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人生(172)武昌首義路原來叫黃土坡
武昌首義路原來叫黃土坡,1952年更名為首義路。
首義路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全長1650米,北起武珞路,南抵起義門。
起義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辛亥革命的曆史見證。
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距今差不多有700年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後,迅速控製中和門,南湖馬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掀開中國近代史新的一頁。
當年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的新軍第八鎮工程營就駐紮在這條路的中段。現在與張之洞路交叉口的湖北省總工會院內建有首義紀念碑。
中華民國成立後,為紀念武昌起義的勝利,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中和門是武昌九個城門唯一尚存的古代城門,城樓因年久失修已快傾塌。1981年,城樓在原址修複;城門樓上有葉劍英元帥親筆題寫的“起義門”三個鎦金大字。登上城樓,遠眺洪山,叢林蓊蔚,禪院清幽;近覽紫陽湖公園,亭台錯落,柳絲飄拂,別有一番韻味。
起義門景區內,眾多的百年建築如今被重新修補,不僅完整保留了建築的原樣,而且,連同百年古樹一同保留,這樣,這裏的古跡就成為武漢不可多得的一處訪古場所。這裏還有武漢最長的風雨長廊,雕刻著古老武昌的民俗畫,鑲嵌著十多副名人書法對聯,古老武昌城的地圖,等等。讓人流連忘返。(以上內容參考了百度有關資料)
2018年,回國兩個多月了,五月的一天早上,老伴說天天吃熱幹麵都膩了,今天我們是不是換個味口呢?
於是,我們從南湖之濱打個的,到起義門門外的明倫街。那位的士師傅問我們:“兩老這麽早去哪裏啊?”
“去明倫街那條回民街吃牛肉豆皮和牛肉燒賣呀!”
“你們兩老真的好瀟灑!這打的的車費比你們過早貴多了啊!哈哈!”
一晃離漢到海南後快三十年,沒有吃故鄉這樣鮮美解饞的美食了。一飽口福之後,走出明倫街,步行向北去看看久違的起義門。站在街口,就看到修葺一新的古城門了。老伴說,她還是第一次看到這裏還有一個城門。於是我們就從梅家山對麵的南望山拾級而上,遊覽了楚望亭、首義烽火石刻、辛亥革命碑林、風雨長廊,走到城門後,沿著城門邊的石梯下來,就是首義路的南端了。
起義門內,首義路邊人行道上,我們漫步向北,我邊走邊對老伴說:“1949年之前,靠近城門這裏是嚴氏先輩創建並經營的‘嚴家花園’,種的是茉莉花、珠蘭花和白蘭花等香花,供漢口茶行做花茶。據我還健在、已經九十一歲的二姐告訴我,嚴家花園比我們通湘門外的李家花園大多了。之所以有後來的李家花園,全靠嚴家花園姑奶奶的傾情扶助。”
現在,我們右邊是709所的西門,再往前,是一個現代化超市,中百倉儲超市對麵就是湖北省總工會大院,武漢地鐵4號線“總工會”站的出入口,以前是打響首義第一槍的革命黨人“工程營”的駐地。大院裏麵還有一座首義紀念碑。
走到十字路口,就是東西向的張之洞路,向西走二三百米左邊是紫陽湖公園的大門,右邊原來是祭吊辛亥革命烈士的“烈士祠”。向東走,就到了張之洞於1906年下令,劈開城牆建的通湘門的出口,右轉幾步路就是現在的武昌火車站。
我們橫穿張之洞路口,繼續向北漫步。左邊是武漢市39中,我表弟嚴家林的夫人、也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學韓敏,當年被武漢市教育局直接錄用為中學數學教師,在湖北省實驗師範學校短訓班結業後分配到那裏,工作了一輩子。他們結婚後就一直住在起義門內嚴家花園的私宅,也是嚴家花園唯一留下的一點點私人財產。最後還是因為擴建起義門景區被拆遷,拿了一筆拆遷費去長江之濱購置了一套公寓。
嚴家花園和李家花園命運一樣,花園的創建之地,先後湮沒在大武漢的曆史發展之中。不過嚴家花園的私宅,一直完好地屹立在紫陽湖畔嚴家花園那塊土地上,100年後才因擴建起義門景點被拆遷。而李家花園在1958年因武昌火車站擴建時,私宅那塊地被政府征用,土木結構的私宅僅僅隻給3200元人民幣,父輩兄弟四人,每家800元,住宅和祖父購置的那塊地皮就沒了。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表弟的兩個女兒和我的兩個女兒,都憑自己的實力出國留學,後來都自立於強手如林的北美,她們都繼承了先輩艱苦創業的精神財富,傳承了先輩用心做事,精益求精;以誠待人,和氣生財。不論在哪裏工作和生活,總是順風順水,如魚得水。感恩先輩!感恩時代!先輩們在天上看到後輩們,生活在比當年私家花園更美麗、更自由、更有私產保障的地方,一定為子孫們感到驕傲,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右邊是五六十年代的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當年路過法院門口,常常駐足瀏覽“告示欄”張貼的“布告”,布告說明被槍斃犯人的罪惡事實之後,就在犯人名字上打一個大大的紅勾。最下麵就是時任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楷書簽名的三個大字。高中畢業多年之後,才知道與我在華師一附中同學六年的一位好朋友是郭院長的長子。走到這裏,就想起他媽媽做的包子、饅頭、還有山西手擀麵,真是太好吃了!
