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遊記 2:天門山必去必看必知
上一篇發出後,有網友說六月開始已經不算淡季了。說的對,國內的高考一般六月中上旬就結束了,高考結束後全國大中小學都陸續開始放暑假,各個旅遊景點又會熱起來。我們六月一日開始遊玩,先玩張家界,之後又到貴州,12號回到北京。這一路遊客都不多,外國遊客幾乎沒有。所以準確地說淡季是我們去的那個時段——六月初。
言歸正傳,張家界必去必看的景點絕對少不了被譽為“武陵之魂”的“湘西神山“——天門山。6月2日,到張家界的第二天,我們整天都在天門山景區遊覽。這邊最有名的景觀有 “五大奇觀”:天門索道、玻璃棧道、通天大道、天門洞開、鬼穀棧道。上天門山有東線和西線,都有纜車上去,無需步行攀爬,好像也沒有攀爬的選擇。導遊那天帶我們走的東線。
下圖:紅線是上山的線路,綠線是下山的線路
這條線路從山下搭乘天門索道上去,先過盤龍玻璃棧道,到達鯤鵬頂,之後經珙桐園,上行到靈泉院一帶,過扣雲關,到仙源,由此處折返天門翻水。然後搭乘穿山自動扶梯到達天門洞上方的北俯視天門,從那裏穿過天門洞,走下通天大道999級天梯,到達洞前廣場。
這條觀光路線長3.7公裏,山路木板鋪道、水泥欄杆、非常容易行走,也很安全。沿途以原始森林風光為主,路邊野花盛開、綠茵蔥鬱;山間雲煙嫋嫋,霧氣蒸騰。雖然也是個陰雨天,但不如前日那般霧大,空氣濕潤清涼,仿佛在仙境裏徜徉,神清氣爽。無限風光,賞心悅目——
·鯤鵬頂是個懸崖頂端的瞭望台,被打造成為一個翼裝飛行競技平台。站那上麵看雲卷雲舒和霧氣中時隱時現的峭峰斷崖,美不勝收。遊人雖然不算太多,但是卻不乏站在圍欄邊上對著白皚皚的霧靄大聲呼喊的人,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這種“喊山”,他們好像覺得雲霧籠罩時,喊一喊可以散雲驅霧。喊聲隨著雲來霧往此起彼伏,成為山頂另一種天人合一的景觀。
(上圖:翼裝飛行平台)
·珙桐種植園也值得一看。珙桐又名鴿子樹,世間稀有植物,被稱為植物中的大熊貓。我們錯過花季,但是滿園的鴿子樹枝繁葉茂,可想見花開時枝頭飛滿白色小鴿子的滿園秀色。
如果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張家界的天然景觀,而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在張家界高屋建瓴的體現也歎為觀止。前麵提到的天門山“五大奇觀”中,除了天門洞開是自然景觀,其他都是為了到達天門洞而創造的人工奇跡!
上篇留言中網友X瀟瀟說:“我以前去也過張家界,天子山。十裏畫廊很美,可惜那時候看不懂,因為沒有道路,坐小毛驢逛“畫廊”。隻顧了趕路,走來走去都是鬆山和峭壁。印象深的是張家界 有一戶人家,家裏一貧如洗,一個小男孩要翻山越嶺去上學,一個星期的菜就是一瓶尖辣椒幹……。他想離開山區,不知後來有沒有實現理想。現在吃飽了,才有心情看風景”。。。
瀟瀟的經曆和今日形成強烈對比。如今的張家界,幾乎沒有什麽人不能上去看登峰造極的美景。海拔1518米的天門山,從底部到雲夢仙頂都有代步工具,或纜車、或扶梯、或直梯、或擺渡車等等。
四月的時候我大學同宿舍同學麗莉在微信上發了一組遊天門山的照片和詩歌。我知道她腰腿不好,一年前我在北京見她時,她連幾百米的路都要開車。驚歎一年後她居然可以登高賦詩?去了張家界才知道,其實她去的地方都是不需要攀爬的,在天門山,天斧與人工的奇跡交相輝映,天門索道就是人工的典範。
天門索道
我們東線上去的那條纜車線路是世界最長的高山客運索道,全程7700 (下山為7455米長),落差1279米,單程一趟運行28分鍾。
坐進全封閉纜車包廂,一路白雲鋪道、雲霧繚繞,扶搖直上時纜車如水珠漂浮雲海, 穿行於千尋素壁間,俯瞰青山翠穀。回想當時完全沉浸於飄飄欲仙的感覺,口中輕聲哼著小時候喜歡聽的那支歌: “…白雲為我鋪大道,東風送我上青天;五彩的雲霞在我身邊飛舞,腳下是一片錦繡河山”。。。!
28分鍾的纜車體驗我足足“仙”了27分鍾,直到最後一段才感到驚心動魄——最後一分鍾,纜車突然貼著陡峭山體垂直提升到頂!
