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80)“一節”與“一生”

(2021-09-08 07:17:29) 下一個

教育隨筆(80)“一節”與“一生”

 四十年前,我的一篇《教學後記》:

【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有這樣一句話:“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清清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在這兒講了“一節”與“一生”的關係,強調平時學習對備課的作用。昨天晚上備課,我就嚐到了甜頭。

“蘇霍姆林斯基一邊從事實際工作,一邊堅持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他一生寫了四十多本書,六百多篇論文,一千多篇供兒童閱讀的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他的創作源泉就是學校生活。他深入觀察,細心記錄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案例,認真思考,不斷地從理論上進行概括。他每天早晨五點到八點從事寫作,白天上課、聽課和當班主任,晚上整理筆記,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幾十年如一日。”他就是我今後學習的榜樣。

明天要給實驗班講“概括敘述”,教材上盡是抽象的道理,而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初一學生,如果按書上講的話,顯然不能奏效,怎麽辦呢?想到一年前記下的一篇“隨筆”《書犬馬事》,正好說明這個問題。

《書犬馬事》原文:

歐陽公在翰林時,常與同院出遊。有奔馬斃犬,公曰:“試書其一事。”一:“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一曰:“有馬逸於街衢,臥犬遭之而斃。”公曰:“使之修史,萬卷未已也。”曰:“內翰雲何?”公曰:“逸馬殺犬於道。”相與一笑。
譯文:
    歐陽公在翰林院時,常和他同在翰林院供職的人一起遊玩。有一匹奔馳的馬踩死了一條狗,歐陽修說:“試著記錄這件事。”一位說:“有狗躺在大道,奔馳的馬踩死了狗。”另一位說:“有馬奔馳在大道,躺著的狗遇到它被踩死了。”歐陽修說:“讓你們編寫史書,一萬卷也不夠。”(眾人)說:“你怎麽寫?”歐陽修說:“奔馳的馬在大道上殺死了一條狗。”(眾人)一同笑了。

教學後記:

1981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晴轉陰

實踐證明昨晚備課是成功的。全班學生都靜靜地聽我講故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故事一講完,當我問大家,歐陽公是怎樣說的呢?

馬上就有一男生舉手要求回答:“逸馬殺犬於道”。

原來他以前曾看過這個故事,覺得非常有趣,因此,印象非常深刻。

劉友三老師經常對我說,我們老師在課堂上隻有一個腦袋,而學生有幾十個腦袋,而且都是非常聰明的小腦袋,一定要發揚教學民主,通過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

“領導討論是一種困難的藝術,但也是很值得發展的藝術。教師必須經曆過一段時間,有時要若幹年的實驗,才能發展起既有效又舒適的方法。”(引自[美]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8頁)。

領導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式教學,隻有認真備課,在課堂教學進程中,適時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引起全班學生思維的“開竅反應”。 “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引自[美]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6頁)

記住恩師劉老的教導,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聯係自己的教學實踐,經常小結,必有長進。

語文教學改革實驗班的學生,到初三時,已經能夠根據教學進度即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雖然這個要求較高,但是學生經過長期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問”訓練,已適應這種教學方式。不論有沒有人來聽課,也不管有多少人聽課,他們都敢於公開向老師質疑問難,而且善於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勇於即席答辯。例如,初三上學期,應華中師大中文係見習生的要求,舉行了一次有三百多人聽課的大型公開課,講讀《孔乙己》這一課。課堂上有這樣一個討論的片斷:

學生(1):文章最後一段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中“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作者為什麽要這樣寫呢?

老師:對!她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呀!這個問題怎麽解決?我們班肯定有同學能夠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2):“大約”是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而“的確”隻是修飾“死了”著一個詞,它們修飾的範圍不同,所以說它們並不矛盾。

學生(1):既然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麽還要用“大約”來修飾呢?

學生(2):我們在《寫作》書中學過,一個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語法錯誤,還要看它是否符合語言習慣。任何人一聽這句話,都覺得是通順的。(學生笑)

學生(1):魯迅是一個大文豪,他也懂語法,為什麽他要明知故犯呢?(學生大笑)

老師:如果他要明知故犯呢?

學生(1):他不會故意說錯的。(哄堂大笑)

學生(3):我覺得這一句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大約”是因為孔乙己死了那麽多年,沒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隻能根據推測來判斷。推測的根據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說明他的死是帶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後麵用“的確”孔乙己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很窮,所以他死了就沒有人知道得那麽確切了,隻能用“大約”這個詞說明。

這節公開課在見習生長時間的熱烈掌聲中結束了。學生在這節課討論時提出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成為我語文教學一生的亮點之一。

【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說的這樣一句話:“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

對一位終生從事教學的老師來說,也許一節課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他一生的教學成就,正是這一節一節課組成的,而用自己的一生來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也是一位  優秀教師的不懈追求!

正值國內新任教育部長大力推進新一輪教育改革,我以為,不論怎麽改去改來,隻有教師用一生的精力來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教育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李培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墨' 的評論 : 謝謝!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認真教書育人的好老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