繼續前行,右邊是湖北省政府的第二招待所。走到這裏,老伴想起了他的大哥,八十年代初從宜昌調回武漢,任湖北社會科學院《江漢論壇》主編時,被臨時安排在這個招待所住了好長一段時間。1980年,我收到北京《中學語文教學》編輯部掛號寄給我的,擬公開發表的文章清樣,不知所措之時,就是老伴陪著我到這裏來,請大哥指教,才修改好的。
省二招與法院兩單位院牆之間有一條小石沙子路,走進去五六十米,左邊是首義路派出所和首義路街道辦事處;右邊一大片一排排平房,是7435軍工廠的工人宿舍區,與省高級人民法院為鄰。我的發小劉先旭就住在這裏。當年小學放學後,我在他家的學習小組做完作業再回家。他高中畢業前夕被保送到中央機要學校,據說“政審”比“招飛(行員)”還要嚴格。畢業後先給二輕部部長當秘書,文革後給組織部長當秘書,89年以後進中南海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至退休。想不到,他前年因病去世,他是我們幾個發小中學習最好、寫字最認真、工作最負責的,不幸的是他先走了,我在美國立即寫一篇《懷念劉先旭》以表哀悼!(見《閑話人生3》)
過了“二招”,原來有一條忘了路名的東西向的小路,向東直通千家街華師一附中門口。
小路口一棟洋房,住著我的發小方容,她的父親是解放戰爭後期,在四川率部起義的國民黨中將,黃埔軍校三期畢業,湖北羅田人。解放後從部隊轉業,回湖北任省政府秘書長。她家對麵就是首義路小學,我們放學後經常在她家門前嬉戲。此時,我老伴笑著說:“難怪她那次帶著兒孫來我們家包餃子時,問我什麽時候認識你的呢?她隨後笑著說:原來她才是你的青梅竹馬啊!”
首義路正是從這個小路口開始走下坡,直到武珞路,形成一個“丁”字路口。也許是因這路的地勢而得名“黃土坡”,其實,這個坡隻有100多米長。再往南走,路就平坦了。但是,我小時候每天四次在這條坡路上走去走來,那裏是沒有黃土的,全是鋪的一塊塊長長的花崗石板,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如果下雨天,看到那石板油光水滑的,踩在上麵隻能小心翼翼地慢慢走。
黃土坡起點在與武珞路的交匯處,終點是起義門嗎?我不知道。我的二姐說,我們的姑奶奶是嚴家花園當年的老板夫人,在黃土坡,嚴氏還有兩個花園。姑奶奶在那花園旁邊租了一塊地,就是後來緊挨著“二招”的中南財經大學運動場那裏,資助我的祖父創建了李家花園。解放前二三年吧,祖父在通湘門外買了一塊荒地,李家花園就離開了黃土坡。二姐至今清楚地記得,與兩家花園相連之處有一座土地廟。
那麽,黃土坡這條路名,是不是往南就到張之洞路口為止了呢?還記得從這個路口再往南到起義門,這一段路大家習慣說是“工程營”。是不是改路名時就把這兩段路合起來稱之為“首義路”呢?讓有興趣的地名研究者去考證吧!
我隻記得,人們常說的“工程營”那裏,一家河南老鄉用炭火在一個大缸裏烤的燒餅很好吃。沒想到,他的兒子也是我們的首義路小學的同班同學,1958年小學畢業時,他就考取了湖北省話劇團,1965年又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回到省話劇團,主演過三十多部話劇、電影,是省話劇團著名的話劇演員。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話劇團著名劇作家沈虹光,奉武漢電視台之命到華師一附中采訪我的學生。我請她來家吃飯,邊吃邊聊,她說自己不是電視台的,是省話劇團的,我問她認不認識我的發小。她聽我說出名字後,大笑著說:“她是我的先生啊!”沒有想到小學畢業二十多年後,在閑聊中先遇到了發小的漂亮夫人!後來我和老伴去她家,與我的發小相聚甚歡。
首義路上的起義門,還有周邊的許多與辛亥革命相關的建築,都是辛亥革命改朝換代的曆史見證。而我因緣與這條路,尤其是曾經生活在這條路上的一些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不論在世界的哪裏,魂牽夢縈那條不平凡的路!難忘人生那少年起步的黃土坡!
這樣大家就更清楚首義路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