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三道四(18) 禍從口出

(2019-01-03 05:34:54) 下一個

說三道四(18)        禍從口出

       今天是2019年元月1日,早上起來,老伴感歎:“又過了一年啊!時間過得真快呀!”我立即想到六十多年前,我們的生物曹老師,就因為說了一句大實話:“又過了一年,離墳墓又近了一步。”被打成了右派份子。不僅自己遭罪,還禍及子孫。真可謂“禍從口出”!

       “禍從口出”,這個成語,與“病從口入”合在一起,流傳久遠。中國曆史上因“禍從口出”而遭罪的人物舉不勝舉。

       就說北宋的寇準吧。

       寇準三次拜相五次被貶,仕途起起落落,暮年貶謫嶺南,在顛沛流離中客死異鄉,皆因他耿直不二,做事高調說話不講藝術。

       寇準做人高調。據說,他任宰相時,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飯,寇準的胡子被湯打濕了,副手丁謂很殷勤地過來幫他擦胡子,寇準就斜著眼諷刺丁謂:“你一個朝廷大員給長官溜須還要臉麽?”這也是溜須的來曆。羞愧難當的丁謂懷恨在心,最後想方設法攻擊寇準,導致他被貶到了廣東。

      宦海沉浮多年的寇準,歎曰“自古名高眾毀歸,又應身退是知機”。他懂為官之道,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閑心終不忘魚釣,淡水真宜習老莊。報國自知無世用,煙蓑何日臥清漳”。讓位高權重的宰相一下子變成嶺南的老漁翁,還真是有些無所適從。“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一語道出了人的通病,寇準也不過如此而已。

       當然,在專製社會,你就是不開口,也可能遭飛來橫禍。

       還是六十多年前的故事。說某單位打右派,按比例還差一個人才能完成任務,大家圍坐在一起都不說話,其中一位因腎功能不好,實在憋不住了,出去上廁所,於是,就選他吧。他沒有任何所謂反動言論,就因上個廁所而被“選”為右派。

       這是因尿尿而得禍,另當別論。

       言歸正傳,還是條分縷析“禍從口出”吧。

       溯本求源 :

       百度:【說文解字】禍:神因人的過犯而降下死難。

       百度:“禍從口出”。

     【釋義】災禍從口裏產生出來,指說話不謹慎容易惹禍。

    【出處】晉·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由是觀之,“禍從口出”之“禍”,源自“人”。

      人若生長在民主社會,不僅享有至高無上的生命權,而且可以充分享受“言論自由”的法律保障,不會因言獲罪。而“禍從口出”是專製社會的專屬品,因言獲罪成常態,高官不得妄議中央,百姓不能胡言亂語。

      專製社會也有明智之君,明白“防人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說的就是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然而,中國幾千年來專製社會延續下來的“禍從口出”,不是幾個明君能改變過來的。因而,逆來順受的“愚民”,也有明智的避免“禍從口出”的各種方式方法。

       說三道四,小而言之,隻說說百姓如何避免“禍從口出”。

       魯迅曾在他寫的《立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麽,老師,我得怎麽說呢?”

     “那麽,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嗬!您瞧!多麽……。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這個故事中,老師告訴學生的方式就是傳承古人的“王顧左右而言他”。

       再說一個現代社會的故事:

      說的是改革開放之初, 廣州一個生意興隆的酒店,每天前往喝早茶的客人絡繹不絕。每一張餐桌都坐滿了正在喝早茶的客人,在他們身後還站著一些等候的客人。

       有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在一桌年輕人身後等待著。

       小孩餓了,哭著,媽媽哄孩子說:“不哭啊!乖!他們快完了······”

      隻見一年輕人站起來,拍著桌子,指著孩子他媽,惡狠狠地問:“你他媽說誰快完了?你說!”

       孩子他爸,立馬抱著孩子,拉著妻子,轉身離開,連聲對那個年輕人說:“對不起呀,對不起!是我們快完了,你們不會完的,慢慢喝吧!”

       這樣低調行事的方式,也不失為一種避禍方法。

       我們的祖先曾傳下許許多多避禍的格言警句:

       老子曰:“大辯若訥。”

    孔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由此可見,在聖人的心中,懂得守住自己的嘴,是有修養的體現。

     《鬼穀子·本經符》:“言多必有數短之處。”後以“言多必失”謂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清· 朱用純《治家格言》:“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曾國藩在晚年給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寫道:“古來凶德致敗者,約有兩端,曰長傲,曰多言。”大意是,人有兩大凶德,一個是傲慢,一個是多言。以此告誡子孫,務必戒掉多言的毛病。

       總之,遇到難說的話,學會“王顧左右而言他”;低調行事不與垃圾人爭論,學會道歉;牢記“言多必失”,謹言慎行。一般來說,能做到以上三點,就可以避免“禍從口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helloworld1000 回複 悄悄話 我們的生物曹老師,就因為說了一句大實話:“又過了一年,離墳墓又近了一步。”

Who would say something like that on the New Year day?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