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遊記 5
湘西追星沈從文——鳳凰古城
(網圖:沈從文和妻子張兆和)
按國內的劃分,一般要千年以上才夠“古”,因此湘西鳳凰城“古”的有點牽強,才530多年的曆史。但山有仙則名,鳳凰城出了沈從文,所以美名遠揚。鳳凰城其實出過不少名人,但對於學文學出身的我,當然是沈從文最上頭。另一位我傾佩的名人是畫家黃永玉,他正好也和沈從文有關。
到鳳凰城的時候已經是六月三號的傍晚,那個時辰非常美好,白天的暑熱褪去,氣溫宜人。旅行社為我們安排的小酒店雖不奢華,但在方便地帶,出門就是商街,離江邊的景點很近。稍事休息之後,我們走去吃了到湘西後最可口的一頓晚餐——農家菜風味,粗糧溫胃、魚肉香辣適中。
吃過晚飯導遊帶我們去往江邊。
鳳凰城和後來我們去過的幾個小鎮意思差不多,都有水流過,水上有小橋,水邊有老式的民居和亭台樓閣。鳳凰城的水是沱江,蜿蜒鳳凰城外,老屋大多是土家族和苗族的吊腳樓。
曾經的沱江應該是“滿江的櫓歌,輕重急徐,各不相同又複諧和成韻。。。小船上各處有人語聲,小孩吵鬧聲,炒菜落鍋聲,船主問訊聲。。。。”(沈從文《到瀘溪》)。
如今江中設有兩處表演浮台,一處唱戲,一處舞蹈;遊客坐烏篷船漂上漂下,看兩岸變換的霓彩和岸邊牆壁上的幻燈;水邊的老式吊腳樓在晚上被耀眼的霓虹襯托,花花綠綠的燈影絢爛地倒映於水中。
鳳凰城兩岸大多是酒吧和商店,門前人來人往,即便不是旺季走在岸上也會覺得擁擠。酒吧的燈紅酒綠隨著搖滾樂、通俗音樂的叫喊從雕花的木窗流出,占據著幾分夜景,而遊客最大的樂趣是穿上當地的民族服裝在水邊拍照。
租賃服裝行業晚上生意興隆,店家不但租衣服給客人,還幫遊客做發型、化妝,有的還有專門的攝影團隊跟著客人到他們想去的地方為他們拍照。化妝遊客中,年輕和中年女子居多,鳳凰城的夜晚就像是一個大攝影棚,每個女人都覺得自己是個“角”、都可以是個“角”。
多年前我讀過不少沈從文,在他寫湘西的散記中無數次寫過湘西的女人。記得有一段描寫是這樣的:“這些女子一看都那麽和善,那麽樸素,年紀40以下的,無一不在胸前土藍布或蔥綠布圍裙上繡上一片花,且差不多每個人都是別出心裁,把它處置得十分美觀,不拘寫實或抽象的花朵,總那麽妥帖而雅相。在輕煙細雨裏,一個外來人眼見到這種情形,必不免在讚美中輕輕歎息。天時常常是那麽把山和水和人都籠罩在一種似雨似霧使人微感淒涼的情調裏,然而卻無處不可以見出“生命在這個地方有光輝的那一麵”。
在我這個外來人眼裏,鳳凰城或許依舊和善,但卻再難找到沈從文寫的那種樸素——無論是什麽天象,到了晚上都是霓虹耀眼,絕無淒涼之感;當地居民本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居多,但如今這裏穿戴著土家族或苗族服飾走動、擺pose的卻都是遊人。
夜間鳳凰城是個不夜城,並不乏迷人之處,加上夜裏空氣清爽、冷暖適宜,在岸邊走上半夜也不以為然。
但比較燈中遊,我個人覺得還是白天的鳳凰城真實有趣。
第二天我們有半天的時間遊覽,早上先去到水邊碼頭上的吊腳樓喝了咖啡。那個吊腳樓咖啡屋就像《邊城》中翠翠上去過的一樣:“地位非常之好,從窗口望出去,河中一切朗然在望。。。:店家把咖啡花打成“鳳凰”二字,心思十分別致。
然後我們穿過城門,走進鳳凰城裏。
沈從文小說《邊城》的故事發生在湘西的茶峒鎮,但鳳凰城的地理環境與茶峒鎮有相似之處,都是“憑水依山築城”。鳳凰城原名鎮筸城,麵望沱江,背靠聽濤山。聽濤山形如鳳凰展翅,因此這裏後來改名為鳳凰城。
進城後我們最先訪問的是《黃永玉藝術館》——
鳳凰城的名人中除了沈從文,就數被稱之為鬼才的大畫家黃永玉了,並且這二位還是叔侄關係。沈從文的的媽媽與黃永玉祖父是兄妹,所以沈從文是黃永玉的表叔,二人關係親密。
(網圖:黃永玉)
黃永玉藝術館在沱江邊的萬壽宮內,萬壽宮是當地的江西會館,建於乾隆年間,建築本身就是一大看點,但我們去的時候萬壽宮部分正在裝修,隻藝術館開放。兩年前剛剛去世的黃永玉晚年給家鄉做了許多捐助,所以當地政府就把萬壽宮的大殿用來給他做藝術館。館中展示了黃永玉畢生的重要美術作品和文學作品,也包括那兩幅給他帶來政治災難的畫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貓頭鷹》,和《等(小瓶)》。
我以前不知道的是黃永玉和他的表叔一樣寫過甚多的書,有散文也有詩。展覽中我讀到一首他寫給家中弟弟們的短詩,表達了畫家對家鄉親人樸實誠摯的感情:
太陽剛起了光芒
在我的床上
引起我的思潮
我不願
再在人海中彷徨
隻要回到我的故鄉鳳凰
同著我那
永厚、永前、永福、永光
過著頑皮的景象
沈從文的故居在城中心,一個很小的院落。木房子、簡單的家具陳設。每個房間都不太大,一如沈從文文字風格的樸素和簡約。
鳳凰城基本保留了沈從文筆下湘西樸素的畫麵,“青青石板路”,小街窄巷迂回曲折;白灰青瓦的巷壁間,吊腳樓屋舍院落錯落有致。
不同的是現在幾乎沒有普通人家住在那裏,大部分我們走過的地方除了供人參觀的名人宅院,就是商店、餐廳、咖啡店等等,城邊還有一個被叫做翠翠的市場,兜售各種湘西特產和旅遊商品。
文學作品給人帶來的想象和現實中看到的總是會有差距,我這次看到的鳳凰城和當年讀沈從文時的想象差距是很大的。後來我們又去了貴州的幾個古鎮,覺得國內旅遊部門對古鎮的改造,就像北京對那些老街的改造一樣,落入了千篇一律的俗套。其意於維持其中國和地方特色,但適得其反,北京的老街如今已分不清城南城西,中國各地的古鎮也分不清江南江北。
當然我並不後悔來鳳凰古城,隻是多多少少有那麽一點遺憾,或許因為缺了一點沈從文說的“舊地方的神氣”?又或許是我沒能找到沈從文在《湘行散記·過新田灣》中說的:見到“那個地方,那點樹,石頭,房子,一切的配置,那點顏色的柔和,你會大喊大叫”的那種感覺?
湘西沒去過,讀王妃的文就覺得底蘊那麽深厚!問候王妃十月快樂!
超愛這篇,文藝,又美輪美奐。妥妥的班主任風!鳳凰城的夜景太驚豔了。領導說得沒錯,穿這種衣服,化妝,弄頭發,好久挺麻煩的,不過也挺好玩的。黃永玉朋友有他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