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懷是我中學最好的朋友,我們在華中師大一附中同學六年,畢業至今六十多年了,從書信往來到微信時代,從來沒有中斷過聯係。
今年四月十七日,他在微信中告訴我,“在回武漢參加紀念東湖八一小學成立七十周年之後,有些外地同學要回華中師大一附中找感覺。”讓我幫忙組織一下。
我當時還在紐約,正準備四月十九日啟程回武漢。答應他,回去就組織這次“六十周年回母校找感覺”的聚會活動。
六十年前,東湖八一小學保送到一附中的學生很多,其中分到二班的有:李小懷、葉愛群、周延玲、胡旭華、孔美榮、高正界等決定回母校找感覺。
電話聯係現在武漢的二班的同學有:許中、劉洪鋼、覃正南、陸建平、曹桂華、馬宗盟、沈戌珍、芩曉玲、齊元榮等。
華中師大一附中在本世紀初就搬到武漢光穀附近的新校區了,千家街老校區現在是武漢市第二職業學校的了。我們這些古稀老人回來找感覺當然要到千家街老校區去才能了卻心願。
五月七日上午九點,我們一行十幾人,在征得第二職業學校領導同意之後,走進六十年前的校園,無限感歎!
陪同我們參觀的是當年的恩師賴靄林老師和當年的輔導員、後來留校任教的侯忠仕、鄧桂芳兩位老師。
賴老師當時教我們班的幾何,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黑板上畫圓,從來不要教學用圓規,隻見他右手持粉筆,隨手就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非常漂亮的圓,讓我們這些當時隻有十幾歲的學生驚歎不已!賴老師大學畢業分配到一附中,如今年過八旬,一生都奉獻給母校了!
侯老師和鄧老師當時是高中一年級二班的優秀共青團員,對口到我們初一二班當輔導員。他們高中畢業時成績非常好,但沒有被大學錄取,直接留校當老師。侯老師後來還是學校的總務主任,鄧老師還被評為武漢市優秀班主任。他們夫婦兩人一輩子都在一附中工作,他們和賴老師一樣,對母校的一切變化了如指掌。
三位老師領著我們,漫步在校道上,對大家說,你們現在已經看不到母校的老樣子了!隻能從你們腳下的這片熱土去尋找感覺了!三位老師每到一處都告訴大家,這裏原來是母校的哪裏哪裏,引導我們從記憶中尋找感覺!當大家來到運動場時,盡管現在的運動場與當年運動場的朝向轉了一個九十度,但是,我們踩踏在上麵,就好像回到了龍騰虎躍的少年時代,真的找回了那難以忘懷的感覺!
大家依依不舍地走出老校區,跟著鄧老師去看望年過九旬的劉世策老師和李葆華老師夫婦。劉老師當年教我們數學,李老師教政治,兩位老人看到這麽多年過七旬的老學生來看望他們,非常高興!
下午,大家乘車去參觀新校區。
李小懷在四月中旬組織這次聚會活動時,就與校友會的馬嵐老師聯係了,還特別告訴她,我們二班的傑出校友葉愛群將回母校感謝恩師。
葉愛群,1958年於武漢東湖八一小學畢業,保送華師一附中。他讀完初一後,隨父母去廣州了。1964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畢業後曆任排長、連長、直至軍長。1994年晉升少將軍銜,2003年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同年晉升為中將軍銜。曾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
當我們到達新校區大門時,馬老師已經在門口迎候。大家跟隨她走進校史館,隻見一排傑出校友的大幅相片,葉愛群同學名列其中。接著,我們走進去就看到了一附中老校區的校門,再往裏麵走,就看到了老校區的模型。大家齊聚在那裏流連忘返,七嘴八舌:“啊!這就是我們女生宿舍。”“這是學校行政大樓。”“這是我們初中教學樓。”“這才是我們當年的標準的運動場!”
感謝母校校史館讓我們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跟著馬老師在校園走馬觀花,雖然沒有走在老校區時那樣激動,但是,看到那一棟棟現代化高樓矗立在花園叢中,再聽她說母校現在的辦學規模,高中三個年級共有學生七千多人,我們不得不為之震驚!
後來,在學校辦公樓會議室聽了王忠書記介紹母校的發展史,大家為母校取得的輝煌成果而振奮!
最後,學校領導還特意安排我們去學生食堂吃晚餐,體驗當今學生生活,品嚐學生餐的美味,深感現在學生的幸福!
我們在母校小聚一天,與馬老師依依惜別於華中師大一附中大門口!
在寥寥幾年的同學期間,可以說,在分別時絕大多數同學之間本來沒有什麽感覺,畢業六十多年以後,回過頭能尋找出什麽感覺? 對於俺,那就是自討沒趣,自尋煩惱。:-)
即使是六十多年前哼哼唧唧、轟轟烈烈的一場愛情,滿眼滿身的感覺,在六十多年紅塵歲月的風霜侵蝕後,找回來的感覺多半是深深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