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81)我在上語文公開課中逐步成長

(2021-09-10 19:21:37) 下一個

教育隨筆(81)我在上語文公開課中逐步成長

華中師大一附中著名語文老教師劉友三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不同於梅蘭芳的舞台表演藝術。梅蘭芳的一出《貴妃醉酒》可演一生;但語文老師不能多次在同一個班學生中反複講同一篇課文。

1982年春季開學初,袁福校長決定讓我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公開課,他特別強調這是學校建校以來的第一次,所有領導和全體教師都要去聽課,還要請華師大教育係肖宗六教授來講評,希望我在語文組老教師的幫助下,認真準備,一定要成功!時間定在3月11日,還有一個多月,抓緊時間吧!

語文教研組長吳六林、特級教師陳治平、我的指導老師劉友三,四個人開會研究決定,按教學計劃兩課時完成《荔枝蜜》講讀教學。三位老師希望我抓緊時間備課,寫好教案,然後再開會研究教案的可行性。

還有半個多月的時間,從何著手呢?除了熟悉課文外,還要抓兩點:一是學生朗讀,有表情的朗讀,要發現、培養一批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二是抓緊批閱學生的作文和觀察日記,了解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根據優秀教師的經驗,上好公開課,要在深入了解學生和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寫好教案。

從標題到板書

從朗讀到練習

從提問到講析

既要符合實際,又要不落俗套,確定這次公開課教學的基本原則是:

以《荔枝蜜》的文章結構為經;

以“雙基”(基本能力和基礎知識)訓練為緯;

以感情為線索;

以朗讀為手段;

以“自能讀書”(葉聖陶語)為目的。

3月4日上午,備課組的老師們和教導處王聲磬主任,對我的公開課教案提出意見和建議。劉友三老師特別強調要注意教學程序,要擬一個授課提綱,爛熟於胸。

下午進一步充實教案內容,寫好後交王主任,他說要印150份,袁校長改批為220份。

劉友三老師還建議,為保證公開課成功,先在他執教的四班試教一次,主要是卡時間,看按這個預定的教學程序進行,時間安排是否恰當。我們一定要給全體聽課老師呈現比較完美的、真實的公開課。

3月6日,在四班試教,效果比較理想。在劉老師的組織之下,該班學生積極配合我完成了試教任務。

劉老師說,整個課堂教學結構緊湊完整,“無懈可擊”,小毛病有兩個:第一,講第一部分太囉嗦,還要簡單,點明要點即可;第二,語言要簡練,多讓學生活動,多讀。一定要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其他聽課的老師們也提出許多寶貴意見。

晚上,劉老師對我試教的這節課提出了詳細而周密的意見,並告訴我,這幾天要常常在大腦中“過電影”。

3月11日,下午的大型公開課結束了,基本上完成了任務。評課時,老師們充分肯定了成績,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見,使我受益非淺。原華師一附中管教學的副校長、華中師大教育係肖宗六教授的總結發言更是發人深思。他勉勵我要虛心聽取老教師的意見,不斷爭取進步。

晚上寫《教學後記》之前,又聽了一遍錄音,發現這節課確實還存在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太緊張了。因而遺漏了很多必講的內容,這說明自己還很不成熟,也說明準備還不是十分充分。

第二個問題就是普通話太差勁了。

第三個問題是基本功訓練不夠紮實,有的基礎知識的講解不太明確。

分析這節課基本成功的原因,確實離不開學校領導的指導與老教師的具體幫助。特別是劉友三老師和吳六林老師,他們從始至終熱情鼓勵,精心指導。我現在在華師一附中,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驕傲。我這次上公開課是“班門弄斧”,但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不得不“弄斧”到“班門”。我一定記住前輩的諄諄教導,虛心接受各位老師的意見,繼續苦學苦練基本功。

    3月12日早上,我在二班檢討昨天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然而,學生最關心的是聽課老師們的評價。我隻好對他們說,大家充分肯定了這節課是成功的,非常感謝同學們的支持與配合,鼓勵他們對教學提出不同意見。這時,李明潔同學又要求發言,她表示仍然堅持昨天在課堂上發表的意見。我肯定她敢於堅持自己見解的勇氣,同時啟發她認真分析一下課文。她說下課後一定要再認真分析文章的思路。多麽可愛的學生啊,可我昨天卻沒有及時肯定她的優點。老師們在評議會上對此提出了批評。我虛心接受,並在今天課堂上表揚了她,彌補昨天的過失。這也表明我在一些教學原則問題上與優秀教師相差甚遠。還要努力啊!

