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部穴
-
百會穴位置 [2] :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推拿手法
百會穴按摩方法有四種: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熱為度,每次108下。2,叩擊法:用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8下。3,意守法:兩眼微閉,全身放鬆,心意注於百會穴並守住,意守時以此穴出現跳動和溫熱度為有效,時間約10分鍾。4,采氣法:站坐均可,全身放鬆,意想自己的百會穴打開,宇宙的真氣能量和陽光清氣源源不斷地通過百會進入體內,時間約10分鍾。
-
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
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
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
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
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係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衝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
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係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衝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
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胸腹部穴
-
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誌不清。
-
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係任脈之絡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髒,血滯而亡。
-
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係心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膽、震動心髒而亡。
-
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
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
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係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
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係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
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係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
膺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髒停止供血、休克。
-
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
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髒。擊中後,衝擊心髒,休克易亡。
-
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衝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
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係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髒或脾髒,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
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背腰骶穴
-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
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
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髒,破血傷氣。
-
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髒,傷氣機,易截癱。
-
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衝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
誌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髒,傷內氣。
-
氣海俞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髒,阻血破氣。
-
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上下肢穴
-
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係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
-
足三裏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
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係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
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一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實際致死案列並未有搜集。其實這些穴位都是按摩師平時按摩經常按摩到的,且輔助治療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師按摩這些穴位完全正常沒有恐慌的必要。
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裏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髒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裏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隻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髒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裏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裏,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複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致暈11穴
-
-
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
-
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
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
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
-
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
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
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
103穴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遊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一點五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5.腳住穴:腳麵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淨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裏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8.然穀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致命36穴
-
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
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
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
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
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
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
黑虎掏心穴(又名建裏):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
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
-
關元穴:臍下三寸。
-
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
中極穴:臍下四寸。
-
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
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
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
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
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
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
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
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
-
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
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
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
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
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
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
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
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
左誌室穴(又名誌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
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
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
-
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蹠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
右誌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
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髒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麵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麵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背麵):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麵):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穀穴、中渚穴、少衝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裏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複溜穴、陰穀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裏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裏穴。
人體穴位與暗殺相關: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幹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奇經八脈
其實,奇經八脈隻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幹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絡係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