玻璃棧道
乘坐索道在索道上站下來,就又開始下雨,好在我們今天都有所準備,買了雨衣和鞋套。全副武裝,走去大名鼎鼎的玻璃棧道。
天門山的玻璃棧道也是為提升遊客的天門山體驗而造的,共有3段,我們隻走了盤龍崖玻璃棧道。這段長度為100米,如水晶項鏈一般懸掛於絕壁顎下,走上去腳下是萬丈懸崖,底部巨龍般盤旋的公路時隱時現。這條棧道於2016年開放使用,以其絕壁淩空之視覺效果著稱,至今約有累計超1200萬人次走過。
大概愛美之心可以給人以勇氣,我和二妹本來都不打算挑戰玻璃棧道,但是到了那裏卻被腳下的神奇吸引,鬼使神差一般踏了上去。至今回想仍然不可思議自己居然可以如此“飛簷走壁”。
穿山扶梯
這是天門山的又一個人工奇跡。
這個扶梯一共7級,全程在山體隧道中運行,從天門洞底直達山頂。扶梯有兩部分,上半部分共5段,下半部分7段,總長度為897米,提升直立高度340米,總跨度692米,耗時約20分鍾。
天門洞天
天門山主峰有一個巨大的山洞,叫天門洞,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
天門山的旅遊開發雖然是近年的事情,但其曆史傳說卻由來已久。網上的資料提到:三國時期,天門山叫做嵩梁山,公元263年,嵩梁山頂一峭壁轟然開裂,玄朗如門,吳王視為吉祥,由此改稱其為天門山,下置天門郡。
天門洞南北開,門高131.5米,寬57米,進深60米,是天門山的標誌性景點。如今,這裏吸引來的不僅是觀景的遊客,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冒險家。山上設置各種競技、曆險的平台和設施,邀請世界各地的高人來探險:有人駕飛機穿越天門;有蜘蛛人徒手攀越天門洞;前麵提到鯤鵬頂的翼裝飛行,這裏舉辦過翼裝飛行世界錦標賽。。。
天門洞在景區至高的位置,遠處每個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形狀的天門——上山在纜車上由低往高處走,看天門洞由扁到方再到長方;繞盤山路迂回下行,看洞由寬變窄再呈月牙狀…真正的360度無死角!
通天大道
(圖片:通天台階上戰戰兢兢的下山遊客們)
下天門洞可以選擇繼續坐扶梯下去,或自己走下去。我們選擇步行走下通天大道。
穿過神奇的天門洞,眼前頓時開闊,乍看一條石階好像衝出天門的水流傾瀉而下,一望無際。這條人造天梯,取中華文化中“9 ”的吉祥寓意,共999階,總長218米。上從海拔1170高度的天門洞口垂下,下落海拔1050米的洞前廣場。
從上往下走台階,看似容易,但要克服的是心理對高、陡、險的恐懼。天梯的台階很窄也很陡,往下走我從不敢張望,始終抱緊扶手,可謂步步驚心。然而每走下百級台階再回首仰望,天門洞都會以不同的樣貌一次又一次地愉悅你的目光,讓你感歎大自然的神功妙手。
老同學麗莉四月在天門山上賦詩一首,現在讀來,囊括了我看到的諸多美景, 抄錄於此:
天門山上景萬千,雲夢仙頂入雲端;
鬼穀棧道驚心魄,玻璃棧橋步亦難;
吊索橋橫連絕壁,索道高懸載客歡;
天梯直上淩霄處,巧妙構思景更全。
天門翻水
這篇關於天門山的遊記最後不得不提的還有天門翻水。
天門山除了五大奇觀,同時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其中天門翻水是最有名的。
天門洞左側的一處絕壁,每隔數年會突然湧出一股洪水,傾流而下,極為壯觀,當地人稱這個現象為天門翻水。
最早的翻水是什麽時候似乎沒有記載,清代有這樣的詩句被認為與此自然現象有關:
“六月天漕飛瀑布,倒瀉銀河出仙溪”;“白練雙條絕壁懸,看瀉銀河下九天”。。。
然而,諸多現象人們至今無法解釋:為什麽絕壁會有洪流出現?這水從哪來?為什麽總是出現在旱季?於是有了各種猜測。也巧了,雖然這種事發生的頻率十幾年或者是幾十年不等,而且每次翻水的時間隻有十幾分鍾到一個小時,但奇怪的是近一個世紀的每次翻水,中國必有大事發生。
這是自1949的翻水記錄:1949年,1965年,1976年,1989年,1998年和2003年。
這些記載甚是詭異。我去那天正好還差兩天到六·四,今年因為回國沒能寫六·四的紀念文章,看到89年居然曾有一次天門翻水,讓我願意相信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天安門事件也許人為地從中國人的記憶中抹去,但殊不知大自然卻有它自己的神奇記憶!
。。。。。。。。。。。。。。。。。。。。。。。。。。。。。。。。。。。。。。。。。
附:鬼穀棧道的奇景(我居然忘記了那天是如何通過鬼穀棧道的,隻有照片紀念)
(待續)
--真是步步驚心,步步美景。
我也是恐高,不敢走玻璃橋,大約這樣的美景會讓人忘了恐懼:)
好一個天門,神門,大自然太神奇,王妃的筆讓它的美和神奇再現!九月快樂!
這是自1949的翻水記錄:1949年,1965年,1976年,1989年,1998年和2003年。
看下一次翻水什麽時候發生。
哈哈哈,同佩服娘娘,真是雲霧繚繞,充滿仙氣,又美又壯觀又驚險,讚讚讚!
王妃這篇《必去必看必知》寫得非常細致生動,既有旅行路線的清晰梳理,又有身臨其境的氛圍描繪,還穿插了曆史典故、自然奇觀、朋友詩句,艾瑪,朋友和班主任一樣的有才啊!“這是自1949的翻水記錄:1949年,1965年,1976年,1989年,1998年和2003年。”,記錄也很讓人長見識!
這個地方好險啊,看著台階都覺得步步驚心,佩服娘娘,居然在天門山轉了這麽久,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