下午,王主任要求我好好整理課堂教學實況錄音,認真總結,把它發表在教導處編的《教學研究》上。

我回母校教這個班的學生,僅僅一年時間,82年秋季開學,奉袁校長之命參加全國語文教材改革實驗。

1982年8月29日,開學第一天,教研組長吳六林老師告訴我,從今以後,請汪厚鐸老師負責指導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希望我一定多征求汪老師的意見,做語文教改的有心人,像劉老那樣,注意積累資料,多動腦筋。他說,這個擔子很重,今後要看你的了。我表示,一定要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多做工作,勤於思考,善於積累,經常總結。

1982年9月2日,上午第四節課,汪老師聽我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午他就這節課跟我談了近40分鈡,肯定了優點,指出了問題,還就個別問題展開了討論。汪老師很滿意。短短幾天接觸,我覺得汪老師非常坦率,也如他自我介紹一樣,性子很急。他工作認真,學問淵博,記憶力強,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很強,不隨大流,敢於堅持個人見解。總而言之,我將從他那裏學到許許多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汪老師專職指導我,可以說是華師一附中以老帶新的優良傳統吧。

1982年12月1日,接教導處通知,讓我於12月3日舉行一次公開課,屆時省教育學院幹訓班有幾十人來聽課。這是執教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第一次公開課。

我從兩方麵做準備工作。一方麵是告訴學生後天要接待校外的老師和領導來我們班聽課,希望大家做好課前預習,特別強調一定要寫好“預習提問”,上課要像平時一樣積極舉手發言,做到聲音大、吐詞清。

馬上有學生舉手問:“老師準備提哪些問題呢?你會要我回答第幾個問題呀?”

“你怎麽會想到這樣的問題呢?”

“我們小學老師就是這樣讓我們做準備的。要求課堂提問時,大家都舉手,但回答問題的是已經背好了正確答案的那個同學。”

“我再說一遍,我們華師一附中的老師上公開課,不管是教育部長還是一般老師來聽課,跟平時上課一樣!來真的!你們按我的要求認真預習課文就可以了,明天上課,希望你們要像平時一樣,如果沒有聽明白,還有不懂的問題,隨時可以舉手問我。”

另一方麵,寫好教案後向老教師求教。

首先去向劉友三老師征求意見。他基本肯定我寫的教案,在許多細節方麵作了補充。

接著把教案給我的專職指導汪厚鐸老師看了,他提了很好的意見。認為設計很好,但特別提醒我要抓緊時間,疏密恰當,否則講不完。

12月3日,下午的公開課嚴格說來是失敗的,但是幾位老教師還是充分肯定了成績,同時也指出了問題。

吳老師指出,老師自己的普通話不標準,因此不敢嚴格要求學生,以後要加強學習普通話。平舌音和卷舌音一定要分清。黃老師認為整個課堂教學的結構還可以,但是沒有形成高潮。還要我注意板書寫字要規範,“分”應該寫“八、刀”,不能寫成“人、刀”或者“入、刀”。汪老師肯定成績後,關切地說:“幾個月來,你是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講課出現這些問題,也難怪。以後要多加注意。”劉老、陳老師與上述幾位老教師的意見大略一致。

省教院教研室的譚老師認為這樣上可以。

汪老師最後還告訴我,上公開課與平時上課要兩樣處理,當斷則斷,不要在枝節問題上浪費時間,這就要緊扣時間安排,不要輕易耽誤時間。

正所謂“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啊!

吳老師說的“平舌音和卷舌音”分不清,對語文老師來說就不是一個小問題。要提升課堂教學藝術,必須苦練基本功,練功就要允許學生糾正老師的錯誤。後來一次三十多人的公開課,剛給學生講了書上幾個字的平舌音與卷舌音的辨析問題。一開口講話,“請這一組的同學按豎行一人朗讀一段”。我又把“豎行”的“豎”讀成了“sù”。全班學生異口同聲“shù”。我立即表揚學生“活學活用、立竿見影”,學生和聽課老師都報以友好的笑聲。

華師一附中的語文老教師言傳身教,從難從嚴要求年輕教師練就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筆規範的粉筆字、一篇文從字順的文章,小而言之,是夯實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大而言之,是傳承語文教學之精髓。我有幸在盛年回到母校教語文,得以與老特級教師陳治平、恩師劉友三、吳六林、汪厚鐸、黃伯宜等老一輩朝夕相處,親聆謦欬,如沐春風;親炙其人其學,耳濡目染,春風化雨,深受教益。

在袁校長、王主任和老一輩教師的精心栽培下,在六年教材改革實驗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聽課老師三千多人,從東北的吉林到海南島,從上海到西北的蘭州,我和學生一起在上公開課中逐步成長。最難忘84年12月17日,在母校老校區大禮堂,接待華中師大300多見習生和附近中學的老師,講讀《孔乙己》。兩課時在一個學生非常完美的討論發言後,下課鈴響了。全體見習生起立長時間熱烈鼓掌,祝賀公開課成功了。(參閱《教育隨筆》40“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我在語文教學上的每一點進步,特別是在語文教材改革試驗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是母校老一輩教師培養的結果。

感恩華中師大一附中!感恩老一輩教師!感恩積極參與教改的全體同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