然後,一一改正之後再發。
每當我看到博客上圖文並茂的文章,就羨慕不已。仔細看了文學城關於在文中發圖片的說明之後,還是如墮雲霧之中。隻怪自己還不能與時俱進,不會運用文學城提供的軟件上傳圖片。轉而一想,怎麽在電腦上編輯好有圖片的文章,就那麽輕而易舉地可以發到微信上去呢?於是,我有一個不情之請,麻煩文學城的程序設計師,能否為我們老年人提供一個新的便捷使用的可發圖文並茂博文的軟件呢?
總之,三年多發了600篇博文,首先要感謝文學城!特別要感謝許多朋友的關注和點評!我將一如既往,筆耕不輟,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
83,84年我判過高考卷,物理與數學卷。也是一張卷 兩個人判。即使理科卷也有出入。有的老師判卷隻注重結果 不太注重過程。因為過程很難讀,尤其學生字跡潦草,思路不是很流暢清晰的時候。我注重過程,盡量在字裏行間找出能給分的地方。
前幾天看到一篇高考語文改卷的文章:“江流有聲:你不知道的高考閱卷”
http://hx.cnd.org/?p=21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